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宗勳先生致孫聞青先生的信,道盡王薌齋傳承的站樁與技擊核心


姚宗勳先生致孫聞青先生的信,道盡王薌齋傳承的站樁與技擊核心

姚宗勳先生素材

  聞青大兄:您好,限於一切水平及草率之處,請賜諒。

  所提出的拳術問題分別簡復覆如下:

  1、王老先生對中國拳術貢獻是巨大的,繼承了前人的精華,吸取各家之長,繼承前人的寶貴經驗,更加以發展,有改革與創新,廢棄套路不尚招法,由繁入簡強調精神意念支配鍛鍊軀體的重要性,化陳腐為新穎,創造了在不動中求微動的練法。

30年代末、40年代初時在報刊公開發表了他對傳統拳術的看法,歡迎拳術愛好者前來作理論上的研究及實際上的比較,當時我是參與其事者之一,目睹薌老與不同意見者反覆講解並能躬親示範返求學理之精神,無私無畏之氣概,在拳界可謂“前無古人,當無與倫比”。

  2、有人說意拳這個動作是虎撲,那個是……。

  這不足怪,有的自命為大師或繼承人的人在教拳時居然把形意拳的五形拳的單式練法也搬了出來,這只是說明這些人對意拳沒有認識。不錯,

意拳是由形意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有棄有取,經過提煉加工,復加數十年不斷的旁徵博引,吸取各家之長,內在脫胎換骨,外形則舊貌變新穎,開拓了新境地,君之所述他們想把意拳倒退回去,他們只好算是復古派了。

  3、關於“一法不立,無法不備”的說法

  這是薌老引用佛家禪宗的語言,我的體會是意拳在站樁、試力鍛鍊中求到整勁後(上下前後左右,平衡之意),便通過發力練習把力發揮出來,由固定位到隨意移動位置,都要求能發出來,這就需要用不同的意念來誘導與激發來訓練反應力量,由於意念(假想敵)的變換,外形也會隨之而變,即所謂“意自形生,形隨意變”。由於控制力量的進步,要求也就隨之而高,要向“無點不彈簧”即處處皆能發力的境界邁進,無論把發力動作隱蔽縮小到何種程度,外形也會有所表現。

  4、意拳著重身體處之在任何情況下均能發力,但又要注意肩架與平衡。

  肩架即是保護自己的姿式,平衡是發出時要使身體能保持平衡,以利再發,因為有了意念支配(假想敵的進襲)。為了適應發力的形勢,

身體步位自然出現高低、左右、前後不同速度動作靈活機動變化與轉移,在試驗自己力量能不能應勢而發,並不是在作一招一式,制度了固定的進步與退守的招法的練習,即不同於“見著破著,見式打式”,在招法框框之內求出路的方法,也不同於“千著會,不如一招熟”不看形勢主觀硬幹的練法

  5、神意氣力在拳術上的關係,先要精神集中,意念真切,呼吸通暢,力任自然,也就是說練拳時,精神要作到高度集中,設想真切實,胸部不憋氣,力量要似松非松,精神不集中,意念將易外馳。也就談不上意到力到了。

  6、站樁是變力求整,健康身體,舒松均整。

  7、站樁鍛鍊法在意念上也是分有階段的,例如:設想自己站在水中,站的姿式過高了,被水浮起,過低就要陷入泥中,水不是靜止的,而是輕微動盪,設想自己身體前後、左右都感受到了水的輕微衝激,即不象中流砥柱一樣屹立巍然不動更不能隨波而去,要求身體能應合水力隨之微動而不受位。

  通過上述練法要摸到整體在動中微動,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似松非松”力無側重,渾然一體。

  在拳術中,頭的位置極重要,故前輩有云:頭正則四肢百骸而無不為其用矣。”

  正——當作適當解,王師有云“鬆緊之樞紐在於上下”。

  上下相引,周身互爭為主,由是可體會脊椎之屈伸,小腹之位置。

  8、王師語“要你這樣,你真這樣,就不能做到這樣了。”

