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同市博物館“雙城記”中,看到旋轉的火山和龍

走進大同市博物館“雙城記”中,看到旋轉的火山和龍

走進大同市博物館“雙城記”中,看到旋轉的火山和龍
走進大同市博物館“雙城記”中,看到旋轉的火山和龍走進大同市博物館“雙城記”中,看到旋轉的火山和龍
走進大同市博物館“雙城記”中,看到旋轉的火山和龍走進大同市博物館“雙城記”中,看到旋轉的火山和龍

文博山西

山西省博物館協會

大同市博物館

作為有著2300多年曆史的古城,大同是“北魏帝都”“遼金陪都”“明清重鎮”,是中原漢民族和塞外遊牧民族接觸、爭戰、相知、相融的最前沿。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綿延數千年的戰爭史和民族交融史,也為大同建設品類多樣、內涵不同的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和物質資源。

今天的“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就帶你走進大同市博物館和它所轄的分館,一起了解古城大同的內在肌理和靈魂,以及它的興衰和繁榮史。

一座博物館的60年:“雙城記”新版本

大同,雙城閃耀。這裡的“雙城”,就是“歷史文化名城”和“博物館之城”。

大同具有悠久而燦爛的兩千年文明史,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中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08年至今,實施了雲岡大景區、善化寺、華嚴寺、關帝廟、府文廟、帝君廟、清真寺、法華寺、古城東南隅民居、純陽宮、東城牆和站東清真寺、南城牆、北城牆、代王府、鼓樓東西街、北魏明堂、清真寺廣場等保護與修復工程,最大限度地保護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文化基因,“中國古都、天下大同”的文化品牌更加在全國叫響。

這一建設,便延伸出另一個城:博物館之城。

2014年12月31日,在大同御東新區,一座空間弘闊、視野通透、格局新穎,具有前瞻性、獨特性的建築正式開放,它就是大同市博物館。該館於2010年開工建設,總投資4.9億元,北與大同市行政中心相對,西接大同大學,東鄰大劇院,南望美術館。博物館總佔地面積51556平方米,建築面積32821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局部有夾層,建築高度28.45米,含文物庫房、設備區、辦公區、公共服務區、共享大廳、多功能廳等。館藏文物17萬餘件,是晉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山西最大的市級博物館,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1958年大同市博物館籌建,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時稱“大同市文物陳列館”,1963年更現名。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歷程,大同市博物館不斷髮展壯大,從1958年到2019年,從老城區的下華嚴寺到展覽館西廳再到御東新城,60年時光,大同市博物館徐徐展開的,是一幅歷史畫卷,也是一幅發展盛景。

大同市博物館濃縮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簡史,大同市博物館又將為這座博物館之城添磚加瓦。

2018年,大同市啟動“博物館之城”創建工作,力爭建百座博物館,形成類型齊全、多元多樣的博物館體系。建這座“城”的底氣在於,大同市除了擁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包含極具地域特色的煤炭、機車、平城文化、長城、黑陶、魏碑、銅器、雕刻、民俗、戲曲、影視等近百個品類。充分挖掘大同歷史文化資源,以特色資源優勢為依託建設各類博物館,全面提升大同文化基礎功能,促進大同市文旅融合發展,便成為順理成章的邏輯。

旋轉的火山和龍:當民族融合碰撞地域文化

走近大同市博物館總館,很多人首先會為這座奇特的建築外形著迷。從空中俯瞰,螺旋形的地表結構,與四周旋轉發散開的地脈溝塹,形成壯觀的景象,宛如行將騰飛的巨龍。這座博物館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崔愷先生設計,整個建築通過對異型建築空間的動態升騰,將大同火山群、明代龍壁文化和雲岡石窟等城市文化符號融入,吸收了大同自然地貌,通過對地形結構的抽象與旋轉,形成大同博物館獨特的形態與空間佈局方式。

大同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都在此地聚集,所以在這裡,既有“漢化了的胡文化”,又有“胡化了的漢文化”,是中國“胡漢文化交融”的典型文化區域,它的積澱之深厚,在出土的大量文物甚至現存的大量古蹟中,都有深刻的反映。鑑於此,大同市博物館展陳的文物,主要以大同歷史文化的地域特色為主線,有“代地滄桑”“北魏平城”“遼金西京”“明清重鎮”四個歷史陳列,“大同恐龍”“梵語清音”兩個專題展覽,著重反映本地區民族融合的發展歷程,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繁榮,再現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促進、和諧共存的生活景象,充分體現“民族融合+地域文化”的特色。

