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01

一个人的一生中应该如何度过?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经历和选择,儿时的我们大多数是无忧无虑的,带着懵懂且好奇的眼光了解这个世界;青年时期是带着热情去奋斗,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人到中年,大部分人地定了型,不管成功还是失意也仍旧在奔波的路上……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状态,获得或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这在100年前的旧中国,是人们无法想象得到的情景。

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积贫积弱,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挣扎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没有追求,没有希望,只是麻木、机械地活着。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河的女作家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代表作品《呼兰河传》,讲述了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故事,讲述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这部长篇小说没有主线人物、也没有主线故事,甚至显得零散、随性,作者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写了她的故乡小城呼兰河的社会百态、风土人情、悲欢离合,文笔细腻而带有批判性,人物故事质朴而苍凉,全书笔调清新、情感细腻哀婉。

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这本书写于1940年,两年后作者因病逝世,年仅31岁。在远离家乡的香港、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中,萧红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伴随自己成长的故乡,写下了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对社会的审视,对人生的思考,成为她生命中挽歌。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02《呼兰河传》的情感表达。

呼兰河,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分支,而以这条河命名的小城位于哈尔滨北部,原本是个寂寂无名的小县城,因为萧红的作品才成为家喻户晓的小城。

呼兰河小城人们的日常是卑琐而平凡的,表现在各行各业、各色人群对生活的漠视、对生命的漠然,人们传统、刻板,生活得自欺欺人,自以为是。

书中的故事和情感是以儿童的视角加上旁观者冷眼看热闹的独特角度来阐述的,在平静的叙述中透出强烈的情感表达,其中温暖的童年回忆和悲伤的整体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儿童的视角和旁观者疏离的角度。

在书中,萧红是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看待家乡的人们,孩子们是最为天真纯洁的,他们对万事万物都抱着好奇的态度,以孩子的眼光描述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热闹的场景,显得很有趣味。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充满着懵懂,像对家乡人们精神生活的描述展示了呼兰河小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写到跳大神时,作者这样描述大神治病时候的场景:

“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咕的。每一打颤,就装出来要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那神一下来,可就威风不同,好像有千军万马让她领导似的,她全身都是劲,站起来乱跳……”

在对景色和场景的描述中,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简单的叙述加上自己孩童视角的议论,更加形象生动。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在萧红的笔下,语言充满了童趣,让人看了不禁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快乐时光。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当然,文中虽然采用了儿童的视角描述,但是很多时候又有着超出儿童认知的思考,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到周围人的生存状态,当写到儿时在储物室的探险中找出了家里搁置久远的物件,那些陈年旧物堆积在那里,几十年没有人翻出来,也没有人扔掉,书中这样写道: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寥寥数句,超出了孩子的观念,看得出祖辈们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消极的“随遇而安”,虽然文中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但是很多地方又有超出孩子思想的成熟思考,而这些都像是一个睿智的人在旁边看戏一般地审视,看得清楚和透彻。

正是这两种视角叠加,不融合也不冲突,使我们读出乐趣,又从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小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平静的叙述中透出的炽烈的情感。

书中关于生老病死的叙述是平静的,没有歇斯底里的悲痛,也没有抢天呼地的哀嚎,但是却让人感到作者融入了极深的情感。

家乡人们的生存状态用作者萧红的话来说,就是:

“那里的人们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遇到不幸者,人们偶尔会有恻隐之心,但是转念一想,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呢,不去落井下石就算好的了。”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书中讲了一个卖豆芽菜的王寡妇的故事。一年夏天,她的独生儿子去河边洗澡淹死了,虽然当时轰动一时,但后来大家也就忘却了,王寡妇虽然也很痛心,差点疯了,后来还是静静地卖着豆芽,偶尔遇到无助的时候,才大哭一场,之后还是安静地活着。即使当时再伤心的事情,过后人们也渐渐会遗忘。

还有,染缸房里曾经出现过凶杀事件,而且是情杀,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按进缸里淹死了,活着的那个进了监狱,淹死人的大缸依旧在用,时间久了,渐渐人们也不记得了,大缸里染的红布被做成新娘装穿在了不少新嫁娘的身上。

小城里的人们就是这样活得卑琐,看上去对大多数的事情不计较也不在乎。但凡事都有例外。对死后生活的重视就是这个例外。具体表现在,在扎彩铺里,人们为去世的人预备的各种物件,应有尽有,生前没有的,死后全都备齐,房子、衣服、马、各类仆人、金山银山,甚至连茶壶茶杯、鸡鸭鹅犬都有 ,俨然比生前置备得更齐全。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对死后生活的这般重视,简直和人们平时能将就则将就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是扎彩铺里的干活的人,大多数是极为粗糙和丑陋的人,对于死亡,他们也看得很淡然,糊里糊涂地过着春夏秋冬的日子 。

