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培養帶不走的“土專家”

在萬山區九豐農業博覽園的黃瓜生產大棚見到彭萍時,她正跟工友一起打理花苗,不久後,這些經過精心打理的花苗結出的果實將運往上海等地,出現在長三角一帶人們的飯桌上。

“我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園區內多數瓜果蔬菜的種植和管護技術。”彭萍邊幹活邊與記者交談,語氣中透露著滿滿的自信。彭萍是萬山區高樓坪鄉鋪前村人,2017年進入九豐農業博覽園上班的她,現在是園區內一個技術團隊的負責人,因為技術過硬,園區將花卉、黃瓜等幾個價值最高的大棚交給她管理。

在園區負責人和工友們的心中,彭萍已經是一位蔬果種植專家。“平時都是她帶著我們幹活,該怎麼配藥、施肥、掐葉,她清楚得很。”同在園區上班的吳仙桃對彭萍的能力很信服。

彭萍能掌握這些技術,得益於萬山區積極推廣“九豐農業+”大棚蔬菜技術培訓和產業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扶貧深度結合的新路,這個路子,讓數千名跟彭萍一樣的貧困群眾直接受益。

2015年,萬山區從山東壽光引進九豐農業。推廣“九豐農業+”大棚蔬菜發展模式,在全區10個鄉鎮(街道)建1萬畝標準化大棚蔬菜基地,計劃把“千年丹都”打造成“武陵菜都”。

模式推廣之初,由九豐農業總部來的專家負責給農民技術指導,但外來的專家遲早會離開,離開後農民該怎麼辦?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需要讓農民掌握技術,並用好技術,成為真正的“土專家”。對於長期採取傳統耕作方式進行種植的萬山來說,要將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開來,急需更多的本地人才來支撐。

經過調研論證,該區決定依託貴州九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熟先進的產銷服務和技術研究體系,對全區的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讓農民真正掌握蔬果種植技術,跟上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

利用“九豐農業+”模式培養農民,高樓坪鄉趕場壩村的做法是萬山區的一個典型和縮影。該村按照當地主導特色產業的發展需求,把種植技術培訓場地搬到大棚內、基地上、田地間,把九豐農業員工聘為“技術講師”,對農民進行一對一、零距離的指導培訓,實打實地傳授農民蔬菜種植技術。

在培訓模式帶動下,趕場壩村共培訓農民1600餘人次,培養村內蔬菜種植專業技術指導員10人、蔬菜種植帶富能手19人。與此同時,在村內一大批“蔬菜種植技術達人”的合力作用下,成立專業合作社,建成佔地300餘畝的標準化蔬菜大棚基地和佔地40餘畝“一戶一畝菜園”露天蔬菜基地,帶動400多名本地農民實現村內就業,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2017年開始,萬山區更是每年出資200萬元,從九豐農業聘請10名技術員到10個鄉鎮(街道)掛職任科技副鄉長,專門教授農民蔬菜種植技術。通過對農村群眾的培養,一大批懂蔬果種植技術的“土專家”和“田秀才”脫穎而出。

目前,萬山區已通過“九豐農業+”模式建成標準大棚蔬菜基地57個,覆蓋37個村,累計建設規模達到1.2萬畝,年產量8.8萬噸,為5160戶1.82萬人建立了利益聯結。

“我們的技術員到各鄉鎮去教當地農民種菜,對大棚蔬菜各個生產環節提供技術指導及培訓,幫助群眾學會用好技術,協助鄉鎮抓好蔬菜產業,真正把壓箱底的知識都交給他們了。”談及培訓事宜,九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資源拍著胸脯說道。(銅仁日報融媒體記者 蒲智 王安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