北魏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遼代琉璃纏枝花棺、元代影青釉鏤空廣寒宮瓷枕……一件件北魏、遼金、元明清時期的經典文物,無不精美絕倫,令人驚歎。而整個展館的設計和布展,在全國博物館內,也是獨樹一幟。

尤其讓觀眾沉浸其中並頻頻點讚的,是展陳中充滿了藝術感的兩大亮點:“金字塔”與“文物陣”。

“金字塔”,是指展廳裡文物展櫃的佈置,一座座三角形的立體玻璃展櫃,或並排,或錯落,絕佳的光影和鏡面效果,讓原本一些看似平淡的展品煥發出璀璨的光輝,這一絕佳的展覽效果,被觀眾注意到,並將法國盧浮宮的內部展陳和該館著名的“金字塔”相比較,直稱為“大同博物館的盧浮宮”。“文物陣”,是大同市博物館內的文物陳列,尤其是北魏陶俑、瓦當,別出心裁,巧妙設計,組成了一個個“俑陣”“瓦當陣”,蔚為壯觀。比如,著名的北魏司馬金龍墓曾經出土一組引人矚目的陶俑,大同市博物館在設計展陳方案時,獨具巧思,把出土陶俑組成一個龐大的“陶俑陣”,俑陣共有6種人物構成,展出238尊,在燈光輝映下,赫赫軍威,凜凜儀仗,效果如同微縮版的兵馬俑。專家介紹,這是國內迄今為止北魏時期陣容最大的俑陣。

在這裡,不僅僅有文物給予的震撼,你還能看到古代平城的模型和有曲面設計感的大漠遷徙沙盤場景,它們是大同歷史發展的見證……除了精彩的常設展,大同文博人還每年引進10個國內外臨展,讓大同民眾在大同就能體驗和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文化的多姿多彩。

同時,館內積極推行策展人制度,努力策劃原創展覽,探索打造精品陳列,近年來對外推出的北魏專題展《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展》、遼金專題展《西京印跡——大同遼金元文物展》,在國內外展開巡展,每到一地都引起非常大的反響。

總館+分館:鋪陳在大同古城裡的星圖

在古城大同,如果說大同市博物館是眾多展館中最大最亮的那顆星,在它周圍,一顆一顆小的星星正亮了起來,並逐漸組成一張引人矚目的星圖,鋪陳在大同城裡——該館的“總分館制”,在山西乃至全國文博界,已引起廣泛關注。

大同市博物館內共有文物17萬餘件,但在展廳內展陳的文物僅是館藏中很小的一部分,很多展品還是沉睡在庫房。大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表示,未來,在大同建百餘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館,要讓文化城市處處看到文化。

建立不同內涵的“分館”,就成為大同文博人的一大目標。其實,在此之前的2011年,在“名城復興”工程中建成的梁思成紀念館和平城記憶館,已經成為大同市博物館的分館,這給了同博人建設“總分館制”的啟發。2018年可以看做是該館“總分館制”的加速年。

針對大同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館藏藏品的種類,大同市博物館按照市規劃部門的要求,選擇了近20個主題,目的很簡單:用豐富的館藏展示不同階段的大同歷史。如今,大同市博物館已經在古城內建起了8座主題性分館:梁思成紀念館、平城記憶館、北魏明堂遺址博物館、北朝藝術博物館、魁星文化博物館、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大同紅色記憶館。不同的分館,彰顯不同的主題,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有使命。

8個館,涉及紅色、人物、遺址、民俗、藝術、歷史等不同類型和主題,連同大同市博物館總館,用一件件展品,串聯起一座城的“故事”,使大同的歷史面貌更加清晰,城市肌理更加分明,歷史記憶更加深厚。

