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小名張老疙瘩,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24年,這是在段祺瑞府邸的留影,張作霖(右三)段祺瑞(中)馮玉祥(右二)盧永祥(左三)

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國家元首,是“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號稱“東北王”。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張學良和他七個弟弟的合影分別是:張學銘、張學曾、張學思、張學森、張學浚、張學英、張學銓

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張作霖的六個女兒從右到左分別是長女張冠英,二女張懷英,三女張懷童,四女張懷卿,五女張懷曦,六女張懷敏

1924年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1928年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張作霖在就任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儀式上

張作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爭議較大的人物之一。對張作霖的爭議,根本性的問題是他與日本的關係。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正值日本大肆向中國擴張勢力階段。張作霖作為東北軍政的最高統治者,是無法迴避與日本的關係的。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張作霖和子女們在一起

對於張作霖與日本的關係,一種觀點認為,張作霖是“民族英雄”;另一種觀點則說他是“賣國求榮的軍閥”。持前一種觀點者,是以臺灣的張式倫、沈雲龍和陳嘉驥為代表的。張式倫在臺灣《傳記文學》舉辦的每月人物專題座談會上發言說:張作霖“一生保國為民,不顧身家,卒為強敵日寇所乘,以身殉國。世人稱之為民族英雄。”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28年張作霖和日本駐華公使在北京進行了會晤,照片中的人物分別是張作霖(左)與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右)

張先生還進一步說:“雨亭先生以一人之進退生死,而攸關世局與國運,如此其巨大,如此其深遠。生為東北之重鎮,國家之長城;死則以身殉國,重如泰山。中國近代史無論如何編纂,雨亭先生必然永居重要地位,成為民族英雄,歷史偉人”。張式倫的這一觀點具有代表性。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28年6月4日5點23分張作霖被炸現場照片

1928年6月4日發生皇姑屯事件,張作霖乘坐的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當日送回瀋陽官邸後即死去。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張作霖葬禮現場照片

我認為,張作霖的一生,作為封建軍閥他具有落後甚至是反動的一面;作為統治者,他的多重性格特徵是十分突出的;作為東北邊疆大吏,他對東北的經濟建設尤其是鐵路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對文化教育尤其是教育的重視與投入更是可圈可點;在對外關係上,他始終以維護民族利益為重。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2、張勳(1854年--1923年9月11日) 字紹軒,行伍出身。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諡號忠武,江西省奉新縣人。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17年張勳復辟失敗後躲入何蘭大使館,圖為他和他的小兒子在使館裡的合影

北洋軍閥,中國近代軍事家。清末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辛亥革命以後曾任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因所部定武軍均留髮辮,人稱“辮帥”。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張勳的辮子兵進入北京的留影

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後病死於天津,諡號忠武。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3、張宗昌(1881年2月13日-1932年9月3日),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今山東萊州)人。綽號“狗肉將軍”、“混世魔王”、“長腿將軍”、“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等,奉系軍閥頭目之一,長期盤踞山東。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張宗昌的姨太太們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赴東北謀生。武昌起義後,親率百餘人投山東民軍都督胡瑛,任光復軍騎兵獨立團團長。民國二年(1913年)7月,投靠馮國璋,先後任江蘇陸軍軍官教育團監理、江蘇將軍公署副官長、總統府侍從武官長。後改任江蘇暫編第一師師長。率部進攻護法軍,任第二路總指揮。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張宗昌的白俄羅斯族姨太太

民國九年(1920年)兵敗,所部被解散。民國十年(1921年)至奉天張作霖處,先後任巡署高級顧問、憲兵營長、綏寧剿匪司令、綏寧鎮守使。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任奉軍第二軍副軍長。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改任宣撫軍第一軍軍長。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從左至右分別為張作霖、張宗昌、吳佩孚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初,任蘇皖魯剿匪司令。張宗昌曾殘酷鎮壓青島日商紗廠工人罷工,造成“青島慘案”。7月兼任山東省省長。1926年初,任直魯聯軍總司令。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張宗昌與張學良的合影