  這是內意與外形的問題,要摸索到內涵的意力,不是模仿外形,內勁摸到後,外形自相似。

  9、“站技擊樁,前腳要拉,力放後腳。。。

  站樁時前腳趾要趴地,膝下力前頂,同時後胯後生,力斜向後指,發力時前腳要猛踩入地,一踩即提,後腿力向前催,後腳搓地。還有練時要筋伸骨縮,用時骨縮筋伸,練法骨縮筋伸,發力時筋有力而骨生稜。

姚宗勳先生致孫聞青先生的信,道盡王薌齋傳承的站樁與技擊核心

姚宗勳先生素材

  11、 對“均整、松整、圓整”之說略述如下:

  站樁時我的看法,“整”的意義是力量的分佈要平衡協調,上下要相連,前後左右要平衡,但不可作過,過則板滯不靈,即所謂“僵”“整”包括緊的意義。在美術“整”相對詞是“散”。

  散是上下、前後、左右失去對稱,散有“松”的含義,松的過度就是散,拳勁是鬆緊互用,在發力的瞬間,要求極整,也就是在短暫之間,要發動周身內外,一切都能發動的力量,還要保持軀體的平衡,在發力的剎那間是極緊的,一發之後迅速的相應放鬆,以利再發。發力的要求是“一觸即發,一發即止”鬆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相根”正是說明這個問題,在站樁時,要松中求緊,緊中求松,在練拳時,要聚精會神地去求整,有意無意去求。還要在松馳的情況下去求整。

  12、“力向外求”

  離開已身無物可求,執著已身一無是處。“外求”的意思是通過意念假設去誘導影響身內力的應合和條件反射,不是單純簡單地追求肌肉與力量的鍛鍊,若是假借過於渺茫則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簡單地求力量鍛鍊所求得的也不是拳勁,這就是後兩語的含義。

  13、站樁鍛鍊中手上出現漲、重、熱等感覺,在兩手兩臂都似被一種力量吸引著,站樁不動時有感覺,但一活動就一無所有,要求到動中摸到這種勁,就要作“試力”練習,通過意念誘導和緩慢放鬆逐漸摸到了站立不動時的感覺連續不斷往復的運動。

  14、 “意拳是渾元樁。。。”請參看第六條

  15、“力要圓,圓才不出尖”請看第十二條

  16、“整還要斷,斷時還要整”

  試力得要纏綿不斷,發力是一觸即發,就是斷。請看第十條。

  17、“講單雙重是為了不暴露中。。。發力要講角度、方向、火候。。。勁尤為重要。。。正面發人時要讓對方重心七在自己的胳膊上而後突然轉方向發力,才能把人發出。。。。。”

  單雙重不僅指兩足,手與足,臂與腿。。。等之間都不要方向一致,輕重相等,實踐在不同的情況下單重也可,雙重也可。故王師雲:“單重不傾,雙重不滯。”

  “中”不是單純呆板地指兩腿中間的中線,重心是可以升降轉移的,過去拳家所說的“守中”是在運動中處處要保持自己的力量均整,在對方力量失去均整,呆滯不靈時或在對方發力前或在對方發力後,用自己的整力去衡擊對方,即所謂“用中”。

  正面發人是把對方力量,稍加傾斜,趁其力猶在,向其身後斜上方或斜下方發去。這僅指雙方接觸後,發力的一種。至於雙方力向線的角度大小,就要看當時的情況了。

  18、 王師講“搭手時可半個點,點上要起螺旋”

  搭半個點的意思是不要平面的接觸,還要有半個旋轉的進退

  19、“再者要練空,怎樣空的好”

  不知您指的“空”是那種,若是空靈的意思,練法與站樁時要舒松均整,意念在有無之間,在試力動作時,既纏綿悠揚,意無所?,欲前則前,欲後則後,忽左忽右,倏高倏低,欲斷復連,即連又斷,快慢交替,輕重互換。

  請看完後,提出寶貴意見,並請動筆刪改,每條前賜加題目,形成問答式,這兩三年,有幾個朋友提過問題,我出作過簡答,我想綜合起來可能對同好者有些小益,故此請刪改完後,讓光子帶回為盼。

  弟

  宗勳敬上

  1978年4月6日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