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统治者永远的箴言

在春秋战国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希望通过战争来快速达到想要的结果。但是这样的做法在孔子看来,是非常短视的,只能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并没有延续性的帮助。

在孔子的理想中,一个完美的社会应该是“有道”的社会:没有武力,崇尚仁德;礼乐昌明;各个国家都保存好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不互相吞并和歧视。

想要建立这样的社会,统治者应该怎么做呢?


富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反对苛政。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为政以德:统治者永远的箴言


教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为政以德:统治者永远的箴言


正己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季氏将伐颛臾。

这篇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为政以德:统治者永远的箴言


举贤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公还富有,是于礼有违的事情。不同的阶层只能获得相应阶层应得的财富。季氏的做法僭越了“礼制”,是不可取的。冉求不光不阻止季氏,还帮着他搜刮民财来增加财富,违背了孔子“富民”“仁爱”的观点。基于这两点,孔子非常生气地说:“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你们敲鼓来声讨他吧!”

对于不遵守仁义礼智的人,孔子会毫不客气地批评,只因为他心中的信仰是绝对不能违背的。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本章内容是正己、教民、举贤,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所以,只有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尽管对于孔子吉利维护西周礼法的行为,很多任表示了不理解,并且认为他这是文化保守主义。但事实上,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他赞美的是尧舜等贤君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他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绝对律令,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