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關於養育孩子的三個真相

隨便找到一對父母,你問Ta:你愛你的孩子嗎?我想每個父母都會說:愛啊,當然愛!誰不愛自己的孩子?

你再問:你覺得你會愛孩子嗎?我想很多父母會稍加思考,然後說“我反正傾盡所有在愛我的孩子。

那我再問:你覺得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

猶太諺語中說上帝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母親。

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關於養育孩子的三個真相

讓母親代替上帝全心全意的愛著孩子,呵護孩子長大。如果照這個完美邏輯發展下去,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在父母的呵護下笑呵呵的茁壯成長,成為健康健全快樂善良的人。

可事實上呢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答案:孩子長大後的個體差異非常大。那我想問的是:

一、養育孩子有規律嗎?

小孩子一出生,在小月齡基本都是差不多的粉嘟嘟,差不多的可愛萌。你家孩子一歲開始會走路,我家孩子十三個月會走路。你家孩子一歲半開始會咿呀學語,我家孩子晚一點,兩歲多。你家孩子出現了晚睡,我家孩子也是。孩子間的差距非常小,到了哪個階段,就會出現相應的成長表現。即使到了青春期,你家孩子叛逆,我家孩子也是不聽話。

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關於養育孩子的三個真相

孩子成長規律是差不多的,但是孩子們呈現出來的狀態天差地別。有的沉迷遊戲混社會,有的陽光熱情正能量,有的是志在四方大有可為,有的是窩在家裡啃老一族。

一出生都是一樣的可愛萌,為什麼後來差別這麼大呢?

是的,跟我們家長的養育密不可分,通俗點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沒有父母,他們甚至都無法存活下來。沒有父母的愛,他們甚至都無法成長起來。你怎麼養育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是什麼樣子。

我們都知道成長是有規律的,那養育呢?養育是不是也有規律可循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二、養育孩子有必要學嗎?

我們父輩那一代人都信奉“樹大自直”、甚至“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相對簡單粗暴的教育理念。我媽經常說:“你和你姐,我也沒怎麼教育,也成才了。”過去老一輩父母追求的大多是學習成績上的優秀,上學學習好、有個好工作就是成才了。可能很少有父母關注孩子的其他方面,比如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更加健康、生活是不是真的幸福等等。

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關於養育孩子的三個真相

我們現在70後、80後、90後的父母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唯成績論”了,我們希望孩子有個好成績,更希望孩子有個好性格;我們希望孩子有個好工作,更希望孩子有個好心態。我們不再是追求單一價值觀的父母。

那有朋友會說:現在我們新一代的父母,大多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孩子就行。當然也可以,因為就像傅首爾說的那樣:“

親子關係(養育關係)就像內褲,每一條都不一樣,重要的是舒服”,我也很贊同這個觀點,我始終秉持的就是:每一個父母都有權利按照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這完全沒有問題。

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關於養育孩子的三個真相

我們不遺餘力的去愛孩子,養育就不需要學習了嗎?恰恰相反。

我們不僅要給孩子愛,還要給孩子健康的愛,給孩子想要的愛。

“我覺得我的父母對我沒有一點點愛。”說這話的是我的朋友。她,瘦瘦弱弱,人長的很漂亮,性格很安靜,初見就是那種人畜無害、歲月靜好的樣子。但是當她安靜的說出“我覺得我的父母對我沒有一點點愛”,我是很震驚的。我還是不相信,試圖讓她回憶起哪怕一件事能讓她感覺到愛和溫暖。

她想了很久,說真的沒有。唯一有一次上高中,媽媽給她送過一次羽絨服,本來她是很溫暖的。然而她母親說,“多穿點!要不然感冒發燒多影響成績。”自那之後,她就絕望了。

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關於養育孩子的三個真相

帶著不被愛的絕望,她有了自己的新的家庭,有了兩個寶寶。如果看表面,她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差別,然而當她打開她的內心,你會觸目驚心!她告訴我,她都快40歲了,這麼多年,她生活的很痛苦,收入並不高,但是她拿出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頂著全家都反對的壓力,放下八歲的兒子和一歲的女兒,全國各地的參加心理療愈。

她想尋求什麼呢?我想,她無非是想找個人告訴她:你不被愛,不是你的錯。

奧利地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一個童年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愛。最後我說,我想抱一抱那個童年的你,她哭了。顫抖著的在我懷裡,不是一個快40歲的人,而是那個弱小的在冷風中等愛的小女孩。這麼多年過去了,那個小女孩一直在她身體裡。

是她的父母真的不愛她嗎?如果你是個母親,你願意讓你的孩子一生都在如此痛苦的自我療愈嗎?

