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辛酉政变,咸丰皇帝顾命大臣肃顺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鳌拜?

穿越历史君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题主的问题很有想象力,假如没有辛酉政变,肃顺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鳌拜,我认为有这种可能,咱们开看看着八个顾命大臣分别是谁,他们分别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这八人中,四位是宗室贵族,分别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其中载垣是怡亲王允祥之后,到咸丰朝权势滔天,端华和肃顺是郑亲王之后,也是权臣,这三人相互勾结,相互依附,其中肃顺的个人能力更强一些,而景寿是乾隆时以军功进封贵族,而其余的四人是军机大臣,都是依附于肃顺他们的,团体,其中杜翰是咸丰老师杜受田之子。而其他的势力,也有两个,一个是帝后实力,就是皇帝同治帝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咸丰定的是两股势力联合执政,当时两种势力矛盾很大的,肃顺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而第三股势力是道光的亲儿子,主要是咸丰的竞争者,恭亲王,现在恭亲王才三十来岁,年富力强。还有他的弟弟,醇亲王,这就形成了皇弟势力,但是没有实权,如果没有辛酉政变,两宫太后没有联合皇弟势力,很可能肃顺发展成鳌拜那样。不过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都不是安分的人,也都是权利欲望极强的人,即使有没有辛酉政变也会有甲子政变,或者其他年份的政变,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鼎玉轩辕


不会,肃顺和鳌拜完全不同,战绩军功方面鳌拜可以甩肃顺好几条街,而政治抱负方面肃顺那比鳌拜又强多了。

鳌拜是完全靠自己的军功打上来的,鳌拜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之后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正因为如此,其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稳固,即使是被康熙囚死之后,康熙五十二年(1713),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时期,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五年(1780),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肃顺呢,能上位更多的是因为咸丰帝的信任,而不是其实际的功绩。在咸丰帝即位后,肃顺升任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咸丰三年正月肃顺授正黄旗蒙古副都统,二月署理蜜舆使,九月署理正红旗护军都统。咸丰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随后在礼部和户部也曾有过任职。以后几月连得升迁,四月署理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授工部右侍郎,六月派充练兵翼长,闰七月调补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十月授礼部左侍郎,十二月署理镶白旗护军统领。咸丰七年(1857年),肃顺被擢升为左都御史,仍然兼任都统职务,同年七月,肃顺授正红旗汉军都统,八月晋理藩院尚书,九月迁礼部尚书管理理藩院事务,十月充大考翻译翰詹阅卷大臣,十二月迁户部尚书。咸丰八年(1858年),调礼部尚书,仍管理籓院事,随后又调回户部任职。这种升迁速度很是罕见。肃顺在朝中的地位更多的是依赖于咸丰帝的。

还有一点就是,肃顺本人是有政治抱负的,希望可以挽救清朝,肃顺认为必须重用有能力的汉族官僚,才有可能度过重重难关。决心重用汉士,暗助曾公(曾国藩)。所以肃顺不大可能成为鳌拜那样的权臣。


枫叶0829


辛酉政变可以说是清朝晚年间最重要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这场政变最终以八位顾命大臣失败,两宫垂帘听政,恭亲王辅政告终。当然失败者以肃顺为首的八位大臣下场也十分惨烈,不过有人提出假如没有发生辛酉政变,顾命大臣肃顺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鳌拜,不过这件事情其实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咸丰皇帝留下的政治格局并不完全是八位大臣做出决断权,而是八位大臣制定政策,两宫太后做决断。也就是说八位大臣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来决定,还会有两宫太后来牵制他们,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八大臣的权力。不过从慈禧那么急于发动政变来看,二者之间的矛盾想必由来已久,所以咸丰的安排很可能是故意制造矛盾来互相牵制双方。

第二是八大臣内部互相牵制,为了防止鳌拜那样的权臣再次出现,他在设置顾命大臣时特意选择了八个人,其中有自己最亲信的肃顺,也有宗亲贵族加以牵制,八大臣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与分歧,从而达到互相制衡的目的,防止肃顺一人独大出现总揽朝政的局面。

第三是个人觉得肃顺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并且政治能力并不是分突出,所以说其实此人总揽朝政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他与两宫太后的矛盾的确很大,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惨命运,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湖南小伙小唐


辛酉政变可以说是清朝晚年间最重要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这场政变最终以八位顾命大臣失败,两宫垂帘听政,恭亲王辅政告终。当然失败者以肃顺为首的八位大臣下场也十分惨烈,不过有人提出如果辛酉政变没有发生,肃顺也会谋权篡位,不过这件事情其实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咸丰皇帝留下的政治格局并不完全是八位大臣做出决断权,而是八位大臣制定政策,两宫太后做决断。也就是说八位大臣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来决定,还会有两宫太后来牵制他们,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八大臣的权力。不过从慈禧那么急于发动政变来看,二者之间的矛盾想必由来已久,所以咸丰的安排很可能是故意制造矛盾来互相牵制双方。、

第二是八大臣内部互相牵制,

为了防止多尔衮、鳌拜那样的权臣再次出现,他在设置顾命大臣时特意选择了八个人,其中有自己最亲信的肃顺,也有宗亲贵族加以牵制,八大臣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与分歧,从而达到互相制衡的目的,防止肃顺一人独大出现总揽朝政的局面。

第三是个人觉得肃顺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并且政治能力并不是分突出,所以说其实此人总揽朝政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他与两宫太后的矛盾的确很大,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惨命运,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老李头有话说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两点:

一、咸丰帝留下的政治格局有效预防了大臣专权或篡位:咸丰帝临终前对日后的政治布局是进行了深思熟虑的,他唯一活下来继承皇位的儿子实在太弱小了。首先他既要预防出现多尔衮、鳌拜那样欺凌幼主的权臣专权的情况,其次他还要预防出现吕后临朝,废立幼主的现象,所以他制定了八大臣辅政、两宫太后裁决政治格局,让其相互斗争、相互制衡,从而达到政治上的平衡,确保皇帝的最大利益化。但他确实失算了,因为斗争的结果一定不会是和平共处,而注定是你死我活。而不论哪一方胜利,皇帝的权利都会受影响。

二、咸丰帝对顾命八大臣的人选安排颇为巧妙:当年顺治帝即位后,肃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不久多尔衮就排挤掉了济尔哈朗,独自专权。而康熙即位后,辅政的四大臣在资历最高的索尼去世后,鳌拜处理了苏克沙哈,拉拢了遏必隆,从而专权秉政。咸丰帝对此是深有考虑的,他既让他宠信的肃顺进去辅政八大臣中,但为了防止肃顺一人独大,又选择了近枝宗室亲王载垣和远枝宗室端华,同时还有额驸景寿,让八大臣内部既有合作又盘枝错节,相互斗争,互不统属,从而都效忠皇帝。这样就杜绝了肃顺的不臣之心。

以上的两点可以有效的杜绝了肃顺企图架空皇帝、独裁专权的可能,但是事情的最终发展却实是咸丰皇帝始料不及的,皇权没有落在权臣的手里,反而落到了母后手中,清朝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女主临朝,垂帘听政的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