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青青 清明時節

清明,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冬至後的第106天,仲春與暮春相交之時。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同時,清明節也是一個莊重肅穆的節日,這一天,人們緬懷逝去的親人,心懷感恩,表達思念。

清潔而明淨,謂之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這一天太陽運行到黃經15度。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開始回暖,雨量增多,到處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寧夏社科院副研究員張萬靜介紹,漢武帝時期,《太初曆》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那時清明作為節氣即已出現。對於“清明”這個節氣的名稱,《淮南子》中是這樣解釋的:春分“加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意思是說,春分15天后,北斗星指向天干“乙”的方位,會刮清明風,也就是東南風,因而這一節氣叫作“清明”。而《燕京歲時記》援引《歲時百問》中的解釋則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由此看來,“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

盼一場及時的“清明雨”

清明節氣,東亞大氣環流實現了從冬到春的轉變。具體到寧夏所在的中國北方,氣候特徵為溫度快速回升,降水稀少,乾燥多風,北方許多地方4月的平均氣溫已達到10℃~15℃。

清明之後,天氣轉暖,也是暮春開始之時,這時的天氣對植物生長很重要。過去不少農民並不識字,僅靠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諺語,就可以預測收成,同時,還相當精準。

張萬靜介紹,早前在寧夏平原流行的諺語有“清明南風起,一年好收成。清明要清,穀雨要雨”、“要叫豆兒圓,種在清明前;雨下清明節,豆子角連角”、“雨下清明,小麥必成;清明颳風,莊稼歉收;清明吹北風,當年多黃風;清明對立夏,牛羊不上窪”、“清明風若從南至,定使農家大豐收”、“二月清明風向南,收拾種子種秋田;三月清明吹北風,不是旱年便是蟲”。

可見,合適的風,以及一場如期而至的“清明雨”,關乎著農民們一年的好收成。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後來演變成了一個融節氣與節俗於一體的人文節日,比如掃墓祭祖。清明時節,春回大地,生機盎然,此時掃墓祭祖,既能體現中國人對家庭、家族觀念的重視,又能表達對親人和祖先的感恩,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據清乾隆《銀川小志》記載,清明時節,銀川當地世代大姓之家,都要立秋千,放風箏,占卜吉凶,帶著果品酒食,到郊外掃墓,祭奠先人。並在家門口插上柳枝,有時也把柳枝戴到婦女的頭上,預示美好。

張萬靜說,除了祭拜先祖,過去在寧夏,比如中衛城隍廟,還會舉辦規模盛大的廟會。廟會主要內容有唱戲,物資交流,各種貿易,交易活動。(記者閆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