愛的意願每一個父母都有,但愛的能力不是每一個都一樣,需要我們學習。王菲李亞鵬在很早之前一起上過《楊瀾訪談錄》,當時李亞鵬就曾說過,王菲為了更好的教育李嫣,去學了上百次的育兒課程。

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關於養育孩子的三個真相

學習和不學習,差距很大。為什麼這麼說?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老師曾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他的女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幼兒園設置了一個體驗遊戲,就是讓一個家長扮演怪叔叔,用好吃的吸引小朋友,看小朋友會不會被“拐走”。結果有一批小朋友就毫無防備之心跟著陌生叔叔走了,其中就有李松蔚老師的女兒。

如果是你的孩子被“拐走”了,你會怎麼做?怎麼說?

“我說過多少次了,老師也講過,不可以吃陌生人的東西,不可以跟陌生人講話。你為什麼記不住?”諸如此類。如果你是那個被“拐走”的小朋友,心裡是什麼感受?“別的小孩為什麼沒跟陌生叔叔走,我為什麼這麼笨,這麼沒有安全意識。還有社會好危險、好可怕啊,我這麼弱小,我無能為力。”

李松蔚老師是怎麼做的呢?

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關於養育孩子的三個真相

先和孩子“覆盤”——平靜的討論今天發生了什麼,聽聽孩子的看法。然後李松蔚老師接著說:你遇到一個陌生叔叔,他有好吃的,你很想吃這非常正常,這是人的天性,你完全沒有錯。錯的是那個陌生叔叔,他不該利用小孩子的天性做壞事。

說到這裡,李松蔚老師的女兒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我們會發現小孩子也是有心理壓力的。她肯定也在想:對呀,就像老師說的,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沒有被“拐走”?我是不是很蠢?孩子也許會有這樣一個心理過程,長期下來,很有可能形成自我攻擊的思維模式,遇事就會想:是不是我不夠好。這不是我們養育者想要的結果。

她的女兒還接著問:那警察叔叔怎麼不來抓走這些壞人?積極的溝通和引導還引發了孩子關於社會問題的思考。李老師說:是因為警察人很少,而壞人有點多,他們抓不過來。沒想到她的女兒若有所思的說:“哦,那看來,以後還得靠我多注意!”多麼美好的發生啊。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看起來什麼都沒做,然而孩子已經在找解決思路了。這本身就是一種賦能。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處置方式帶來的差別巨大。日積月累、日復一日呢?你和孩子怎麼相處,你和孩子怎麼交流,就是你的養育方式直接決定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三、養育的初心是什麼?

我們經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那我們養孩子的初心的呢?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值得單獨拎出來說。

其實也很簡單:你是想成就孩子還是掌控孩子?

讓你二選一,非常簡單,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的說成就孩子!然而現實生活中呢,你會發現很多父母都是在以愛之名掌控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寫作業、按自己的要求穿衣交友、按自己的要求去生活,一旦孩子沒有按照預期軌跡發展,批評恐嚇各種冷暴力、熱暴力等就接踵而至了。

有人會說:即使我掌控,也是為了Ta好,是為了成就孩子。NO!

你給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關於養育孩子的三個真相

就像孫瑞雪老師在《愛與自由》書中寫道的“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就意味著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收到愛的禮物。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養育孩子說到底是一門相信的藝術。你是相信孩子還是更相信自己?

你相信你自己,你就會覺得沒有父母,孩子就完了。你必須推著、拉著、趕著、打著,你會發現,你離你想要的孩子,越來越遠。

你相信孩子,你就更願意放權,更願意把本就屬於孩子的生命交還給她。

因為——相信本身就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