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爱恨交织的网络订餐:“黑科技”无缝监控已经“登堂入室”


让人爱恨交织的网络订餐:“黑科技”无缝监控已经“登堂入室”


疫情“禁足”,憋疯了喜欢网络订餐的小伙伴们!

尤其是哈尔滨的吃货们,较南方城市“解禁”较晚,在家眼巴巴地看着“美团”、“饿了么”上面的“美食秀”,足足“望梅止渴”了2个来月。眼下,还没等餐饮业完全开业,便急急地在网上下单“淘餐”。

这足以说明,疫情再凶,病毒再猛,也敌不过“美食”的诱惑。

然而,网络订餐虽大有市场,但“食品安全”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尽管相关部门一次次地采取多种措施,但难以“根治”。

让人“爱恨交织”的网络订餐,能否让广大吃货们“爱你无怨无悔”?

别急,在当下的数据时代、AI时代、“黑科技”的力量已经登堂入室!

网络订餐:疫情后经营状况超疫情前

尽管疫情期间,网络订餐用户大幅下降,然而,“解禁”令一下达,各大网络订餐平台业绩直线上升。

据美团、饿了么外卖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16日,仅陕西汉中市网络餐饮业复工率接近70%;且连续20日稳步增长,有望超过疫情之前的经营水平。

近年来,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订餐已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体验和现实需求。

与传统订餐相比,网络订餐因其直观、便捷、经济而占领了外卖市场的主导。尤其是对于忙碌的“上班族”和“新新人类”,网络订餐几乎成为每日必备。


让人爱恨交织的网络订餐:“黑科技”无缝监控已经“登堂入室”


自己做,费时又费力;父母做,总是那味道。于是,网络点餐,“手指动一动,美食送上门”,天天换样,新鲜、美味,何乐而不为?

尽管有些小伙伴们,自从爱上网络订餐,便常常“乐极生悲”,饭后拉肚子、胃痛……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一忍再忍,还是难弃美食的诱惑,便自我安慰:“这家不好,再换另一家。”因此,依然对网络订餐乐此不疲。

外卖用户:达4.21亿占网民数一半

据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21亿,占网民整体规模的一半左右。


让人爱恨交织的网络订餐:“黑科技”无缝监控已经“登堂入室”


外卖产业交易额,也从2018年的4600亿人民币,涨到了2019年的6000亿人民币,增长幅度非常恐怖。

不仅是网络订餐活跃,越来越多的人扩大到在网上订甜点、饮料等非正餐食品。据统计,在2019年上半年外卖美食中,小吃、甜点、饮料占了69%。不少奶茶店、甜品店,甚至是街边摊上的小吃店,都开通了网络订餐通道。

而且,不仅就餐时段,订餐繁忙,目前已发展到一天24小时全时段订购甚至是半夜、凌晨,都有大量的“饿鬼”订餐。

因而,疫情期间,在哈尔滨就可以看到,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只有外卖小哥的摩托车跑得欢。

隐蔽性强:存在“幽灵外卖”或“黑心店”

网络订餐虽因方便快捷而备受小伙伴们青睐。但常常是事与愿违,订餐后,带来的不全是“省心”,而是“闹心”不断。

曾女士是公司白领,由于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所以常常网络订餐。最近,她去了一家自己平时喜欢网订的实体店铺,却大感心堵,因为看到了“脏、乱、差”的后台环境,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最爱”。

曾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由于网络餐饮看不到实体店,仅凭商家上传的图片下单,往往会“中招”。食材不新鲜、食物中有异物、线上线下同餐不同质,是网络订餐的消费者反映较多的问题。


让人爱恨交织的网络订餐:“黑科技”无缝监控已经“登堂入室”

网络订餐由于隐蔽性强,往往成为无证餐饮经营者的肥沃土壤;其中不乏没有实体店的“幽灵外卖”,或脏、乱、差的“黑心店”;食品安全堪忧,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也难以监控;有些商家甚至没有防污染、保鲜设备和消毒设备;食品加工也有存在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情况;食品运输过程也常常存在问题,无法达到冷链或者热链的要求,以及生熟不分开等问题。

整顿平台 :力度增大却无法“根治”

一边是网络订餐的趋之若鹜,另一边却是平台背后频频出现的问题,触痛着公众本就敏感的食品安全神经。

据有关机构发布的《网络餐饮消费维权舆情数据报告(2018-2019)》显示,网络餐饮消费维权问题主要集中在食品卫生安全、不正当竞争、套证或假证经营、订单配送问题、侵犯个人隐私、外卖员素质参差不齐、消费者维权举证难这7个方面。其中,食品卫生安全、不正当竞争、套证或假证经营关注度较高,排在前3位。


让人爱恨交织的网络订餐:“黑科技”无缝监控已经“登堂入室”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针对网络订餐形式进行多次专项整治。仅从2018年1月份至2019年6月份,美团外卖(包括其分公司)就累计被行政处罚64次,罚款58次,罚金共计650余万元。

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虽然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但由于网络餐饮平台合规能力建设存在严重短板,没有尽到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部分脏乱差的“黑餐馆”混入平台经营,“幽灵外卖”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制约了网络餐饮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法治思维:利用“实体化”抑制“私房化”

2018年1月1日,《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其中第四条规定“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主体业态、经营项目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

第十一条规定“ 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网上公示菜品名称和主要原料名称,公示的信息应当真实。”

2019年10月 1日,黑龙江省实施新修订的《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其中,针对“外卖”行业的“黑作坊”“黑加工点”无证无照经营的情形,在要求具有实体经营门店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网销食品应当达到实体经营门店销售的餐饮食品质量标准。


让人爱恨交织的网络订餐:“黑科技”无缝监控已经“登堂入室”


网络餐饮“实体化”,是对网络餐饮“私房化”“虚拟化”的有效抑制,此《办法》与《条例》的实施,有利于净化营商环境,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然而,此举是否就可以让广大消费者高枕无忧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以法治思维的方式来管理网络订餐,以保障食品安全,但线上线下的人为监管,力量毕竟有限,既不能“全覆盖”,又不能“无死角”。怎么办?

发展趋势:“人海战术”转向“智慧战术”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20年,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自然离不开“互联网+”。网络订餐、海淘食品是一种新的业态形式,过去那种“用脚跑、现场看”的监管手段,与当前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宜性。

据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冯啸介绍,当前针对监管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已探索运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来实现“机器助人”。能够根据人体姿态,自动识别后厨的不规范着装和违规行为等,并进行实时抓取。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监管的科技含量,而且更深层次地拓宽了监管的维度,从“人海战术”正转向“智慧战术”。


让人爱恨交织的网络订餐:“黑科技”无缝监控已经“登堂入室”


据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部门就运用“智慧监管云中心”平台,打造出“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绩效可评、公众可查”的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

“黑科技”的应用正在进一步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法治+科技,网络订餐必将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