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传奇(3~上)

华托+布歇--蓬巴杜夫人--伏尔泰

十八世纪法国绘画史与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位法国“第一名媛”影响了法国艺术风格的走向,被称为“洛可可之母”(虽然在她出生那年,洛可可艺术的开启者,让·安东尼·华托刚刚谢世,但洛可可艺术确实是在她的手上达到巅峰)。

艺术家的传奇(3~上)

弗朗索瓦·布歇 《蓬巴杜夫人》 1758年

要理解蓬巴杜夫人,就要把她放在整个十八世纪欧洲大历史中来考量;而十八世纪欧洲史上最重要的枢纽性的关键人物,就是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维克多·库辛说,“18世纪的真正国王,是伏尔泰。” 随着启蒙思想传播到欧洲每个角落,伏尔泰所领导的国度,一个跨越国界的“文明共和国”,日渐清晰地浮现在欧洲大陆上。在《文明的故事》作者杜兰特夫妇心目中,伏尔泰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第7卷《理性开始的时代》(1558—1650),第8卷《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之后,他们把第9卷命名为《伏尔泰时代》,并用伏尔泰多姿多彩的一生为线索,把“路易十四死后至巴士底狱崩溃之间这一段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思想贯穿起来。

艺术家的传奇(3~上)

尼古拉斯·德·拉吉莱勒 《伏尔泰肖像》(局部)1718年

十八世纪欧洲的这段历史不仅极其精彩,而且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势必还会影响人类文明的未来。这段历史时期是如此特殊,以至于如果仅仅只是列举历史人物的生平、内政外交的事件和思想家的观点,那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这段历史时期是如此特殊,以至于值得我们带着人类二十一世纪对世界和人的认知上的共识和争议,回过头去对它进行重新解读。

为什么说十八世纪欧洲历史极其精彩且特殊?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在对世界和人的认知上有哪些重要的共识与争议?带着二十一世纪的认知共识与争议,对十八世纪欧洲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将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和疑问?这三个问题将是本文的主题,因此,后面的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

1. 十八世纪欧洲历史的特殊性;2. 二十一世纪的认知共识与争议;3. 重新解读十八世纪欧洲历史。

一、为什么说十八世纪欧洲历史极其精彩且特殊?

让我们还是从法国绘画史开始。路易十四死后,豪华气派、动感奔放、炫耀夸张的巴洛克艺术逐渐被淡雅纤巧、精致优美、略带骄矜的洛可可艺术所替代(这背后的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原因,将在“重新解读”部分展开)。

让·安东尼·华托 (1684—1721)不仅开启了洛可可艺术,而且在以游乐雅宴为主题的作品中创造出一种难以模仿的充满哲思的忧郁。其最后的杰作《热尔桑的画店》(1720)表现出很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可惜他还没来得及继续探索这一新的艺术方向,就于1721年7月18日英年早逝。像他的佛兰德斯老乡鲁本斯一样,华托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素描、速写和草图,它们被华托的崇拜者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整理编辑成几本名为《千姿百态》的画册。

艺术家的传奇(3~上)

让-安东尼·华托 《游园图》 1717-1718年



艺术家的传奇(3~上)

让-安东尼·华托 《舟发西苔岛》1717年 卢浮宫版



艺术家的传奇(3~上)

让-安东尼·华托 《舟发西苔岛》 1718年 德国夏洛滕堡宫版



艺术家的传奇(3~上)

让-安东尼·华托 《热尔桑画店》 1720年



艺术家的传奇(3~上)

让-安东尼·华托 手稿-1



艺术家的传奇(3~上)

让-安东尼·华托 手稿-2

华托去世几个月后的12月29日,让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1721—1764)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她天生丽质,非常聪明,并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让娜-安托瓦妮特9岁的时候,有一位算命师在见过她之后预言:“有朝一日这个女孩会统治国王的心”。1745年,让娜-安托瓦妮特成为路易十五(1710—1774)的情人,“蓬巴杜侯爵夫人”;渐渐地,蓬巴杜夫人对路易十五的影响从肉体深入到内心,两人的关系也从情人转变为知己。十八世纪欧洲风起云涌,各国君主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考验。优柔寡断、才智有限的路易十五越来越多地把自己无力承受的重负转移到蓬巴杜夫人肩上,蓬巴杜夫人也得以有机会在内政、外交、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施加自己的影响力。思想开明的蓬巴杜夫人赞助和保护了许多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等。