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兵敗下野,一度亡命大連、日本。督魯3年期間(1925年-1928年),橫徵暴斂,捐稅多達50餘種,曾鎮壓濟南工人運動。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由日本回國,潛居天津租界。同年9月3日被山東省政府參議鄭繼成槍殺於津浦鐵路濟南車站。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4、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晚號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直隸(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為官居,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今衛輝市)府城曹營街寓所。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左為趙秉鈞、中為徐世昌、右為毓朗

徐世昌早年中舉人,後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世凱的謀士,併為盟友,互為同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徐世昌頗得袁世凱的器重,在袁世凱稱帝時以沉默遠離之。民國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為國務卿。民國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國會選為民國大總統。他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召開議和會議。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就任總統儀式後與眾官員的合影

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安陽袁林的墓碑“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九個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筆。工於山水松竹,如《石門山臨圖帖》等。一生編書、刻書30餘種,如《清儒學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後人稱為“文治總統”。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07年東北三省改設行省時,徐世昌與張錫鑾等人的合影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終年85歲,先寄葬於天津桃園村原英國公墓,後同夫人一起歸葬於河南省輝縣市百泉鎮蘇門山下。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5、林建章(1874—1940),字增榮,福建閩縣(今福州市長樂區航城街道泮野村)人。中華民國海軍領袖。清光緒年間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民國六年(1917年)8月28日為"海容"巡洋艦艦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6月,北京政府任命為駐海參崴海軍代將,命節制海陸各軍參戰,率艦在海參崴設立中國駐沿海州海軍代將處,保護華僑,維護中國的主權,受到海軍部褒揚。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18年北洋軍隊前往海參崴進行武裝護僑行動

1918年10月31日,授海軍少將,1921年12月29日,代理第一艦隊司令,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就職北京政府臨時執政後,任命為林建章海軍總長,同年12月1日,授予海軍中將並加海軍上將銜。1925年2月1日兼軍事善後會議海軍委員,同年12月31日,北京政府內閣改組,卸任海軍總長,調海軍部軍事顧問,寓居上海。1926年3月任海軍總司令公署顧問。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海軍總司令部高級顧問。1937年上海淪陷,日偽威逼其出任偽職,他誓死不從,靠變賣家中舊物維生。後憂憤成疾,1940年6月14日在上海去世,終年66歲。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6、吳祿貞(1880年3月6日—1911年11月7日),字綬卿,漢族,湖北省雲夢縣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民族英雄。1896年懷著為國雪恥的志願,毅然投軍。與孫武、傅慈祥等志同道合的愛國青年成為摯友。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898年,被推薦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陸軍,在校結識了張紹曾、藍天蔚,三人學習成績突出,志趣不凡,被稱為“士官三傑”。他決心以革命排滿為己任,走上革命道路。發起組織勵志會,又毅然加入興中會。他體格瘦小,談吐了得,為事專斷,不喜為人下,花錢如流水,納娼為妾遂破費良多。其事蹟被後人編為戲曲。其與雲南的蔡鍔齊名,時稱北吳南蔡。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士官三傑吳祿貞、藍天蔚、張紹曾

1909年5月升延吉邊務督辦,並任陸軍協都統。次年初被調回北京,授以鑲紅旗蒙古副都統,派赴德、法兩國考察軍務,同年冬回國,調任陸軍第六鎮統制。武昌起義後,吳祿貞赴灤州約張紹曾等舉兵反清,又赴石家莊與山西革命黨聯繫,擬聯合北方新軍直搗北京。後由奸細告密未成。他斷然截留北洋軍運往湖北的軍火,並電奏清廷,要求停止進攻漢口。清廷懷疑其為革命黨,但又不敢貿然將其撤換,特授予署理山西巡撫以籠絡。 隨即山西也爆發了革命,閻錫山被推為山西革命軍都督,清廷調吳祿貞率第六鎮前往鎮壓。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吳祿貞在石家莊和戰友的合影前排右三為吳祿貞

