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生活丨尷尬的見面禮


疫情改變生活丨尷尬的見面禮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世界為之震動,正應了那句“地球村”的說法,疫情來臨很難有哪個“村子”獨善其身。作為村民,我們祈禱疫情早日退去的同時,一些在疫情期間關於見面時的禮儀,讓人隔著屏幕都感覺尷尬不已。

無論是握手、貼面還是其他一些近距離肢體接觸的日常見面禮,在疫情期間也被視為過度“親密接觸”,有可能成為疫情傳播的渠道,即便是情急之下的觸胳膊肘,也不符合安全的接觸距離。非常時期,也只有碰碰鞋子還算是比較安全。

就見面的禮儀來說,目前也只有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拱手禮是最科學的。安全而不失禮,恭敬而不失雅,難怪當年大文豪郭沫若曾經大力提倡不要握手,見面行拱手禮。

拱手禮,是我國傳統的見面行禮方式,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距離產生美,這是我們古人的智慧。所以,行禮時,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表現出“敬”,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文明的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的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拱手禮,多用於祝賀,恭喜,拜年等喜慶場合。但是要記住拱手禮男女有別。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

抱拳禮與拱手禮,看上去有點相似。抱拳禮,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併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顎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釐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左手為掌,表示德、智、體、美齊備,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手為拳,表示勇猛習武者。抱拳在中國古代作為一種見面的禮節,猶如現在的握手,一般都伴有“久仰”、“幸會”等敬詞。

無論是抱拳禮還是拱手禮,雖歷經千年,面對當下的疫情,穿越時光,依然閃爍著文明和智慧的光芒。


疫情改變生活丨尷尬的見面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