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網絡圖片)

位於光山縣城東南7公里臨仙河上的蔡橋(古時稱蔡公橋”),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是明清年代光山縣的標誌性橋樑建築。當地的行政區域曾以該橋命名有蔡橋鄉(1985年建鄉,2005年撤鄉)、蔡橋大隊、蔡橋村、蔡橋街等。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2005年,蔡橋撤鄉,其行政區域劃歸斛山鄉管轄。據記載,原蔡橋鄉面積45.2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鄭圍孜、胡店、趙崗、蔡橋、鄢墩、良種場、趙橋、天賜城、油坊、喻畈10個行政村和蔡橋街1個居委會。目前仍以蔡橋命名的地名還有“蔡橋村”、“蔡橋街”等。說起蔡橋地名的由來,筆者通過尋訪附近的老人,翻閱歷史典籍,發現他與明代我國曆史文化名人蔡毅中有關。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蔡毅中(1548-1631)河南光山人,字宏甫,號濮陽,人稱中山先生;萬曆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時礦監稅使肆虐害民,他嘗集祖訓會典諸書有關禁戒內容二卷,註釋呈上,後稱疾歸。天啟間遷果子監祭酒,擢禮部右侍郎。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網絡圖片)

“蔡橋”原叫“蔡公橋”,是一座連拱石橋。蔡橋坐落在臨仙河上,據傳歷史上的臨仙河經常洪水氾濫,河道雖多次治理,並修建了橋樑,但一直沒有根治。一有特大暴雨,依然是洪水四溢、淹沒莊稼、沖毀橋樑房屋。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災難。生長在臨仙河畔的蔡毅中,從小就目睹河水給人民帶來的疾苦,勤奮好學、立志救人民於水火。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因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誣陷受賄二萬兩,歷經拷打,慘死獄中。蔡毅中不顧個人安危率部屬繼續向皇帝上書直言,極言閹黨之害,被罷職歸鄉。歸鄉後的蔡毅中看到臨仙河依舊禍害兩岸的百姓,為民請命,下定決心進行河道治理。一次大暴雨中,蔡毅中親眼看見河道及橋樑被洪水沖毀,不少百姓房屋被淹,還有百姓甚至被奪走生命。蔡毅中悲痛不已,洪水過後便帶頭捐款,並組織募捐,籌集資金,帶領兩岸村民分流加固河道,重新架起了橋樑。從此以後,此橋再也沒有垮塌過,洪水也再沒有危害一方了。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橋上為他立碑,親切叫它“蔡公橋”。後經幾次翻新,名字也變成“蔡橋”了。據光山縣誌記載,蔡毅中死後就葬於蔡公橋的左側。後來,當地行政區域的地名,也分別以“蔡橋”命名。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上圖為傳說中的蔡毅中墓)

蔡毅中以孝聞名古今,少有大志,讀書欲為聖賢,關心民生疾苦。曾為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的大臣。曾注《禁戒礦稅書》上皇帝。是中國的歷史上非常了不起名人,也是我們光山人的驕傲。值得我們推崇和學習。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如今的蔡橋村、蔡橋街,省道s338線和光白公路穿境而過,並與司馬光火車站瀕臨,交通便捷,地理位置獨特。各類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道路寬闊了,街道整潔了,一排排整齊的別墅洋房,優美的小區環境,無不體現新時代蔡橋人民的辛福生活。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收集者 夏炎 夏陳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