吳祿貞卻在娘子關與閻錫山會談,組建“燕晉聯軍”,商定於11月7日共討北京。11月2日,吳祿貞向清廷謊稱山西民軍已接受招安,並以“消弭戰爭”為由在石家莊扣留了北洋軍運往湖北的軍火,吳祿貞的舉動令清廷產生了懷疑。袁世凱指使其死黨周符麟用二萬元收買了吳部下馬步周和其他幾個軍官。11月7日凌晨,馬步周率幾名打手闖進吳的住所將其槍殺,然後又割下吳的首級,以便向主子請功。吳祿貞就這樣被袁世凱秘密買兇殺死,年僅31歲。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特頒第一號撫卹令,諡吳祿貞為大將軍,於1912年3月14日在上海張園召開吳祿貞追悼會,親筆寫下悼詞“蓋世之傑”以緬懷這位壯志未酬的青年才俊。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7、趙秉鈞(1859年—1914年),河南汝州人,清末民初政壇上的一代梟雄;在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期間,被提拔重用為第三任國務總理。曾擬訂警務章程,創設警務學堂。是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趙秉鈞介入軍政門檻,和袁世凱有一定的淵源。趙秉鈞專攻偵探警察兩門,機智殊眾。袁世凱小站練兵,慧眼識英雄,將趙拔於草莽,頗受重用,從此趙一直是袁世凱身邊的智囊式人物,深受袁的信任。在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期間,被提拔重用為第三任國務總理。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05年巡警部尚書徐世昌(左三)與趙秉鈞(右二)等人合影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在全國引起轟動。3月23日,指使兇手殺人的幫會頭子應桂馨被捕,次日,兇手武士英也落網,並在他家搜查出應桂馨與趙秉鈞和內務秘書洪述祖往來密電,舉國輿論大譁。趙秉鈞難脫宋案主謀的嫌疑。上海法庭就宋案請趙秉鈞出庭對質,他拒絕出席。後南方國民黨人堅持要他出庭,他攻擊國民黨人是“野心梟桀,攘奪政權,藉端發難,血口噴人”。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在全國輿論壓力下,趙秉鈞不得不以“感患牙痛兼頭眩”為名,於1913年5月1日辭國務總理和內務總長職。袁世凱不準,令給假15日。6月15日,趙秉鈞再上辭呈,直至7月16日,袁世凱始正式批准其辭職。次日,袁世凱即命他為步軍統領兼管京師巡警事務。21日,又命他擔任北京警備司令官。在趙秉鈞主持下,大肆搜捕京津一帶的革命黨人和反袁人士。袁世凱撲滅“二次革命”後,於1913年12月16日任命趙秉鈞為直隸都督。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民國時期的巡警

1914年2月27日,趙秉鈞突然在天津督署中毒,腹瀉頭暈,不治而死。當時就有傳聞,說是袁世凱為殺死宋案人證,買通趙家的廚師,在飲食中下毒,將趙秉鈞毒死。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趙秉鈞死後,袁世凱為表示痛惜,派其次子袁克文陪同繼任的直隸總督朱家寶赴天津治喪;下令按照陸軍上將例從優議恤,發給治喪銀1萬元。先後派陸軍上將蔭昌和秘書長梁士詒前往致祭,並送輓詞:“弼時盛業追皋益,匡夏殊勳懋管蕭”。還批令在北京和天津兩地為趙分別建專祠一座,可謂備極哀榮。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后,追封趙秉鈞為一等忠襄公。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8、唐繼堯(1883年8月14日-1927年5月23日),又名榮昌,字蓂賡,雲南會澤縣城關人,出生於一個書香門弟的家庭。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滇系軍閥首領。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23年4月20日,東陸大學成立的開學典禮上,唐繼堯(1排左五)與各界人士的合影

