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的是慈禧太后搞没的吗?

沈静轩


清朝之亡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进程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296年。

清朝最盛时,一度国土面积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1820年),而GDP占世界总量的33%(同期最强大的英国只有5.2%),人口约3.6亿,并且没有之前朝代头疼的强大外族之患。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清朝都应该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更长的朝代。

可谁想,不足百年后,清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内部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之下灭亡。

为什么清朝会灭亡?

1、制度原因。

整个清朝,从制度上基本延续明朝,但对明朝制度的改进却一直进行。

明朝是汉族政权,而清朝时满人政权,前期清朝的内阁和六部都是两位头脑,一位满人,一位汉人,但满人始终掌握着决策权,汉人基本上形同虚设。雍正朝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廷玉和鄂尔泰,同为内阁之首,但鄂尔泰有决策重大事项的权力,而张廷玉更多的是襄助和作为雍正帝的文字秘书。

而汉族武将更是受到打压,清朝前期(乾隆之前),真正取得带兵之权的只有年羹尧和岳钟琪,但年羹尧是雍正帝的包衣奴才,属满洲镶白旗,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汉人。而岳钟琪虽在年之后掌兵,有平定青海、西藏、准格尔的天大军功,但因为“曾静案”被雍正猜疑,削夺军权,后再也没有回复到昔日荣光。

这种用人制度一直到清末也未改变,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这“晚清四大名臣”尽管功高盖世,为清廷鞠躬尽瘁,但始终在统治者那里备受猜疑,而军国大事仍是信任庆王奕劻、荣禄等满人。

这种制度下,汉族的积极性永远受到打压和禁锢。

2、国家体制原因。

清朝时,同时代的西方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绝佳时期,科技、文化、思想、制度都在突飞猛进,对资源的需求驱使他们将目光放到全世界,而当时清朝统治的中国成了他们眼中最肥的那块肉。这是因为西方对中国巨大贸易逆差,导致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而中国的茶叶、丝绸等资源又是西方人眼中的香馍馍。

当时的清朝,闭关锁国已经百年以上,信息的不对称让统治者还在做着“老大帝国”的春秋大梦。除了人口和经济总量以外,其他无论是哪个方面,清朝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而落后的结果就是“挨打”。

所以,我们从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年,始终逃不脱挨打的命运。这在根本上是国家体制的落后。

3、清朝统治群体不作为。

作为与中国情况类似的还有一个国家是日本。日本自幕府初期也学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13年后,即1853年,日本被美国的四艘“黑船”敲开了国门,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开放通商口岸,这一幕像极了当时的清朝。

不同的是,以明治天皇为核心的“倒幕派”先是打败幕府,回收政权,接着全盘接受西方制度和思想的冲击,对内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建立户籍到平民取姓,从大兴教育到

殖产兴业,都进行了全面改革,使日本快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强国之路。

短短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日本从被压迫到来压迫中国,这就是改革的力量。

同时期的清朝统治群体在干什么呢?

再搞“辛酉政变”,再搞“百日维新”,却从来没有踏踏实实地去考虑整个社会体制应该的走向。

综上所述,清朝之亡,与个人无关,但是作为统治群体的代表,慈禧太后应该承担其历史责任。#文史知识局#


天涯云水间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最后的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由开始到没落期间都有不同的争论,只说慈禧太后搞没清朝,其实不能指向一个人身上。观察中国史上每一个王朝都有一个规律就是由初创—兴盛—衰落—灭亡,而清朝也不例外逃不出个规律。搞到清朝的灭亡慈禧太后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原因有如下几点

1.闭门锁国搞到当时科技落后:由于长期坚持封建主义制度搞到经济发展不起来,由其到了清末,中国科技比起东洋西洋等列强国家落后很多。 2.当时经济跟不上:满清贵族入关后照搬以前王朝的封建制度时,而西欧那些国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大肆发展工商教育。特别是在清朝中后期,由于鸦片战争失败,西方列强国家用鸦片疯狂地掠夺中国白银,而实际上等于一步一步在掏空中国的经济。 3.政策上规划不好:清政府在发动战争时,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科技落后下没有高级的武器,就轻易地发动了战争,并且在作战时并不坚定,就这样让那些侵略者有了很大的机会打败你,又加上早期满汉之间的关系搞不好也得不到民心,这些就成了满清一大弱点。 总得来说搞到清朝灭亡不能指向慈禧太后一人。清朝也有辉煌兴盛的时候。


粤睇粤爽瘾


没有慈禧太后。八大臣就可以控制朝纲。奕昕将被杀头。中国少了两个卖国贼。肃顺会卖国吗?难说。要么多出八个卖国贼,要么多出八个英雄。多出八个卖国贼,清朝恐怕灭得更快,多出八个英雄。清朝现在还是君主立宪。

没有慈禧太后。戊戌变法会成功。清朝现在还是君主立宪。

没有慈禧太后。八国联军可能不会侵华。清朝可以延续寿命。

没有慈禧太后。袁世凯将被处死,清朝不会那么快亡。孙中山必须要一城一池的争夺,但中华民国会更稳固,不会有张勋复辟和袁世凯称帝。但也有可能,辛亥革命会失败。孙中山能不能革命成功就很难说。

没有慈禧太后。袁世凯将被处死,袁世凯死了,北洋军阀会不会造反?不知道。北洋军阀不造反,清朝不那么快灭亡。北洋军阀造反或割据。清朝更快灭亡。......



