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鳥鳴澗》:詩中有畫,畫中有禪,心中有宇宙萬物

王維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清新自然,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意境優美,暗含深刻的禪理。欣賞這種詩,結構不是主要的,意境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來講,詩歌的常見結構大約是這六種: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重章疊句、先景後情、卒章顯志。

縱觀《鳥鳴澗》全詩: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都在表達自己在春夜山中所見之景,這首詩出奇的地方不在結構上,而是在平淡的表述中製造出驚奇的表達效果和優美的意境。與其糾結結構,不如進入意境審美。

這首詩寫於大唐天寶年,當時王維在朋友皇甫嶽的別墅中,此別墅在溪山,喚作云溪別墅,一夜,靜坐的詩人感受到山間的種種微妙,創作了這首詩。

唐末文學家司空圖在討論詩時,十分讚賞王維的詩歌,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說:

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

王維《鳥鳴澗》:詩中有畫,畫中有禪,心中有宇宙萬物

為了方便欣賞詩的意境,我們引入司空圖的“四外說”作為欣賞的抓手:

“戴容州雲:`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談哉!”

“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今足下之詩,時輩固有難色,倘復以全美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後世文論家將以上司空圖的論述總結為“四外說”(韻味說),簡而言之,一首好詩應當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一、象外之象:好詩除了浮在字面上的形象之外,還能讓讀者感受到詩中朦朧的境象。詩的作用不在於描繪事物,而在於引發讀者的聯想,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情感。

我們先還原王維這首《鳥鳴澗》的物象,看看作者詩中的世界真面目是怎樣的:

一個幽靜甚至寂靜的春夜,詩人獨立桂花樹下,心情靜好,月出東山之上,細小的桂花在皎潔月光下飄落,山澗中棲息的飛鳥被驚醒,發出朦朧的叫聲,而後世界又歸於平靜。

王維粗略地勾勒了一幅優美的春夜圖,留給讀者的是“靜”的印象,他沒有對事物進行具體描,如賞景人的形象如何、落花如何、鳥鳴聲如何、月亮如何都沒有寫,但是他利用他的視覺、聽覺,尤其是聽覺,將春夜中的美景表現得生機勃勃。

王維《鳥鳴澗》:詩中有畫,畫中有禪,心中有宇宙萬物

然而將詩中20字分開看,我們只能發現這些景象都很安靜:人無事,花無聲,月無眠,鳥聲朦朧,春水無聲。

乍一看,這是一幅喧鬧的春夜圖,細看之下才發現這是一幅寧靜閒適的春夜圖,只有當詩人內心安寧到極致時,才能將動化為靜。

所以,我們欣賞《鳥鳴澗》,最應該感受的是詩外,而不是詩內的景象。在詩人安靜閒適的心靈中,物象與內心世界緊密相連,動與靜都存在,每個物象都具有獨特的變化。

二、景外之景:好詩除了表面描寫的形象之外,還能讓讀者聯想到意蘊更深厚、更模糊的多重景象,引發讀者美妙的審美體驗。

《鳥鳴澗》中,作者用動襯托靜,用花落、鳥鳴等小的動靜來襯托整座山的安靜,隨意選取花、水、人、鳥等獨立的景象,聯合背景連綿的春山、傾瀉的月華,整體上構成安靜空曠的春景圖,這是讀者可以感受到的畫中之景。

那麼畫外之景怎樣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王維的思想背景有所瞭解。

眾所周知,王維信仰佛教禪宗,所以他對宇宙萬物的精神比其他詩人體會要深,我想這也是他喜歡寫山水田園詩的主要原因。

王維《鳥鳴澗》:詩中有畫,畫中有禪,心中有宇宙萬物

詩人在寂靜春夜獨立庭院中,一方面感受到萬物空靈,一方面又感受到萬物生動,月華傾瀉,鳥兒低鳴,花落無聲,能將這些極細微的景象觀察入內心,說明詩人不是真的閒得發慌,而是他內心十分閒適,因為內心閒適才有可能屏息傾聽生命的微小動靜。

所以說,這首《鳥鳴澗》的畫面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可以不斷延伸的,尤其是人的各種感官,會隨著王維的筆端不斷補充出新的畫面來。人們可以看詩中看到遠山似黛,看到皎月如弓,聽到花落的窸窣聲和忽遠忽近的鳥鳴聲,也可以感受到春風拂面的溫柔、春水激盪的叮咚聲,空氣中隱約的泥氣息和花香味等。

而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景外之景,是需要靈動的禪心去感受的。

三、韻外之致:韻指的是詩歌語言本身,而致指的是語言傳達出來的情感和氣度,所以好詩是在語言文字之外,傳達出文字、聲韻、技巧背後的情感,從而使詩歌內涵更加豐富。

《鳥鳴澗》將以動襯靜的手法用到極致,簡潔直白的文字讓人一讀就懂,但是作者只選取了桂花細小,月出無聲,鳥聲輕微等片段,這些細微的動景襯托出人的安閒和環境的靜謐,而詩中很多空白如四周樹木的高大形象、風的動靜、行人的動作、黑夜的廣大等等都需要讀者聯想補充。

王維《鳥鳴澗》:詩中有畫,畫中有禪,心中有宇宙萬物

讀者能聯想到的景物越多,就越嚮往王維這種恬淡安樂的生活,外部世界越動盪,詩人內人越安寧,兩相對比,詩人與自然萬物的精神交流就越讓我們羨慕。他們之間貼近但不輕浮,宇宙空靈但又瞭然於胸。

這種與天地萬物合而又分、分而又合的精神世界,只有王維那顆安定的禪修之心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和喜悅。

四、味外之旨:味和旨的本義都是指食物的味道,結合司空圖的“全美”、“思與境偕”,味外之旨應該是指好詩在表層意象之外還具有啟發人的理趣,表現詩人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提升詩歌的格調。

此詩作於天寶年間,當時李林甫為了排除異己,鞏固自身地位,創造了很多冤獄,政治環境十分險惡。王維身在其中不可能不受影響。但他大力參禪,通過對佛理的探討,將內心矛盾慢慢消解,保持內心的安寧,這首詩就體現了他的佛理思想。

《而庵說唐詩》說:“夜靜春山空',右丞精於禪理,其詩皆合聖教,有此五個字,可不必讀十二部經矣。時鳴春澗中',夫鳥與澗同在春山之中,月既驚鳥,鳥亦驚澗,鳥鳴在樹,聲卻在澗,純是化工,非人為可及也。”

王維用禪理之心,寫出了山中春景的生機勃勃,也用禪理之心,看到了山中景物的變化起落,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動靜本來就是相通的,是事物的兩面。王維參透宇宙萬物的共通之處,並用平和的心態去接受它們。

王維《鳥鳴澗》:詩中有畫,畫中有禪,心中有宇宙萬物

現實雖然黑暗可怕,但是詩人徜徉在筆下的空空世界裡:蓬勃發展的生命,努力保持世界萬物存在的本來面目,真誠地與人交往,與萬物和解,放下心中的不忿,讓自己迴歸到本心,體悟禪理。這體現了詩人寧靜致遠、淡泊閒適的高雅情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