8個分館,都有著各自的“鎮館之寶”,每件寶貝都有一段奇特的故事。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的金代羅地絲繡雲鶴紋氅衣,出自金代著名的“長壽道士”閻德源,他是西京(大同曾為金代的陪都西京)玉虛觀宗主大師,道教領袖,96歲時去世。這件氅衣,是金代絲織品代表性文物之一;位於大同古城縣樓南街四合院內的紅色記憶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求恩用過的一批手術器械,是曾經給白求恩當過助手的王道建1985年捐贈的。抗戰時期,白求恩曾經在大同靈丘縣創辦了特種外科醫院。這組文物之前沉睡在庫房裡,當建紅色記憶館清點庫存文物時,專家和工作人員不禁感嘆:這是當之無愧的一級文物!當這組文物擺放在紅色記憶館醒目位置被觀眾熱議時,館內工作人員常常感慨:正是建設分館,這組珍貴的文物才擺在了最合適它的位置!

為了讓館藏文物更多地展現在大眾面前,大同市博物館不斷探索“總館+分館”的新模式,將大同2300年的歷史串聯起來,完整地呈現在公眾眼前,也讓深藏在庫房“深閨”裡的文物“活”了起來。資源、人員、資金、人才儲備、運營模式的一體化,增強了大同市博物館“總分館”的集約化進程,也使他們探索出的“總分館”模式有了自己鮮明的特色——不刻板、不雷同、不復制,讓不同的文物展品展現出不同的歷史價值。正如大同市博物館館長王利民所言,“就是要把大同真正的歷史家底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更多的人在這裡找到一種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現在,更多的分館正在籌建中,連同總館,大同市博物館集群已和大同的“文化復興”緊緊聯繫在一起——當新生的大同在歷史的迷霧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座標,大同市博物館也在新的城市空間裡獲得新的文化支點,成為匯聚歷史與現代的“古城名片”。

從大同市博物館出發專家團繪製遊覽地圖

大同在晉北,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如果從大同市博物館出發,如何深入瞭解它17萬餘件文物所代表的年代?我們專門組成一個博物館研學調研專家團,為您繪製山西博物館地圖。此次請到的,是山西文博達人閆鑫,讓他帶我們沿著三個方向,更深入地瞭解山西和大同。

一、遼金華彩

遼金大同,陪都重地,經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繼經營,成為中國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重要舞臺,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京風貌。隨著陪都地位的確立,這一地區快速發展,加快了契丹族、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從而使遼金西京發展成為一個文人彙集、文化薈萃的地區。

大同市博物館(重點參觀“遼金西京”展廳)——大同市博物館分館: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專題性博物館,展示大同地區遼金元時期宗教、藝術、生活等)——華嚴寺(中國三大遼金佛寺之一,大雄寶殿為國內最大單體佛殿之一)——善化寺(國內最集中的金代建築聚落)——大同觀音堂(遼金石雕密宗明王,全國唯一)——靈丘縣覺山寺塔(遼塔中雕刻最為精美,保留有珍貴的遼代壁畫)——渾源縣圓覺寺塔(金代佛塔,完整保留了金代風候鳥)——朔州崇福寺(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建造,中國現存三大遼金佛寺中藝術價值最高)——應縣木塔(八大遼構之一,全國唯一木塔)——忻州定襄縣洪福寺(金代建築,彩塑薈萃)——五臺縣延慶寺(金代建築,有金代經幢)——陽曲縣不二寺(金代建築,太原地區唯一扶壁拱實物)——太原

二、釋老風骨

鮮卑族建都平城,宗教受到皇室的重視,在武周山開創了拜帝即拜佛的造像理念,建造了舉世聞名的雲岡石窟;在恆山建立了北天師道場,尊為北嶽。大同西京時期,宗教又得到長足發展,不僅誕生了眾多佛學大師,同時也是全真教主要傳播的地區,隨之興盛的宗教建築、造像,為我國建築史、雕塑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尤其獨創的平城模式,留下了眾多不朽作品。

