讓人愛恨交織的網絡訂餐:“黑科技”無縫監控已經“登堂入室”


讓人愛恨交織的網絡訂餐:“黑科技”無縫監控已經“登堂入室”


疫情“禁足”,憋瘋了喜歡網絡訂餐的小夥伴們!

尤其是哈爾濱的吃貨們,較南方城市“解禁”較晚,在家眼巴巴地看著“美團”、“餓了麼”上面的“美食秀”,足足“望梅止渴”了2個來月。眼下,還沒等餐飲業完全開業,便急急地在網上下單“淘餐”。

這足以說明,疫情再兇,病毒再猛,也敵不過“美食”的誘惑。

然而,網絡訂餐雖大有市場,但“食品安全”問題實在令人擔憂。儘管相關部門一次次地採取多種措施,但難以“根治”。

讓人“愛恨交織”的網絡訂餐,能否讓廣大吃貨們“愛你無怨無悔”?

別急,在當下的數據時代、AI時代、“黑科技”的力量已經登堂入室!

網絡訂餐:疫情後經營狀況超疫情前

儘管疫情期間,網絡訂餐用戶大幅下降,然而,“解禁”令一下達,各大網絡訂餐平臺業績直線上升。

據美團、餓了麼外賣平臺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16日,僅陝西漢中市網絡餐飲業復工率接近70%;且連續20日穩步增長,有望超過疫情之前的經營水平。

近年來,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網絡訂餐已成為現代人重要的生活體驗和現實需求。

與傳統訂餐相比,網絡訂餐因其直觀、便捷、經濟而佔領了外賣市場的主導。尤其是對於忙碌的“上班族”和“新新人類”,網絡訂餐幾乎成為每日必備。


讓人愛恨交織的網絡訂餐:“黑科技”無縫監控已經“登堂入室”


自己做,費時又費力;父母做,總是那味道。於是,網絡點餐,“手指動一動,美食送上門”,天天換樣,新鮮、美味,何樂而不為?

儘管有些小夥伴們,自從愛上網絡訂餐,便常常“樂極生悲”,飯後拉肚子、胃痛……被折磨得死去活來。但一忍再忍,還是難棄美食的誘惑,便自我安慰:“這家不好,再換另一家。”因此,依然對網絡訂餐樂此不疲。

外賣用戶:達4.21億佔網民數一半

據CNNIC發佈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21億,佔網民整體規模的一半左右。


讓人愛恨交織的網絡訂餐:“黑科技”無縫監控已經“登堂入室”


外賣產業交易額,也從2018年的4600億人民幣,漲到了2019年的6000億人民幣,增長幅度非常恐怖。

不僅是網絡訂餐活躍,越來越多的人擴大到在網上訂甜點、飲料等非正餐食品。據統計,在2019年上半年外賣美食中,小吃、甜點、飲料佔了69%。不少奶茶店、甜品店,甚至是街邊攤上的小吃店,都開通了網絡訂餐通道。

而且,不僅就餐時段,訂餐繁忙,目前已發展到一天24小時全時段訂購甚至是半夜、凌晨,都有大量的“餓鬼”訂餐。

因而,疫情期間,在哈爾濱就可以看到,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只有外賣小哥的摩托車跑得歡。

隱蔽性強:存在“幽靈外賣”或“黑心店”

網絡訂餐雖因方便快捷而備受小夥伴們青睞。但常常是事與願違,訂餐後,帶來的不全是“省心”,而是“鬧心”不斷。

曾女士是公司白領,由於工作忙,每天早出晚歸,所以常常網絡訂餐。最近,她去了一家自己平時喜歡網訂的實體店鋪,卻大感心堵,因為看到了“髒、亂、差”的後臺環境,便從此放棄了自己的“最愛”。

曾女士的經歷並非個例。由於網絡餐飲看不到實體店,僅憑商家上傳的圖片下單,往往會“中招”。食材不新鮮、食物中有異物、線上線下同餐不同質,是網絡訂餐的消費者反映較多的問題。


讓人愛恨交織的網絡訂餐:“黑科技”無縫監控已經“登堂入室”

