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喜欢司马懿?喜欢他的哪些方面?

Seveniny


司马懿是一个很会忍耐,甚至装傻的一个人,从人生自我保护方面来说,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当一个人左右为难时,或许装疯卖傻是一种很好的处事方法。

司马懿的算计能力其实比诸葛亮差不了多少。别的不说,就拿关羽围樊城来说,当时,曹操惊慌,欲迁都 ,司马懿则在关键时刻劝曹操要稳定军心,伺机反攻。

他对曹操分析说,孙刘两家联合,并非牢不可摧,其实吴强则蜀惧,蜀强则吴惧。利用关羽做强,吴国起疑之机,使关羽遇害。最后关羽失荆州破坏了诸葛亮之一路出川一路出荆州的北伐计划。司马懿这个一箭双雕的谋略不得不让人佩服。

善于隐忍的司马懿

当一个人显得弱小时,想要保护自己,就必须要学会装傻,而装傻的人,看似糊涂,其实很聪明,他心里也很有准则。而司马懿就是一个很善于伪装的人。由于曹操一直警惕着出生官宦世家的司马懿,因此司马懿很清楚,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人处事,不仅要低调谨慎,而且还要学会伪装自己。所以他在曹操面前,总能骗得过去。

虽然曹操对司马懿有所顾忌,但司马懿又用伪装博取了曹丕的信任,从而深受曹丕的赏识。当曹丕成为太子后,他就成了曹丕的首辅功臣,后来,曹丕篡汉称帝,司马懿还是不断地伪装自己。他耗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主子,渐渐地最终执掌了军政大权。等到那些效忠于曹魏政权的元老先后离世后,曹睿不得不在死前托孤于司马懿。

曹睿死后,手握兵权的司马懿本来可以随心所欲,但他还是低调谦卑,继续伪装自己。他知道欲速则不达,须到万无一失的时刻才能出手。所以任凭曹爽集团怎样架空他,打击他,都能一忍再忍。

在司马懿卸甲归家养病期间,曹爽对他不放心,而时刻派人盯守他,不间断地打探司马懿的情况。曹爽在临出城祭奠之前,还派遣官吏前往司马懿府邸,以探望为名试探他。

当得知司马懿久卧在床,已经生命垂危,言语都含糊不清,甚至装得不能自理时,曹爽才慢慢地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毫无防备的出城了,于是司马懿抓住了这个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最后成为赢家。

总之,司马懿也总有让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支持,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在三国演义里面,司马懿一直被认为是个很神秘的人物,前半部分基本都没有看见他出场。然而在魏蜀吴立国之后,曹操、刘备相继去世之后,手握魏国重兵的大将军司马懿便盛装出场,而且一出来就说连诸葛先生都对他忌惮三分。这样一个谋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隐藏,让人深思。在一部小说的前半部没有着墨的人,一般是因为其事迹与小说线索无关才略过。三国中重要的人物,除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一等主角外,其他如周喻、诸葛亮等各方的首席谋臣,也均未在先前作详细的交代,恐怕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毕竟要给主角让位。因此前半部分未出场不等于司马懿先前没有什么作为。

诸葛亮、周喻一开始不出场或是因为年轻没有什么战功,或是因为隐居在下,但司马懿一出场就已经是重臣,他为什么要迟迟等到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分才登场亮相?其地位之高,不亚于诸葛亮之于蜀,周喻之于吴,为什么偏要等到曹操过世,曹丕登基称皇之后才出场呢?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小说里面没有说的并不等于没有,而且可能更为惊心动魄。

正确的规划人生之路

司马懿刚步入青年时代就对东汉末年“纲纪崩摧,群雄乱国”的社会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意识到国家需要的是乱世之雄才大略,不是治世之文才。他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并发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和谋略。因此,青少年时代,他没有象其他世家子弟一样,只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而是在饱读诗书之后,精研兵法,深钻棋谱等。《晋书》上记载帝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泛闻,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这为后来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应对复杂的政治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懿孝敬父母,大行善事,广交天下名士,很快更展露德才,获得社会认可,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被河内郡推举为孝廉,从而走上了仕途。在河内郡,他小试牛刀,连破奇案,屡建奇功,政绩斐然。曹操对小有名气的司马懿早有耳闻,他要网尽天下贤才,凡不能为他所用,即为他所杀,岂会放过司马懿?可软硬两次征召,司马懿都坚辞不应。《晋书》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他也许是瞧不起曹操的宦官出身,也许是看不惯曹操的飞扬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习气,他还要等待时机,择明主以图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曹操作了丞相之后,第三次召司马懿,“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至此,司马懿已是身不由己,他深知“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常人之不能成”的道理,所以尽管与自己的“规划”有悖,尽管有着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悲哀苦楚,他还是惧而就职。

屈节曹操后,司马懿随机应变,调整自己的计划,要在曹操身边作个“隐于朝”的“大隐”,继续等待时机。他即不能拒绝合作,招致孔融之祸,也不能毫无建树,遭曹操冷落,更不能锋芒毕露,蹈杨修复辙,他委曲求全隐匿在曹操身边,凭借自己高超的权术和略谋,不即不离地周旋在曹操左右,一次次避过凶险。在隐忍中,他经过仔细观察和周密思考,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蓝图:

第一步 :投效曹丕,放弃在曹操面前立功,这也许就是作者没有在三国前部分提及司马懿的原因。

第二步 :辅助曹丕上台,获得举国兵权,巩固势利。

第三步 :进一步巩固势力,把握军政大权。

为什么要如此规划呢 ?