1748年,弗朗索瓦·布歇得到了蓬巴杜夫人的赏识和赞助,并成为她的绘画教师。布歇把洛可可艺术发挥到极致,迎合了上流社会的享乐主义审美趣味,并最终成为法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和宫廷首席画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布歇遭到了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严肃批判:“布歇所表现的优美雅致、风流倜傥、诱人的媚态和高雅的趣味,它的才华,它的丰姿,照人的光彩,浓妆艳抹的肉体,还有荒淫放荡的行为俘虏了那些纨绔子弟、风流女人、青少年、上层社会人士以及那伙对真正高雅的趣味、真实感、正确的思想和艺术的严肃性一窍不通的人。”

艺术家的传奇(3~上)

弗朗索瓦·布歇 《蓬巴杜侯爵夫人》 1759年

哲学家和作家伏尔泰也有一位大权在握的学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12—1786,后来他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因而被尊称为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是强硬的,但他却对洛可可的美无比热爱。他用法语跟人交谈,把王宫布置成洛可可风格,他也擅长吹奏长笛,对华托也有着很深的理解。”腓特烈二世购买了华托的不少名作,包括另一版的《舟发西苔岛》(原版在卢浮宫)和《热尔桑画店》。腓特烈二世自称是伏尔泰的学生,两人长期保持通信,探讨哲学和启蒙思想。1750年,伏尔泰受腓特烈二世热情邀请到无忧宫长住,但1753年这两个性格都很强的人终于闹翻了,伏尔泰前往瑞士定居,并继续为启蒙运动写作。

艺术家的传奇(3~上)

腓特烈大帝肖像

为了夺回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抢走的西里西亚,神圣罗马帝国皇后玛丽娅·特蕾莎授权哈布斯堡王朝的天才外交家考尼茨-里特贝格展开他精心设计的外交谋略(即,奥地利放弃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转而与宿敌法国建立同盟,并打造法奥俄三国同盟)。1750年,考尼茨-里特贝格以奥地利驻法国大使的身份前往巴黎;很快,他就说服蓬巴杜夫人给自己当说客,向路易十五施加影响。1753年考尼茨-里特贝格回国担任首相,并出使圣彼得堡,劝说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彼得罗芙娜与奥地利结盟。经过一系列紧张的外交战、情报战和间谍战,以及各自心怀鬼胎的算计和连锁反应之后,传统的普法同盟和英奥同盟解体,四国相互交换了盟友,形成了英普同盟和法奥同盟。历史学家把这次联盟逆转称为“1756年外交革命”;这一年,法国、神圣罗马帝国、俄罗斯三个大国的三位女性实际控制人,蓬巴杜夫人、玛丽娅·特蕾莎和伊丽莎白一世·彼得罗芙娜,正式联合起来对付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她们认为他是恶棍、强盗和背信弃义者;而他则讽刺她们是“三条衬裙”)。

腓特烈二世决定在敌人联合行动之前先发制人,于是,1756年8月29日,“七年战争”戏剧性地爆发。战争异常惨烈,腓特烈二世有好几次差点儿服毒自杀。1762年,就在普鲁士即将被彻底打败之际,俄国女沙皇去世,继任的新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二世的超级粉丝,他命令俄军以普鲁士的盟国身份参战。仅仅当了半年沙皇的彼得三世被认为出卖了俄国利益,因此,皇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的政变得到俄罗斯权贵们的支持。彼得三世被废黜,并很快死去;俄军撤退回国。1763年2月,“七年战争”结束,在付出大约一百多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之后,欧洲大陆的地缘格局回到了战前的状态。

趁着法国深陷欧洲大陆战场,普鲁士的盟友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成为“七年战争”的最大赢家,而法国则成为最大输家(几乎丢掉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并且在欧洲大陆上一无所获)。蓬巴杜夫人和路易十五在法国各阶层中的声望跌至谷底,路易十五成为法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于是,就有了蓬巴杜夫人对路易十五所说的那句著名的“我们死后,洪水滔天”(Après nous, le déluge);后来,这句话被革命鼓动家偷换成“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并称它出自路易十五之口。路易十五死后十五年,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滔天洪水不仅席卷法国,而且猛烈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这段时期(1789—1815)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启蒙思想的“暴力传播阶段”。

