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的是慈禧太后搞沒的嗎?

沈靜軒


清朝之亡是不可扭轉的歷史進程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享國296年。

清朝最盛時,一度國土面積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1820年),而GDP佔世界總量的33%(同期最強大的英國只有5.2%),人口約3.6億,並且沒有之前朝代頭疼的強大外族之患。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清朝都應該成為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更長的朝代。

可誰想,不足百年後,清朝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內部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之下滅亡。

為什麼清朝會滅亡?

1、制度原因。

整個清朝,從制度上基本延續明朝,但對明朝制度的改進卻一直進行。

明朝是漢族政權,而清朝時滿人政權,前期清朝的內閣和六部都是兩位頭腦,一位滿人,一位漢人,但滿人始終掌握著決策權,漢人基本上形同虛設。雍正朝的大學士(相當於宰相)張廷玉和鄂爾泰,同為內閣之首,但鄂爾泰有決策重大事項的權力,而張廷玉更多的是襄助和作為雍正帝的文字秘書。

而漢族武將更是受到打壓,清朝前期(乾隆之前),真正取得帶兵之權的只有年羹堯和嶽鍾琪,但年羹堯是雍正帝的包衣奴才,屬滿洲鑲白旗,嚴格意義上來說,已經不能算是漢人。而嶽鍾琪雖在年之後掌兵,有平定青海、西藏、準格爾的天大軍功,但因為“曾靜案”被雍正猜疑,削奪軍權,後再也沒有回覆到昔日榮光。

這種用人制度一直到清末也未改變,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這“晚清四大名臣”儘管功高蓋世,為清廷鞠躬盡瘁,但始終在統治者那裡備受猜疑,而軍國大事仍是信任慶王奕劻、榮祿等滿人。

這種制度下,漢族的積極性永遠受到打壓和禁錮。

2、國家體制原因。

清朝時,同時代的西方已經處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絕佳時期,科技、文化、思想、制度都在突飛猛進,對資源的需求驅使他們將目光放到全世界,而當時清朝統治的中國成了他們眼中最肥的那塊肉。這是因為西方對中國巨大貿易逆差,導致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而中國的茶葉、絲綢等資源又是西方人眼中的香饃饃。

當時的清朝,閉關鎖國已經百年以上,信息的不對稱讓統治者還在做著“老大帝國”的春秋大夢。除了人口和經濟總量以外,其他無論是哪個方面,清朝都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而落後的結果就是“捱打”。

所以,我們從鴉片戰爭以後的一百年,始終逃不脫捱打的命運。這在根本上是國家體制的落後。

3、清朝統治群體不作為。

作為與中國情況類似的還有一個國家是日本。日本自幕府初期也學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鴉片戰爭13年後,即1853年,日本被美國的四艘“黑船”敲開了國門,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簽訂了《神奈川條約》,開放通商口岸,這一幕像極了當時的清朝。

不同的是,以明治天皇為核心的“倒幕派”先是打敗幕府,回收政權,接著全盤接受西方制度和思想的衝擊,對內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建立戶籍到平民取姓,從大興教育到

殖產興業,都進行了全面改革,使日本快速走上了資本主義強國之路。

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日本從被壓迫到來壓迫中國,這就是改革的力量。

同時期的清朝統治群體在幹什麼呢?

再搞“辛酉政變”,再搞“百日維新”,卻從來沒有踏踏實實地去考慮整個社會體制應該的走向。

綜上所述,清朝之亡,與個人無關,但是作為統治群體的代表,慈禧太后應該承擔其歷史責任。#文史知識局#


天涯雲水間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是最後的一個封建帝制王朝。清朝由開始到沒落期間都有不同的爭論,只說慈禧太后搞沒清朝,其實不能指向一個人身上。觀察中國史上每一個王朝都有一個規律就是由初創—興盛—衰落—滅亡,而清朝也不例外逃不出個規律。搞到清朝的滅亡慈禧太后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原因有如下幾點

1.閉門鎖國搞到當時科技落後:由於長期堅持封建主義制度搞到經濟發展不起來,由其到了清末,中國科技比起東洋西洋等列強國家落後很多。 2.當時經濟跟不上:滿清貴族入關後照搬以前王朝的封建制度時,而西歐那些國家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和大肆發展工商教育。特別是在清朝中後期,由於鴉片戰爭失敗,西方列強國家用鴉片瘋狂地掠奪中國白銀,而實際上等於一步一步在掏空中國的經濟。 3.政策上規劃不好:清政府在發動戰爭時,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科技落後下沒有高級的武器,就輕易地發動了戰爭,並且在作戰時並不堅定,就這樣讓那些侵略者有了很大的機會打敗你,又加上早期滿漢之間的關係搞不好也得不到民心,這些就成了滿清一大弱點。 總得來說搞到清朝滅亡不能指向慈禧太后一人。清朝也有輝煌興盛的時候。


粵睇粵爽癮


沒有慈禧太后。八大臣就可以控制朝綱。奕昕將被殺頭。中國少了兩個賣國賊。肅順會賣國嗎?難說。要麼多出八個賣國賊,要麼多出八個英雄。多出八個賣國賊,清朝恐怕滅得更快,多出八個英雄。清朝現在還是君主立憲。

沒有慈禧太后。戊戌變法會成功。清朝現在還是君主立憲。

沒有慈禧太后。八國聯軍可能不會侵華。清朝可以延續壽命。

沒有慈禧太后。袁世凱將被處死,清朝不會那麼快亡。孫中山必須要一城一池的爭奪,但中華民國會更穩固,不會有張勳復辟和袁世凱稱帝。但也有可能,辛亥革命會失敗。孫中山能不能革命成功就很難說。

沒有慈禧太后。袁世凱將被處死,袁世凱死了,北洋軍閥會不會造反?不知道。北洋軍閥不造反,清朝不那麼快滅亡。北洋軍閥造反或割據。清朝更快滅亡。......