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饱含了对家乡人们生存状态的无奈,再对比作者那些邻居们的悲惨遭遇,更让人觉得心寒,总体而言,那时候的人们日子过得无奈而苍凉。

3、温暖的回忆和悲伤的基调成为鲜明的对比。

书中最温馨最暖色的部分是写童年的萧红跟慈爱的祖父相处的快乐时光,当时萧红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场景经过她的描述,充满着温暖,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读到这里,那种场景仿佛出现在眼前,顽劣的孩童跟在祖父后面捣乱的形象栩栩如生,和祖父待在一起的时光充满了无限的温馨,后花园的美景、给祖父戴插满玫瑰花的帽子等等许多琐碎的小事无不充满着快乐。

而后作者笔锋一转,以“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作为开头,写了四部分,原来她的家里共有三十多间房子,虽然房子多,住的人也多,都是租户,但是这个看似热闹的地方,包括整个家里和院子里处处都透着荒凉。院子的荒凉表现在几个方面: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院子里长满蒿草,什么东西都任由着摆放,废弃的砖头没人清理,打碎了的大缸和坛子扔在墙边,猪食槽和铁榔头之类的都随意放在那里,任其风吹雨打。

看上去外表还不错的房子,其实内里也是千疮百孔,门窗都坏了,放的粮食也被老鼠偷着吃,而破草房子里住的邻居们都能从潮湿的房子里采到蘑菇,即使房子摇摇欲坠,他们也不在乎,另外一些做粉条的、养猪的、碾磨坊,以及赶大车的等等,都生活在这个荒凉的院子里。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租户邻居们过得随意,对生活的态度就是逆来顺受,整个院子里虽然住得人多,但是没有生机和活力,处处显露着颓废的气息。

书中,作者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生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文中也有热闹的场景,比如秋天为了敬天地设置的野台子戏,看上去也是十分热闹的场景,但是里面也衍生出许多悲剧的故事,如指腹为婚造成的后果等,那些热闹的场景也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还是悲剧。

03《呼兰河传》中那些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着重描述了几个人物,家里的长工有二伯,邻居租户小团圆媳妇和磨房里的底层劳动者冯歪嘴子,通过他们的故事,侧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人们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这几个人物是最有代表性的。

1、 性格古怪的人物——有二伯

有二伯是萧红家的长工,是一个性格怪异的人,也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还是一个谜一样的人,姓名来处是个谜,三十岁之前的经历是个谜,他贫穷、被欺辱,被奴役,但是又有很多古怪,令人可怜可叹可笑。

他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地干活,所得到的只是吃点残羹剩饭,被剥削得一贫如洗。他没有财产,没有家眷,甚至连个固定住处也没有。

战争到来的时候,主人家个个都去逃命了,有二伯却被他们留下守着家。俄军的马刀乱杀乱砍,他能活下来,也算是死里逃生了。但是他的地位还不如一般的仆人,老厨子经常奚落他,孩子们也骂他,取笑他,向他抛石子。世态炎凉,让他性情变得古怪了。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对于主人家的忽视和冷漠,他除了深夜里自言自语发泄,还以偷的办法对付。他偷家里的各种东西拿出去卖。他还在粮食仓子里边偷米,背到粮米铺去卖。他偷了东西,又爱面子,怕人家提到“偷”字,人家一提,他总是不好意思。

有二伯是底层穷苦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代表,他的悲剧在于他自己并不是主人,但是又想把自己当做主人;他冷眼旁观着别人的同时又被别人冷眼观看着;他默默无闻,又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没有什么才能,却只能制造笑话引起旁观;他无力抗争命运的不公,只能在夜深人静独自发泄自己的情绪;他吹嘘自己胆大,其实非常恐惧死亡和杀戮;他貌似冷静沉稳的背后其实是得过且过的生活。

有二伯爱面子,在主子面前恭恭敬敬,但是在别的穷人面前又愿意让人把他捧起来,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也是个可怜的悲剧人物,像他这种人物让人恨不起来也爱不起来,这是那个特殊年代、封建社会底层一类人的代表,病态的社会造就了这种人,使得他们的生活被扭曲,使得原本正常人性格的异化,即使他们再努力也改变不了悲剧的命运,只得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2、 旧社会女性悲剧的代表人物——小团圆媳妇

团圆媳妇是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也叫童养媳。旧社会穷人家孩子多,一旦养不起就会变相卖或送给有男孩的人家做媳妇。实际上就是让所谓的夫家去抚养,等女孩长大了,夫家就让女孩与其子圆房,也就是结婚,这样的小姑娘就叫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萧红的另一个邻居,她来到这里当团圆媳妇时不过才十二岁,但是个子长得很高。女孩子因为个子高、性格开朗不怕人、爱说爱笑、走起路来风快,当婆婆的觉得应该修理修理,给个下马威,于是就死劲折磨她。