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上来看十八世纪的欧洲,我们会发现,正是在这一百余年,欧洲文明极大地深化和拓展并广泛地传播和争论了对世界和人的认知;这通常被称为启蒙运动,它本质上就是一场“思想大革命”。而工业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正是在这场“思想大革命”的基础上萌芽、发展、壮大并走向终结。这四场革命的结果是,欧洲文明获得了相对于伊斯兰文明和东亚文明的明显的竞争优势,开始主导世界格局。

在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欧洲文明在与伊斯兰文明和东亚文明的互动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与基督教欧洲的两支大军在维也纳城下展开一场关乎欧洲命运,也关乎奥斯曼帝国命运的大厮杀。奥斯曼军队从维也纳的败退,被视为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数世纪战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伊斯兰势力在欧洲从扩张转向收缩,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亡,西方欧洲文明则开始崛起。不过,“很多描述这场战役的绘画和浮雕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事实:两支军队之间的差异,与其说是科技或战术,不如说只是所着军装不同。”也就是说,从军事科技的表现上来看,此时的欧洲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旗鼓相当,难分伯仲。

十八世纪初,经过两百多年“大航海”发展之后,荷兰、英国和法国各自的东印度公司仍然只能用黄金白银来购买中国商人手中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他们还没有什么本国生产的有竞争力的商品可以卖给中国商人。对于欧洲人来说,中国瓷器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品和奢侈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太阳王”路易十四为情妇打造的奢华宫殿里“放满了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英格兰王室开创了两个传统:用中国瓷器喝下午茶,在玻璃橱柜中摆放瓷器;这两个传统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欧美中产阶级家庭。从瓷器产业的表现上来看,标志着欧洲文明追上来的事件是,1709年欧洲人制造出来第一批洁白的硬质瓷器。

但是,十七世纪后期,在哲学和科学领域,有一些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在欧洲问世:1677年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死后,其著作《几何伦理学》被发表,1687年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90年英国哲学家洛克发表《政府论》。很明显,关于世界和人,欧洲文明摸索到了伊斯兰文明和东亚文明之前所没有摸索到的新认知。另外,按照欧洲人的学术传统,这些新认知被系统化、条理化地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非常有利于认知的传播和可叠加性发展),并借助于古腾堡印刷术和邮政系统,低成本高效率地在欧洲知识分子之间广泛传播,并引发激烈的争论。

欧洲的十八世纪是对世界和人的认知进一步被深化,进一步被拓展,进一步被传播和被争论的世纪;更重要的是,欧洲的十八世纪也是新认知被普遍应用到宗教信仰、军事技术、国家治理、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世纪。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欧洲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取得惊人进步的世纪;当然,过于激进和过于保守的问题也经常出现,并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极其惨痛的教训。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带着二十一世纪的认知共识与争议,去重新解读十八世纪的欧洲,去试着理解华托、蓬巴杜夫人、腓特烈二世、玛丽娅·特蕾莎、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去探寻那段精彩历史给我们的启发和疑问。

在进入下一个议题,即,“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在对世界和人的认知上有哪些重要的共识与争议”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列出一个书单。这个书单可以姑且称之为:“最能代表二十一世纪人类认知共识与争议,并且最有助于理解十八世纪欧洲的二十一本书”。每个人的书单都不尽相同,我的书单如下,你的书单是怎样的呢?

1. 《圣经》

2. 《道德经》老子

3. 《物种起源》查尔斯·达尔文

4. 《论人的本性》爱德华·O·威尔逊

5. 《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

6.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7. 《独裁者手册》布鲁斯·布尔诺·德·梅斯奎塔、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8. 《统治阶级》加塔诺·莫斯卡

9. 《有闲阶级论》托斯丹·邦德·凡勃伦

10. 《权力和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特•伦斯基

11. 《全球通史》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

12.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13.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理查德·德威特

14. 《科学究竟是什么》A·F·查尔默斯

15. 《熊逸中国思想史系列》熊逸

16. 《西方哲学史》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

17. 《维特根斯坦全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18.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埃德蒙德·胡塞尔

1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20.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

21.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彼得•沃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