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岞曲鎮:活躍在農田裡的"土專家"

決策探索雜誌 記者 劉振偉 通訊員 王好

"胡大哥,你在給麥田打的是什麼藥啊?"王喜龍問。

"我隨便打的。我看這麥苗有點發黃,懷疑是得了條鏽病,正好家裡還有一點以前打剩的農藥拿出來打一下……"河南省內鄉縣岞曲鎮雙堰村貧困戶胡元章身上揹著噴霧器,一邊打藥一邊應答。

內鄉縣岞曲鎮:活躍在農田裡的

"呦,你這可不是條鏽病,建議暫時不要打這種藥。我認為,你這麥子發黃的原因是缺肥造成的……"王喜龍俯下身子,拔起幾顆發黃的麥苗仔細觀察後說。

"不會吧!剛種小麥那會,我施肥都是雙百斤呢,怎麼能缺肥?"胡元章似乎有點不相信王喜龍的話。

"肥料你可能是沒少施,但時機沒有把握好。要知道,氮肥的肥效釋放期是50天左右,如果遇到天氣乾旱,只能吸收利用40%左右,其餘大部分都浪費了。前段時間,我們這裡比較乾旱,所以,就容易出現缺肥症狀了。"王喜龍解釋說,"這就跟跑步一樣,前邊跑得歡,後邊跑得慢,自然而然麥苗就有點變黃了,哪還能有好收成呀!"

"原來是這樣呀,怪不得我們的小麥畝到後來長勢都不是太好,產量也有點低!"看到王喜龍在地頭指導,附近的群眾圍觀上來,聽了王喜龍的分析,村民們不由得發出"嘖嘖"的讚歎聲。

"那現在如果追肥老天不下雨怎麼辦?"一村民不解地問。

"沒關係。如果天不降雨,可以結合蚜蟲防治,在藥液里加入適當的尿素等,進行葉面噴施。實踐已經證明,至少可以增收5%以上,另外大家要注意今年條鏽病比較嚴重,要注意觀察,注意噴防,特別是麥田前期除草後期要搞好一噴三防,這樣增產能在20%以上。"王喜龍接著說。

內鄉縣岞曲鎮:活躍在農田裡的

這樣一問一答的是岞曲鎮雙堰村村民王喜龍。王喜龍以前是該村的黨支部書記,現在因身體原因退休。在擔任該村村幹部期間,他一直都把帶領群眾科學種田、增產增收作為己任,自己承包100多畝地,從自己做起,引導群眾科學種植、多元化發展。平時就愛琢磨的他,不僅積累了不少種田經驗,而且善於利於現代技術來促進農業生產。現在退休後,自己開辦了一家農資農藥門市,不僅解決了群眾購買農資的難題,而且毫無保留地向群眾傳授科學種植技術,並且提供科學防治服務,當地群眾稱他為"土專家"。

"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犁地深一寸,等於上層糞;底肥不足苗不長,追肥不足苗不旺;要想產量高,儘快把水澆;治病要找根,否則瞎胡混。"這些都是王喜龍總結的群眾一聽就懂的農田管理方法。

作為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引領者、幫帶者,目前像王喜龍這樣的"鄉村人才",在岞曲農村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打通了農技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