“从此以后,我家的院子里,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祖父到老胡家去说了几回,让他们不要打她了,说小孩子知道什么,有点差错教导教导就行了。”

结果谁说都不管用,小女孩被打得越来越厉害,不分昼夜,经常听见半夜传来哭声。到了冬天,哭声没了,这家人又天天跳大神。

为了修理小团圆媳妇,一家人用尽了方法,拧大腿还是小事,还吊在大梁上抽打,晕过去用冷水浇醒,还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把女孩折磨得死去活来。

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又黄又瘦,不想吃喝,家人觉得她病了,邻居们又出主意,又用各种残忍的法子帮她治病:喝最苦最寒的黄莲,用别人随口开的药方。

更可怕的是,这一家人还当众像烫猪一样把小团圆媳妇扔进滚烫的热水里,洗一次就昏过去了,晕了用冷水浇醒,再洗,一晚上可怜的姑娘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晕一次,最后活活把原本健壮的小女孩烫死了。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中最使我们不寒而栗的是,残害小团圆媳妇身心的凶手竟然是一群与她有着同样悲苦命运的女人。这些人以前也遭受过压迫,经历过无数磨难,虽然年龄大,但是内心一点也不善良,她们不自觉地加入了害人者的行列,冷漠、麻木而又充满快感地扼杀着同类,把自身扭曲的惨痛经验与异化的复仇心理,残忍地强加于这个无辜的12岁少女身上,她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刽子手。

在折磨小团圆媳妇的时候,周围的邻居都是冷漠的看客,出主意、看热闹的都有,唯独没有人去阻止种种愚昧的行为,小团圆媳妇是被封建礼教和迷信逼迫而死的,但帮助这黑暗社会吃人的,是看似善良的家人和淡漠的邻居们。只有在那个愚昧无知的旧社会,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所以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是旧社会女性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3、 平凡而带着希望生活的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是《呼兰河传》朴实善良的底层人们的代表,书中没有提为什么大家叫他冯歪嘴子,可能是生过病,嘴有些歪,相貌一般,他贫穷,但是不自卑,他坚强,但不怨天尤人,他能够勇敢地追求幸福,表现出积极坚强的一面,他无视人们的奚落,和妻子王大姑娘平静地生活着,虽然命运却没有眷顾他们,妻子难产死去,但是他仍然没被挫折压垮,在贫穷与奋斗中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他从不参与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事,即使有时候邻居们拿他寻开心,他也不介意,他活在自己的小日子里,有一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状态。

冯歪嘴子安静赶驴推磨,卖粘糕,即使生活艰辛,纵然老婆难产走了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虽然在所有人眼里看他的生活定是完了,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着,养活自己的孩子们。

这就是冯歪嘴子的平凡人生,没有多大的成就,只是踏踏实实地生活,不卑不亢,却也充满希望和勇气。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萧红笔下的这三个邻居是呼兰河小城里最普通不过的三个人,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团圆媳妇是旧社会被无情残害致死的女性悲剧命运的代表,而有二伯是被命运折磨、被生活压榨、性格异化、得过且过人群的代表,冯歪嘴子是虽然处于贫困,但是不放弃努力和希望,仍然默默耕耘的底层人们的代表,从他身上我们才能看到一丝丝生活的希望。

04小结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弥漫着一股悲凉的基调。当时的社会是千疮百孔的,底层人们在困苦中挣扎,虽然也许很努力,但是活得很艰难,从人们的生存状态到精神状态,无不透出悲凉。

作者笔下的邻居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相对偏僻的小城里,大部分人过的日子是琐碎的、愚昧的;原本正常的人在一个麻木、冷漠的社会中被当成异类,像开朗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小小年纪就被愚昧的夫家人折磨致死;底层的很多人并不都是善良的,很多人充当了害人的帮凶和看客,看上去无辜,其实并不如此,像小团圆媳妇的夫家人最终家破人亡,都是被自己害的。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即便是作者萧红,与旧式家庭抗争、断绝关系,最终却不得不依附于几位男子身上,她费尽心力想冲破封建的枷锁,却被现实无情击碎,最终在贫穷与疾病中英年早逝,这不仅仅是萧红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大部分人无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百年前的中国,偏僻的北方小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透着一股无奈的悲凉,可是今天的人们总是可以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更好,如今的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状态,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或接近想要的生活,因为社会环境、人的思想状态都发生了巨变,所以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重温经典作品,今昔对比,更能使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


从《呼兰河传》中看百年前北方小城人们的悲欢离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