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灵寿“太行七贤”的神奇致富之路

六七米宽、十多公里长的砂石路,对于如今的修路技术而言,绝对不算有难度的工程。但在26年前,在灵寿县油盆村,赵安明等人却经历了今天难以想象的困难。

为改变当地交通致贫的状况,赵安明等人硬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涧中凿出了一条27里致富路。

这条全长13.5公里的道路,名为“七贤路”。是从1993年8月开始动工的,至1994年5月竣工,历时9个月,共动用土石方6万多立方米,用工3万多个,修建桥涵9座。

他们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刊登在头版头条,还被拍成了电视剧。他们被尊称为“太行七贤”。

他们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每家参与报道的媒体都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一些深山区的群众,纷纷以他们为榜样兴起了修路高潮。


要致富,先修路,灵寿“太行七贤”的神奇致富之路


灵寿油盆村,省会西北120多公里的太行山深处,村民们祖祖辈辈面临着出行难。

26年前,以退伍军人赵安明为首,崔风亮、赵小狗、赵安江、赵五月以及吴书芳、魏海军等人,自筹资金47万元,修成了一条13.5公里长的盘山路,从而使得山沟内的几个村落,能够通行车辆。

赵安明是当年修路的牵头人,7个人中,有他兄弟四个,有两个是他弟弟的战友,还有一个是当老师的崔风亮。其中,有5个当过兵。

赵安明退伍那年,恰逢改革开放。回乡发展的他,一直有一个念头:找到条致富路子。

灵寿县油盆村在太行山深处,山多地少,主要作物就是玉米和土豆。赵安明从小就受穷,十一二岁时外出讨饭的记忆,至今还历历在目。

5年的部队生活,让他经历了磨炼。他在部队时,是一名汽车兵,立过功受过奖,还在全集团军安全节油会上介绍过经验。这些历练,让他的眼界比乡亲们更宽,他身上的开拓劲儿,也比乡亲们更强。

回乡头几年,他给别人开车,后来连攒带借自己买了辆卡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有辆车是幸福的,但有车没路带来的憋闷,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当年的油盆村没路,准确地说,没有可以供汽车通行的道路。

灵寿与保定阜平、山西五台交界的那条山沟里,散布着三四个村落。赵安明的家,就在中心村油盆。从油盆向南,5公里外可达乡政府所在地南营村,当年买的卡车勉强可以开回家。

而从油盆村去山沟更深处的板房、古石两个庄,6公里的路,不要说通汽车,连步行都很困难。

村民家中,至今仍有着一两个早已弃用的背篓。当年,他们就靠这些工具,把收获的玉米、土豆,把采摘来的山梨、山杏背回家。

油盆村的老人,大都记得当年的行路难。战争年代,这份闭塞成为了天然的保护。抗战中,晋察冀边区银行曾在村内藏身3年,晋察冀日报也曾隐蔽于山沟更深处。


要致富,先修路,灵寿“太行七贤”的神奇致富之路


改革开放之后,交通不便成了这里谋求发展的最大障碍。这里的山杏、山梨、猕猴桃、核桃,因为运不出去产生不了价值;蕴藏丰富的大理石、云母、石英石等,也因为运不出去而没法开采。

1984年,县里拨给该村3万公斤救济粮,村里组织青壮劳动力背了一个星期,也仅背回1万公斤。因为实在背不动了,所以剩余的就不要了。

“要想富,先修路。”赵安明寻找致富之路的探索,回到了先修一条能让汽车走的路上。他承包了村子附近的大理石矿,发现开矿远比跑运输来钱要快。

1958年前后,地矿部门的踏勘,让当地群众知道了原来周边山上有“宝”。赵安明是村里第一个跳出来“挖宝”的:他率先开发了本村的蛭石(云母),率先开采了大理石矿。

40岁那年,他决定带着弟兄几个开采一座钾长石、石英石矿。新矿点在山的另一边,从古石翻山还要走六七公里。那里有个叫芦芽沟的村庄,住着5户人家。

修条好走的路,是油盆村民祖祖辈辈的希望。地矿部门发现矿产的消息,点燃了村民对于路的梦想。村干部开始跑,村里的能人也四处找,他们盼着上级部门来修路。

但经县里有关部门测算,修这条路,需要投入140万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

“几经波折之后,油盆人意识到,路,是等不来的,想修路只能靠自己。”崔风亮回忆说。

崔风亮比赵安明大一岁,种过地、当过兵,还读过师范。修路、开矿的想法,他和很多人谈过。但最终选择了和赵安明合作,因为同后者比,“别人没这个魄力,也没那个能力!”


要致富,先修路,灵寿“太行七贤”的神奇致富之路


1992年春节过后,他们开始谋划,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测量、选线,设计施工方案。那一年,村里人均收入只有200元,他们却先后筹集了47万元用于修路。

1994年5月10日,这条道路,竣工通车了。

沿线几个村庄,全都放起了鞭炮,比过年还热闹。赵安明开着卡车,每路过一个村庄,都会挤上来很多想“尝鲜”的村民。

他们谋划的那座矿山很快开始了开采,吸纳了村里30多人前去打工。他们出产的石英石、钾长石,是国家紧缺的矿产资源,而且品位很高,受到了市场欢迎。

灵寿县委宣传部干部张文新,感动于赵安明等人的事迹,就把消息告诉了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后者实地采访后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报道《太行七贤》。

消息传开之后,当时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前往灵寿,给他们披红戴花,对他们进行奖励,授予他们“新时期艰苦创业的典型”称号。

随后,省内媒体也跟进报道。石家庄市还根据他们的事迹,组织拍摄了6集电视连续剧《太行七贤》。灵寿县也把这条道路命名为“太行七贤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