大同市博物館(重點參觀“魏都平城”展廳)——大同市博物館分館:北朝藝術博物館、北魏明堂遺址博物館(依託國保北魏明堂遺址所建)——雲岡石窟(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保,公元5世紀最壯觀的佛教建築)——雲岡博物館(展示雲岡石窟重要出土文物及雲岡的前世今生)——方山永固陵(大同地區唯一被科學發掘過的帝后墓葬,出土文物多被國家博物館收藏)——恆山(五嶽之一,北嶽恆山神居所,也是供奉真武大帝的道場)——渾源懸空寺(三教合一建築,被譽為世界最奇險建築之一)——渾源律呂神祠(律呂是樂律的統稱,祠廟名源自傳說中的律呂報雨,全國僅存一處)——渾源大雲寺(密宗道場,獨特的明王壁畫)——渾源永安寺(海雲大師所建,珍貴的水陸道場)——應縣淨土寺(金代皇室家廟,精美的天宮樓閣堪稱小木作代表)——五臺縣佛光寺(梁思成先生斷為北朝古塔所在地,國內僅存兩座北朝古塔之一)——忻州原平市惠濟寺(獨有的十二圓覺造像,是少見的華嚴宗道場)——太原

三、雁門永固

大同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見證了千百年來朝代更迭,歷史興亡。

大同博物館(重點參觀“明清重鎮”展廳)——大同市博物館分館: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明清大同銅器精粹,見證九邊重鎮繁華)——代王府(比故宮早建二十餘年的明王府,新中國成立以來恢復的最大規模王府建築群)——大同八臺子教堂(初創於1876年,為德國神父所建,毀於義和團運動,見證了晚清歷史)——靈丘縣趙武靈王墓(以“胡服騎射”聞名的戰國國君)——靈丘縣平型關(平型關大捷發生地)——朔州右玉殺虎堡(著名西口,也是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必經之地)——朔州懷仁市金沙灘(古戰場,因楊業父子可歌可泣的抗遼壯舉聞名於世)——朔州平魯廣武長城(萬里長城山西段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明代古長城)——廣武漢墓群(漢代將領墓葬群,見證抗擊匈奴歷史)——廣武城(始建於遼,研究國家軍事史的重要實物)——雁門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被譽為“中華第一關”)——代縣靖邊樓(雁門第一樓,北望雁門,南俯滹沱)——定襄縣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兩大地道戰遺址之一)——太原

館長推薦

大同市博物館文物精品薈萃。今天,我們請來該館館長王利民,為各位推薦鎮館之寶和經典文創。

鎮館之寶不可錯過 漆畫屏風曾登上《國家寶藏》

大同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多達17萬餘件,目前在展廳陳列的有3000餘件(套)。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是大同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鎮館之寶中,其中有四件出自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夫婦合葬墓。司馬金龍是西晉皇室後裔,其父司馬楚之原系東晉貴族,後受南朝劉宋的迫害而歸順北魏,因戰功卓著封琅琊王。司馬金龍子承父爵封為鎮西大將軍,吏部尚書等。

上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者對司馬金龍墓進行了發掘,從墓室中出土了大批珍貴的文物。其中有一件就是司馬金龍墓石雕帳座,該帳座用淺灰色細砂石製成,方形底座四面淺浮雕環狀纏枝忍冬紋和波狀忍冬紋,內雕伎樂童子。底座四角各雕一伎樂子,上身袒露,下著犢鼻褲,帔帛繞臂,胡跪狀,持鼓、篳篥、琵琶等樂器,雕刻生動。該帳座的功能及紋飾題材,既有中原文化的因素,又有西域文化的因素,反映了南北民族融合與東西文化交流,是北魏石雕藝術品中的精品。

第二件鎮館之寶,很多公眾都不陌生,那就是曾經登上過央視《國家寶藏》欄目的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屏風上刻畫了堯舜禹恪守孝道、周室三母、魯之母師、班婕妤辭攆的故事,分別描繪了帝王、賢丞、烈女和孝子等傳統中國古典人物形象。它不但是魏晉時期漆器珍品,也是北魏繪畫史上的佳作。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佈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司馬金龍墓漆屏以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第三件鎮館之寶,是司馬金龍墓石雕棺床,棺床由六塊石板組成。下部三個床足,以聯珠紋為邊飾,內雕身軀矯健的力士,作承託棺床狀。上部以纏枝忍冬紋為邊飾,中部裝飾流暢的波狀忍冬紋,波心內雕伎樂十三組,中間一組為翩翩舞者,兩側各有六組樂人,右側六人分別喊話指揮、擊鈸、打雞婁鼓、吹簫、吹排簫、彈曲頸琵琶,左側六人分別懷抱琵琶、吹壎、吹篳篥、打行鼓、持橫笛、擊細腰鼓。伎樂身側各雕虎、獅、龍、人面鳥等瑞獸。伎樂帔帛飄逸,神情怡然。人物塑形生動,一氣呵成,雕飾富麗堂皇,代表了北魏雕刻傑出的藝術成就。