網絡訂餐由於隱蔽性強,往往成為無證餐飲經營者的肥沃土壤;其中不乏沒有實體店的“幽靈外賣”,或髒、亂、差的“黑心店”;食品安全堪憂,從業人員的健康狀況也難以監控;有些商家甚至沒有防汙染、保鮮設備和消毒設備;食品加工也有存在偷工減料、粗製濫造的情況;食品運輸過程也常常存在問題,無法達到冷鏈或者熱鏈的要求,以及生熟不分開等問題。

整頓平臺 :力度增大卻無法“根治”

一邊是網絡訂餐的趨之若鶩,另一邊卻是平臺背後頻頻出現的問題,觸痛著公眾本就敏感的食品安全神經。

據有關機構發佈的《網絡餐飲消費維權輿情數據報告(2018-2019)》顯示,網絡餐飲消費維權問題主要集中在食品衛生安全、不正當競爭、套證或假證經營、訂單配送問題、侵犯個人隱私、外賣員素質參差不齊、消費者維權舉證難這7個方面。其中,食品衛生安全、不正當競爭、套證或假證經營關注度較高,排在前3位。


讓人愛恨交織的網絡訂餐:“黑科技”無縫監控已經“登堂入室”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針對網絡訂餐形式進行多次專項整治。僅從2018年1月份至2019年6月份,美團外賣(包括其分公司)就累計被行政處罰64次,罰款58次,罰金共計650餘萬元。

北京市食品藥品安全法治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雖然監管力度越來越大,但由於網絡餐飲平臺合規能力建設存在嚴重短板,沒有盡到對消費者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部分髒亂差的“黑餐館”混入平臺經營,“幽靈外賣”屢禁不止。這些問題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且制約了網絡餐飲服務行業的健康發展。

法治思維:利用“實體化”抑制“私房化”

2018年1月1日,《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正式施行。

其中第四條規定“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並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並按照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主體業態、經營項目從事經營活動,不得超範圍經營。”

第十一條規定“ 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在網上公示菜品名稱和主要原料名稱,公示的信息應當真實。”

2019年10月 1日,黑龍江省實施新修訂的《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其中,針對“外賣”行業的“黑作坊”“黑加工點”無證無照經營的情形,在要求具有實體經營門店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網銷食品應當達到實體經營門店銷售的餐飲食品質量標準。


讓人愛恨交織的網絡訂餐:“黑科技”無縫監控已經“登堂入室”


網絡餐飲“實體化”,是對網絡餐飲“私房化”“虛擬化”的有效抑制,此《辦法》與《條例》的實施,有利於淨化營商環境,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

然而,此舉是否就可以讓廣大消費者高枕無憂了呢?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以法治思維的方式來管理網絡訂餐,以保障食品安全,但線上線下的人為監管,力量畢竟有限,既不能“全覆蓋”,又不能“無死角”。怎麼辦?

發展趨勢:“人海戰術”轉向“智慧戰術”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發佈,提出到2020年,基於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基本實現食品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要建立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自然離不開“互聯網+”。網絡訂餐、海淘食品是一種新的業態形式,過去那種“用腳跑、現場看”的監管手段,與當前日益複雜的市場環境出現了極大的不適宜性。

據上海市閔行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馮嘯介紹,當前針對監管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已探索運用物聯網傳感技術和人工智能手段來實現“機器助人”。能夠根據人體姿態,自動識別後廚的不規範著裝和違規行為等,並進行實時抓取。這些新技術的運用,不僅提升了監管的科技含量,而且更深層次地拓寬了監管的維度,從“人海戰術”正轉向“智慧戰術”。


讓人愛恨交織的網絡訂餐:“黑科技”無縫監控已經“登堂入室”


據瞭解,上海市閔行區市場監督部門就運用“智慧監管雲中心”平臺,打造出“源頭可溯、全程可控、風險可防、責任可究、績效可評、公眾可查”的市場監管信息化體系。

“黑科技”的應用正在進一步築牢食品安全防線。

法治+科技,網絡訂餐必將走向綠色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