爱发视频的小伙


不是,少数民族统治是原罪。


最爱沉沦


是的


网络赌博不要碰


在美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他们认为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人,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她不仅在上上世纪后半叶统治了大清帝国,她的统治推迟了大清帝国的灭亡,她还把中国政治家们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诸实践了。和满族的其他妇女相比,她可谓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和其他民族的妇女相比,她同样毫不逊色。就性格的坚强和能力而言,她和任何人相比都不差。我们不由自主地钦佩这个女人,她小时候在家里帮母亲干杂活,后来被选入宫做了贵人。她是一个皇帝的生母、一个皇帝的妻子。她立了一个皇帝,她还废了一个皇帝,她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而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一个妇女没有任何权力的国度。

不过,有一点他说对了,那就是100多年前的清朝,的确是个妇女没有任何权力的国度。正因为如此,慈禧太后才显得那样的突出与另类,她不仅让当时的男人们感到狼狈不堪,也让后来的男人们感到义愤填膺甚至恼羞成怒。

慈禧的上台,正是大清国风雨飘摇的危难之时,英法联军洗劫北京,太平军占据半壁江山,捻军等起义军不断起事,帝国几无宁日。国事如此焦头烂额,估计这也折了咸丰皇帝的寿,结果咸丰一死,便剩下孤儿寡母,咸丰的子嗣不旺,31岁的他只有载淳这一个儿子,由此皇位继承人毫无争议,慈禧太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太后。

慈禧太后只是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在管理这个国家,而之所以要这个女人出面,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总是皇帝太小或者根本就不成器,这对于一个积习千年的皇权社会来说,是何等的糟糕与背运,又是何等的艰巨与难堪。历史将慈禧太后推上了前台,在深刻而无奈的现实面前,她别无选择。

不可否认,慈禧太后不是什么政治家,她的政绩也不怎么光彩照人,用现在的话来说,那简直就是祸国殃民、遗患无穷。但是,历史选择了慈禧太后,而且对于她个人来说,她成功了,因为她以一个女人的智力与才能,在近半个世纪的统治里保住了这个不断下坠的王朝,没有在她手里断送江山,但对整个国家发展而言,慈禧太后毋庸置疑地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别人就一定做得比她更好,因为历史证明,后来的很多人做得比她更坏。

  


结伴穷游


可以这样说


weiliter


是的


Ni遥不可及


我认为不是,就算没有慈禧,按照慈禧还没掌权时候的清朝的发展趋势,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而且,一个朝代的的灭亡,不仅仅是一个女人掌权就可以决定的,它的衰落,还有其他的诸多因素。

乾隆曾经说过:“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种天朝上国的思想一直萦绕在统治者的脑海里,认为我国不需要要与外界交流,不需要通商,也不需要向外界学习。但是他忽略了这个世界是发展的,是不断向前的,天朝梦终究还是被大炮一声响给打碎了。

都说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在清朝,随着八股取士,文字狱的实行,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僵化。在宋朝就发明的火药,在清朝依旧是拿来放鞭炮,用来驱邪赶妖,在军事上的用处不大。当洋人拿着枪来攻打的时候,清政府还是拿着长矛大刀,闭着眼睛大喊:冲啊。这,是人才的没落,导致科技的落后。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维护统治的作用,但是也由于闭关锁国,错失了与外界经济发展交流的机会。当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从手工生产变成机器生产的时候。清政府关心的依然是今天收了多少赋税,老百姓注重的依旧是手工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英国生产的东西销售不出去,中国那么大的销售市场,他又怎么可能会放过。当英国使者过来谈判时,用了句“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打发了使者。谈判失败,软的不行那就只能来硬的。在1840,虎门销烟打响了第一炮,虽然打开了大门,毕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很顽强的,英国虽然打开了市场,但是没有人买,导致商品滞销。那么英国肯定需要更大的市场。1842年,发动了鸦片战争,又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还割地,这个时候,清朝就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了。

而慈禧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掌权的,这个时候的清皇朝,已经被殖民主义用大炮打得头破血流了,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当然,清朝的灭亡,慈禧她也有“助力”,把用来买大炮的钱用来搞她的大寿。最终由于炮弹的质量不过关,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所以,清朝的灭亡不是慈禧一个人搞没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沙埤


不是,清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