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完就忘,如何才能做到“過目不忘”,只需3個方法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

剛剛讀過的書,馬上就忘記內容,特意細細品讀的書,很快就不記得了。

有時甚至上一秒還在看,下一秒就完全想不起來剛看過什麼?想想是不是覺得很扎心?

為什麼會這樣呢?

你能想象到有這樣一個人,每天更新facebook,每年寫3本書,還在醫院坐診,每月讀30本書,每月在電影院看10場以上的電影,每年還有兩次長途旅行。

很多人都驚訝於他的讀書方法,我也不例外,他說,之所以能做到常人3倍的工作,完全得益於他的讀書方法。

他是《過目不忘的讀書法》這本書的作者,樺澤紫苑,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作者從精神科醫生的角度,首次公開他“過目不忘的讀書方法”。

這本書告訴我們,為什麼讀過的書容易忘記以及如何做才能過目不忘。

讀書讀完就忘,如何才能做到“過目不忘”,只需3個方法

01 為什麼讀書總是記不住呢?

人的記憶是殘酷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記憶在20分鐘後就只剩下58%,遺忘速度非常快。

假如你一年讀很多本書,但過目即忘,實際上只是在白白浪費時間,沒有留下印象的閱讀不會對你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任何的作用。

讀書記不住,是因為你沒有將讀到的知識轉為自身的知識。

我知道我的一個朋友,一年要看好多書,但她的生活沒有很大的改變,還是老樣子。

她經常問我,不是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嗎,為什麼我看了這麼多書還是一點改變都沒有。

有時我也替她著急,平時想跟她交流一些讀書心得,她總是支支吾吾說不出來,看過就忘是一大部分人的通病。

需要把看過的書、讀過的書,自己內化,然後轉化成自身的知識,這樣才是有效的讀書方法。


02 那麼如何才能內化成自身的知識?

第一:輸出讀書法。

有輸入才會有輸出,因此我們需要大量的輸入。

輸入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讀書,可以肯定的說有成就的人都是愛讀書的人,他們每年會閱讀大量書籍,並且細細咀嚼書中的含義,最後轉化成自己的。

有輸入才有輸出,如果你腦袋空空必然是輸出不了的。

輸出建議是每週至少3次輸出,你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分享你看完這本書後的看法。

比如,通過微信朋友圈,通過跟朋友分享,通過寫出書評等等,在各種場合展示你平時通過閱讀得到的觀點和看法。

當你可以將書中的知識,清晰自如的表達出來,實際上就證明,書中的知識已經轉化為你自己的知識,這才叫做"真正的讀書”。

讀書讀完就忘,如何才能做到“過目不忘”,只需3個方法

第二,碎片時間讀書法

現今很多人工作都很繁忙,“工作忙,沒時間讀書”是很多人讀書少的理由。但實際上,你真的是沒有時間讀書嗎?

按廣州的交通時間平均單程為1個小時,往返就是2個小時來算,讀書比較慢的人利用這2個小時讀完一本書比較費勁,但2-3天的交通時間合計4-6小時完全可以讀完一本書。

當然很多人用這些碎片時間拿來刷抖音刷視頻,其實,地鐵中玩手機是最大的時間浪費。

有人也會認為碎片時間讀書效果不好,讀書就應該要用完整的大片時間。

我之前也會有這樣的想法,但後來我發現,即使我用完整的大片時間,仔細閱讀一本書,最後還是很難記住。

設定一個"今天內讀完這本書”的目標,你就會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去完成這個任務。

大腦接收到這個信息就會產生緊迫感,緊迫感會促使注意力提升,促進記憶相關的腦內物質分泌,強化對閱讀內容的記憶,於是,你就能記得更牢固。


第三,深讀而非速讀。

不是說速讀不好,假如你在速讀的情況下還能保持高質量閱讀,那是非常棒的,只是大部分人做不到。

記不住內容的速讀沒有意義。

很多人讀書只追求速讀,每個月規定讀多少本書,一年讀多少本書,在追求“量”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質”。

追求讀書的速度實際並沒有什麼意義,即使1個小時讀完一本書,如果自己不能說出其中的內容,也不能對內容進行討論,也就沒有了讀書的意義。

瞭解一頁書,勝於匆促地閱讀一卷書。 ——麥考利


怎樣讀算是深讀呢?

檢驗標準是自己能否複述出來,能否用自己的話講明白了。

總結一下3個內化成自己知識的方法:輸出讀書法,碎片時間讀書法,深讀而非速讀。

實際上,牢記“輸出”和“碎片時間”這兩個關鍵詞,你就可以做到過目不忘。

只是需要多加練習,讓大腦保持學習慣性,大腦運轉得越勤奮就越能記住。

讀書讀完就忘,如何才能做到“過目不忘”,只需3個方法

03 結束

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黃庭堅

願我們都能愛上閱讀!

作者簡介:林小小貓,18天高效閱讀聯合創始人,我手寫我心,靠近我,溫暖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