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典故漫談

說起“藥王”這個令人恭敬的稱號,我們肯定會第一時間想起唐代的名醫孫思邈!是的,在我們傳統的認知裡,“藥王”就是孫思邈,不容質疑的。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其他幾位也有“藥王”的稱號,本人根據查閱的資料,對“藥王”這個稱號的來歷,作一些補充,歡迎大家來探討。

1、神農氏。有人認為“藥王”是神農氏,因為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這個在《史記》、《淮南子》、《搜神記》裡面都有記載。話說遠古時期,百姓主要以吃野果、生肉為生,腥臊惡臭傷腹胃,經常有人會得病非正常死亡,壽命很短。神農氏為了尋找治病解毒良藥,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幾乎用口嚼嘗過所有植物,經常“一日遇七十毒”,最終識別了百草,發現了具有攻毒祛病、養生保健作用的中藥,於是先民尊他為“藥王”。1939年出版的《辭海》也採用這種說法,“首創醫藥,世稱藥王,後遂以藥王為頌神醫之稱。”


“藥王”典故漫談

2、藥王菩薩。這是佛教裡面的說法,《法華經》裡面有記載藥王菩薩、藥上菩薩。他倆是兩兄弟,因為施醫行善,雙雙修成菩薩,被佛祖收在身邊。藥王菩薩形象,一般為頂戴寶冠,左手握拳,置於腰部,右手屈臂,置放胸前,而以拇指、中指、無名指執持藥樹。

“藥王”典故漫談

3、韋訊。《中國醫學大辭典》認為“藥王”是韋訊。韋訊這個人在《舊唐書》裡面也有記載,他是一個道士,道號慈藏,大約生活在唐太宗至唐玄宗時期,曾經做過宮廷裡面的御醫,不過他的興趣還是在民間,經常牽著一條黑狗,走門串戶為老百姓看病。誰家有病人,只要把藥渣倒在門口,這條黑狗就能嗅到藥渣的氣味,把韋訊領到患者跟前。就這樣,韋訊不知治好了多少人,世人敬仰他,稱之為“藥王”。

“藥王”典故漫談

4、扁鵲。扁鵲是我國切脈治病的創始人,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人,少時受業於長桑君,醫求高超,有超死回生之術,創立了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著有《難經》八十一篇。在周遊列國期間,因給秦武王治病,被秦太醫令李醯妒忌殺害。鄉人懷念扁鵲,在鄚州(今河北任丘市)為其建造了衣冠塚,高數丈之圓丘,方圓盈畝,元朝在丘前建“扁鵲祠”。根據明朝修訂的《河間府志》記載:鄚城東北有藥王祖業莊,裡面有一座供奉扁鵲的“藥王廟”,1593年,萬曆皇帝朱翊鈞還出資擴建過鄚州藥王廟。

“藥王”典故漫談

5、孫思邈。這是人們心目中的藥王。孫思邈是活躍在隋唐時期的醫學家、道士,關於他的年齡存在爭議,紀曉嵐說他活了101歲,《舊唐書》記載他活了125歲,還有人考據他活了165歲,總之很長壽。他在醫學上取得諸多成就,他編著了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千金要方》,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最先完整論述了醫德,首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他還發明瞭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等等。宋徽宗敕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明清時期被尊稱為“藥王”。陝西省銅川市有“藥王山”,山上有“藥王廟”,如今藥王山已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

“藥王”典故漫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