1904年赴日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1908年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次年回國。1909年返雲南,在講武堂擔任教官及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蔡鍔指揮的昆明重九起義。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聯名通電全國,宣佈雲南獨立,發起推翻袁世凱的“護國起義”掀起“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15年反袁靖國聯軍中的唐敬堯

1918年被推為護法軍總裁,並任滇川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1922年被駐川靖國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驅逐。次年不聽孫中山先生的勸阻,率先回滇復職。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聯合起來,對唐繼堯實行兵諫,威逼去職。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27年2月6日唐繼堯交出政權下野。1927年5月23日,44歲的唐繼堯氣病成疾吐血喪命,葬於昆明園通山。1935年,國民政府感念唐護國之功,明令褒揚,於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頗受爭議的人物。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9、洪兆麟(1872年~1925年) 字湘丞,湖南寧鄉西衝山人。青年時在廣東防軍永字營當兵,升至哨長、管帶。辛亥革命時受陳炯明、鄧鏗策動,在惠州反正。1912年(民國元年)任惠州軍務督辦。次年,“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

1916年奉鄧鏗之命回惠州策動“倒龍”。龍濟光倒臺後,洪兆麟被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委任為惠州幫辦。1918年夏參加援閩戰役,升任援閩粵軍統領、第四支隊司令兼汀漳鎮守使。1920年8月,回師廣東討伐桂系軍閥莫榮新。攻下潮、梅後,先後為潮、梅鎮守使,東區善後督辦。1921年,升任粵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長。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922年6月,夥同葉舉等在廣州發動叛亂,炮擊總統府。次年初,孫中山組織西路討賊聯軍攻下廣州,陳炯明叛軍退據潮、梅,洪任潮梅軍副總指揮,據潮3年。1925年(民國14年)10月,在廣州國民政府舉行的第二次東征中,洪部被國民革命軍擊潰,洪兆麟逃往香港。12月9日,在搭輪船由香港赴上海途中,被船員韋德刺死後。1926年10月9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追贈其陸軍上將銜。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10、楊增新(1864年3月6日-1928年7月7日),字鼎臣,漢族,雲南蒙自人,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新疆軍閥。

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歷任甘肅天水縣知事、河州知州,陸軍學堂總辦,政績突出。多次擊退外蒙古軍隊,保全了阿爾泰(今阿勒泰地區),使得新疆在他統治時期未受到到嚴重的侵略。入疆後先後任阿克蘇、鎮迪兩道道臺。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楊增新訪問民間

民國元年(1912年)被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任命為新疆督軍、省長。之後擁護袁世凱稱帝,並受封一等伯爵。袁世凱死後,長期擔任新疆省長。楊增新主政新疆先用以柔克剛的“和平談判”手段,取消在辛亥革命中成立的伊犁臨時革命政府,以新疆都督兼行伊犁將軍事;嗣後派兵擊敗沙俄侵略軍,平息亂事,改阿勒泰特區為阿山道,完成了新疆的統一。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楊增新接見外國考察團

楊增新在新疆十七年,篤信老子“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奉行“無為而治”的統治政策,整頓吏治以“消患未萌”,裁減兵員,獎勵墾荒,提倡封建迷信,阻撓興辦學校和傳播科學文化,鼓吹“紛爭莫問中原事”、“渾噩長為太古民”,以閉關自守和愚民政策統治各族人民,使新疆地區各方面均停滯不前。對於不時覬覦邊陲的外國侵略勢力,則折衝肆應,力求自保,維護了邊疆的和平。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的一組珍貴罕見的老照片(二)

民國十四年(1928年),楊增新通電擁護南京國民政府,宣佈易幟歸附,7月1日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職。同年7月7日被政敵刺殺,時年66歲。著有《補過齋文牘》、《補過齋日記》、《讀易學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