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靈壽“太行七賢”的神奇致富之路

六七米寬、十多公里長的砂石路,對於如今的修路技術而言,絕對不算有難度的工程。但在26年前,在靈壽縣油盆村,趙安明等人卻經歷了今天難以想象的困難。

為改變當地交通致貧的狀況,趙安明等人硬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澗中鑿出了一條27裡致富路。

這條全長13.5公里的道路,名為“七賢路”。是從1993年8月開始動工的,至1994年5月竣工,歷時9個月,共動用土石方6萬多立方米,用工3萬多個,修建橋涵9座。

他們的事蹟,被人民日報刊登在頭版頭條,還被拍成了電視劇。他們被尊稱為“太行七賢”。

他們的事蹟,感動了許多人。每家參與報道的媒體都收到了大量讀者來信,一些深山區的群眾,紛紛以他們為榜樣興起了修路高潮。


要致富,先修路,靈壽“太行七賢”的神奇致富之路


靈壽油盆村,省會西北120多公里的太行山深處,村民們祖祖輩輩面臨著出行難。

26年前,以退伍軍人趙安明為首,崔風亮、趙小狗、趙安江、趙五月以及吳書芳、魏海軍等人,自籌資金47萬元,修成了一條13.5公里長的盤山路,從而使得山溝內的幾個村落,能夠通行車輛。

趙安明是當年修路的牽頭人,7個人中,有他兄弟四個,有兩個是他弟弟的戰友,還有一個是當老師的崔風亮。其中,有5個當過兵。

趙安明退伍那年,恰逢改革開放。回鄉發展的他,一直有一個念頭:找到條致富路子。

靈壽縣油盆村在太行山深處,山多地少,主要作物就是玉米和土豆。趙安明從小就受窮,十一二歲時外出討飯的記憶,至今還歷歷在目。

5年的部隊生活,讓他經歷了磨鍊。他在部隊時,是一名汽車兵,立過功受過獎,還在全集團軍安全節油會上介紹過經驗。這些歷練,讓他的眼界比鄉親們更寬,他身上的開拓勁兒,也比鄉親們更強。

回鄉頭幾年,他給別人開車,後來連攢帶借自己買了輛卡車。

上世紀八十年代,家裡有輛車是幸福的,但有車沒路帶來的憋悶,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當年的油盆村沒路,準確地說,沒有可以供汽車通行的道路。

靈壽與保定阜平、山西五臺交界的那條山溝裡,散佈著三四個村落。趙安明的家,就在中心村油盆。從油盆向南,5公里外可達鄉政府所在地南營村,當年買的卡車勉強可以開回家。

而從油盆村去山溝更深處的板房、古石兩個莊,6公里的路,不要說通汽車,連步行都很困難。

村民家中,至今仍有著一兩個早已棄用的揹簍。當年,他們就靠這些工具,把收穫的玉米、土豆,把採摘來的山梨、山杏揹回家。

油盆村的老人,大都記得當年的行路難。戰爭年代,這份閉塞成為了天然的保護。抗戰中,晉察冀邊區銀行曾在村內藏身3年,晉察冀日報也曾隱蔽于山溝更深處。


要致富,先修路,靈壽“太行七賢”的神奇致富之路


改革開放之後,交通不便成了這裡謀求發展的最大障礙。這裡的山杏、山梨、獼猴桃、核桃,因為運不出去產生不了價值;蘊藏豐富的大理石、雲母、石英石等,也因為運不出去而沒法開採。

1984年,縣裡撥給該村3萬公斤救濟糧,村裡組織青壯勞動力背了一個星期,也僅揹回1萬公斤。因為實在背不動了,所以剩餘的就不要了。

“要想富,先修路。”趙安明尋找致富之路的探索,回到了先修一條能讓汽車走的路上。他承包了村子附近的大理石礦,發現開礦遠比跑運輸來錢要快。

1958年前後,地礦部門的踏勘,讓當地群眾知道了原來周邊山上有“寶”。趙安明是村裡第一個跳出來“挖寶”的:他率先開發了本村的蛭石(雲母),率先開採了大理石礦。

40歲那年,他決定帶著弟兄幾個開採一座鉀長石、石英石礦。新礦點在山的另一邊,從古石翻山還要走六七公里。那裡有個叫蘆芽溝的村莊,住著5戶人家。

修條好走的路,是油盆村民祖祖輩輩的希望。地礦部門發現礦產的消息,點燃了村民對於路的夢想。村幹部開始跑,村裡的能人也四處找,他們盼著上級部門來修路。

但經縣裡有關部門測算,修這條路,需要投入140萬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於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來說,這是個不小的數字。

“幾經波折之後,油盆人意識到,路,是等不來的,想修路只能靠自己。”崔風亮回憶說。

崔風亮比趙安明大一歲,種過地、當過兵,還讀過師範。修路、開礦的想法,他和很多人談過。但最終選擇了和趙安明合作,因為同後者比,“別人沒這個魄力,也沒那個能力!”


要致富,先修路,靈壽“太行七賢”的神奇致富之路


1992年春節過後,他們開始謀劃,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測量、選線,設計施工方案。那一年,村裡人均收入只有200元,他們卻先後籌集了47萬元用於修路。

1994年5月10日,這條道路,竣工通車了。

沿線幾個村莊,全都放起了鞭炮,比過年還熱鬧。趙安明開著卡車,每路過一個村莊,都會擠上來很多想“嚐鮮”的村民。

他們謀劃的那座礦山很快開始了開採,吸納了村裡30多人前去打工。他們出產的石英石、鉀長石,是國家緊缺的礦產資源,而且品位很高,受到了市場歡迎。

靈壽縣委宣傳部幹部張文新,感動於趙安明等人的事蹟,就把消息告訴了人民日報記者王慧敏。後者實地採訪後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報道《太行七賢》。

消息傳開之後,當時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親自前往靈壽,給他們披紅戴花,對他們進行獎勵,授予他們“新時期艱苦創業的典型”稱號。

隨後,省內媒體也跟進報道。石家莊市還根據他們的事蹟,組織拍攝了6集電視連續劇《太行七賢》。靈壽縣也把這條道路命名為“太行七賢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