愛發視頻的小夥


不是,少數民族統治是原罪。


最愛沉淪


是的


網絡賭博不要碰


在美國人眼中的慈禧太后,他們認為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人,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她不僅在上上世紀後半葉統治了大清帝國,她的統治推遲了大清帝國的滅亡,她還把中國政治家們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諸實踐了。和滿族的其他婦女相比,她可謂鶴立雞群、出類拔萃。和其他民族的婦女相比,她同樣毫不遜色。就性格的堅強和能力而言,她和任何人相比都不差。我們不由自主地欽佩這個女人,她小時候在家裡幫母親幹雜活,後來被選入宮做了貴人。她是一個皇帝的生母、一個皇帝的妻子。她立了一個皇帝,她還廢了一個皇帝,她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而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一個婦女沒有任何權力的國度。

不過,有一點他說對了,那就是100多年前的清朝,的確是個婦女沒有任何權力的國度。正因為如此,慈禧太后才顯得那樣的突出與另類,她不僅讓當時的男人們感到狼狽不堪,也讓後來的男人們感到義憤填膺甚至惱羞成怒。

慈禧的上臺,正是大清國風雨飄搖的危難之時,英法聯軍洗劫北京,太平軍佔據半壁江山,捻軍等起義軍不斷起事,帝國幾無寧日。國事如此焦頭爛額,估計這也折了咸豐皇帝的壽,結果咸豐一死,便剩下孤兒寡母,咸豐的子嗣不旺,31歲的他只有載淳這一個兒子,由此皇位繼承人毫無爭議,慈禧太后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皇太后。

慈禧太后只是以一個女人的身份在管理這個國家,而之所以要這個女人出面,主要是因為這個國家總是皇帝太小或者根本就不成器,這對於一個積習千年的皇權社會來說,是何等的糟糕與背運,又是何等的艱鉅與難堪。歷史將慈禧太后推上了前臺,在深刻而無奈的現實面前,她別無選擇。

不可否認,慈禧太后不是什麼政治家,她的政績也不怎麼光彩照人,用現在的話來說,那簡直就是禍國殃民、遺患無窮。但是,歷史選擇了慈禧太后,而且對於她個人來說,她成功了,因為她以一個女人的智力與才能,在近半個世紀的統治裡保住了這個不斷下墜的王朝,沒有在她手裡斷送江山,但對整個國家發展而言,慈禧太后毋庸置疑地失敗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就一定做得比她更好,因為歷史證明,後來的很多人做得比她更壞。

  


結伴窮遊


可以這樣說


weiliter


是的


Ni遙不可及


我認為不是,就算沒有慈禧,按照慈禧還沒掌權時候的清朝的發展趨勢,滅亡是遲早的事情。而且,一個朝代的的滅亡,不僅僅是一個女人掌權就可以決定的,它的衰落,還有其他的諸多因素。

乾隆曾經說過:“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這種天朝上國的思想一直縈繞在統治者的腦海裡,認為我國不需要要與外界交流,不需要通商,也不需要向外界學習。但是他忽略了這個世界是發展的,是不斷向前的,天朝夢終究還是被大炮一聲響給打碎了。

都說教育是民族發展的基石。在清朝,隨著八股取士,文字獄的實行,科舉制度逐漸走向僵化。在宋朝就發明的火藥,在清朝依舊是拿來放鞭炮,用來驅邪趕妖,在軍事上的用處不大。當洋人拿著槍來攻打的時候,清政府還是拿著長矛大刀,閉著眼睛大喊:衝啊。這,是人才的沒落,導致科技的落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當時起了一定的維護統治的作用,但是也由於閉關鎖國,錯失了與外界經濟發展交流的機會。當英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從手工生產變成機器生產的時候。清政府關心的依然是今天收了多少賦稅,老百姓注重的依舊是手工生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英國生產的東西銷售不出去,中國那麼大的銷售市場,他又怎麼可能會放過。當英國使者過來談判時,用了句“地大物博,無所不有”打發了使者。談判失敗,軟的不行那就只能來硬的。在1840,虎門銷煙打響了第一炮,雖然打開了大門,畢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還是很頑強的,英國雖然打開了市場,但是沒有人買,導致商品滯銷。那麼英國肯定需要更大的市場。1842年,發動了鴉片戰爭,又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還割地,這個時候,清朝就已經開始走向沒落了。

而慈禧是在19世紀六十年代才開始掌權的,這個時候的清皇朝,已經被殖民主義用大炮打得頭破血流了,滅亡是遲早的事情。當然,清朝的滅亡,慈禧她也有“助力”,把用來買大炮的錢用來搞她的大壽。最終由於炮彈的質量不過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所以,清朝的滅亡不是慈禧一個人搞沒的。

(圖片均來自網絡)





沙埤


不是,清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