第四件鎮館之寶,是元代影青釉鏤空廣寒宮瓷枕。在這個瓷枕上,雕刻了四組神話故事,正面為廣寒宮場景,殿內嫦娥居中,前有搗藥玉兔,周圍伴有4位侍女。背面正中一著官服之人立於案几之後,兩側站立侍臣。左右兩側宮內塑兩組神話故事。這類瓷枕,體現了工匠高超的技藝。

第五件鎮館之寶,是遼代琉璃纏枝花棺,通體施黃、綠釉。拱形蓋頂上面圖案用菱形格交叉,其間刻劃對稱的折枝牡丹,周邊堆貼如意雲頭紋。棺身前高大後窄小,側壁和後端分別浮雕以二方連續佈局的纏枝牡丹花紋與帶狀的卷草紋,棺座周圍鏤雕壼門。釉色搭配明快,紋飾繁而不亂,佈局嚴謹,層次分明,反映了遼三彩的高超藝術水平,也是研究遼代喪葬習俗的重要資料。

在一件件館藏品之間,你欣賞到的不僅僅是珍寶,更是一段歷史,也是古代匠人獨具匠心的展示。

生活用具彰顯大同特色 讓你把異域風情帶回家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平城的石雕幾乎均是精品之作。根據石雕上的紋飾,文創人員開發出了眼鏡布、毛氈墊、眼鏡盒、硬抄本、毛氈筆袋、化妝鏡、PU卡套、雨傘、絲巾和紙膠帶等。在這些文創產品中,大多采用了伎樂童子、珍禽瑞獸和從中亞地區流入中原的忍冬紋。因為忍冬紋是隨著佛教從西域流入中原的,所以設計者把美好的象徵賦予到文創產品身上。

另一系列的文創產品,是從大同地區出土的北魏時期的壁畫中汲取的設計靈感。這些文創產品大多和文具有關,產品選用毛氈的材質,配合壁畫的裝飾圖案,體現了北方遊牧民族粗獷豪邁的民族性格。

在大同市博物館的外圍空間,很多人都會對一件牽駝陶俑的“放大版”擺件感興趣。這件文物是絲綢之路文明的象徵,也印證了在大同這片土地上,曾經與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今,這件文物也被設計成了文創品。你瞧,那位牽駝人,深目高鼻,頭戴尖頂圓帽,右手平舉做牽引狀,側身仰視駱駝,龐大的駱駝展現出了肌肉和線條之美。曾經,這一組合器物是絲路文明的象徵,但在文創商店,它可以是一個擺件,也可以是一個冰箱貼,看上去妙趣橫生。

北魏平城時代是我國曆史上繼漢代之後又一個瓦當藝術的高峰期,在大同出土的北魏皇家建築瓦當有“富貴萬歲”“忠賢永貴”“長歲富貴”“大代萬歲”“傳祚無窮”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姿多彩,展示了當時人們的文化水準、書寫能力和書體運用情況。文創人員就以北魏圓形瓦當的文化元素,做成了薄金屬書籤;人面紋的瓦當紋飾設計成了口罩,其造型獨特,相信走在大街上,定是那個最“吸睛”的人。

山西晚報記者 呂國俊 孫軼瓊 南麗江 通訊員 楊敬

小貼士

每週一和除夕、大年初一閉館,其餘時間每天上午9時開館,16時起停止入場,17時閉館。

如果乘坐公交車前往大同市博物館,目前有64路、65路、70路3條線路可以選擇。其中來自城南方向者,可以乘坐64路車;來自城西方向者,可以乘坐65路車;來自城北方向者,可以乘坐70路車。

疫情期間,大同市博物館對每天參觀人數進行限額,瞬時觀眾量不超過1000人;梁思成紀念館、平城記憶館、北魏明堂遺址博物館分別100人;北朝藝術博物館200人;魁星文化博物館30人;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130人;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大同紅色記憶館分別60人。疫情防控期間僅接受預約。具體辦法請關注大同市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