因为曹操用人一向多疑,曾经带剑睡觉,梦中杀人,种种事例不胜枚举+本无反心,聪明过人的杨修被砍头,这就是绝好的教训。象司马懿这样极具心计的人,更应深藏不露。

司马懿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护自己,才不至于走上杨修的凄惨路。

与此同时,隐忍的司马懿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随机应变,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规划,就象诸葛亮在草庐完成他的隆中对一样,司马懿也制定了自己的远大计划,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来皇帝的门下之徒。这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在那样的情势之下,放弃短期利益,在曹操面前韬光养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准了谁将是未来的主子,放弃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劳的机会,而为曹丕出谋划策。 《晋书》上记载,司马懿在曹操那里有五次颇有见地的进言,其中两次未被采纳,而在曹丕那里,则“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因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功高盖主会掉脑袋的。

而曹丕绝对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长子继承法统的地位,但他的几个弟弟也不是好惹的角色,一个拥有兵权,一个因为才华深得曹操赏识,曹丕的地位看起来岌岌可危。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导致他对自己的儿子们没有流露出某种倾向性的偏爱,子弑父的先例他绝对是一直忌惮的。这就必然造成几个儿子对自己的前程也没有把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被曹操安排到了曹丕身边。两个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马懿自然达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马懿的眼光还更加长远,他要依靠这个太子提高自己地位,做到象曹操那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然后再行逼宫,获得国家的统治权。

可以这样说,在三国里面,最为用心计的人是司马懿,没有人象他那样为自己规划出了如此长的路子,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国归晋。曹操也许和他有一拼,两个人的篡权经历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权势才发家的,但是曹操的魏国最后却被司马家族抢走了的,这说明曹操的规划只在于自己,而司马懿却考虑得更加长远,起码考虑到了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也安排好了将来如何夺权。投靠曹丕后,司马懿一方面保全自己,一方面巩固家族势力。空城计就是他保全自己,同时迷惑世人的最高明的手段,是最高智慧的表现。

司马懿的“空城计”

原来都把“空城计”看成诸葛亮一个人奇谋的成功,其实这是两个智者的摊牌。因为诸葛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窃国计划,他明白如果司马懿杀了自己,蜀国立刻就会亡掉,那么拥有魏国全国兵权的司马懿必然被架空和下野,这将直接导致司马懿全盘计划落空。此时的司马懿羽翼尚未丰满,三国实现和平,或魏统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马懿的死期。有了诸葛亮这位强大的对手,才有司马懿生存的必要,才有日后发家的资本。

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大胆赌上一把,果然司马懿放了诸葛亮这位老对手也是老朋友。可惜后人只看见诸葛亮的空城计,却不知道空城计背后的玄机。

作个简单的推理,就算是满城军人,带兵的人也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攻城的。哪次历史上的攻城会是这样?况且司马懿的探子怎么就不能给他起码大致描绘一下蜀军的兵力分布?就算诸葛亮在城内埋伏了兵马,其数量也应该不可能太多。司马懿统率的正是其主力部队,就算是硬碰硬也应不落下风的,更何况面对对方的空城之势,就算牺牲相当部分人员,又何妨呢?这既能攻城,又能俘获对方的精神支柱诸葛孔明,更不用说满城的蜀国精英了。

越是明白这一点,司马懿就越清楚,此战必胜,蜀国也必然因此立刻灭亡,他自己也自然劫数难逃。因此,他要保全自己,就得放弃攻城。

可以说,司马懿绝对不是害怕中诸葛亮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么回事情,知道这就是诸葛的摊牌。司马懿是自己的底线的,他选择退兵再做打算,宁愿自己背负失误的责任,并不惜贻笑天下,遗臭万年。一个人能够如此隐忍,确实非常不简单。

空城计是专属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是两个智者联袂演出的一出真做的假戏。双方互相心知肚明,只是时人智力不及,无法真正理解,而后人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片面褒扬诸葛亮,贬抑司马懿。从战术上看,诸葛亮死里逃生,是胜者.而从战略上看,放诸葛亮一马,对司马懿更为有利,司马懿才是胜者。

这样看来,整个三国倒象是司马家族的发家史+只不过这个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后+小时候看那套三国连环画的都记得,在封底有每本的标题,最后一则就是“三国归晋”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书里看见的那些英雄好汉,最后到底是怎么输给了那个一直没有露面的“晋”,心中颇是不甘,但是仔细推理下来,却发现,真正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却是司马懿。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运用一种谋略算计出了天下,不象三国那么短命,开创了后世300年的风流。

大智之“忍”

司马懿的“智”还表现在一个“忍”字上。不论是在刀光剑影的军事斗争中,还是在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中,他都能处变不惊,隐忍求全,韬光养晦。

第一次“忍”是曹操第二次召司马懿出山,司马懿以“风痹”相辞。为探真假,“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他眼睁睁看着利剑直刺下来,竟然一动不动,装得太象了!骗过了刺客,骗住了曹操。这是大智带来的大勇,因为他知道这是曹操的奸计。

第二次是曹睿中了诸葛亮的离间计,以“谋反”贬司马懿驻屯苑城,他父子三人又“忍”住了”不但没有沮丧,“反倒更忙了,舞剑演兵,下棋谈阵,养精蓄锐,待机东山再起”始终充满信心,保持乐观开朗,变坏事为好事,反败为胜。这是大智慧带来的豁达。

第三次是在五丈原,诸葛亮使激将法,激司马懿出战,送他一件红色织锦女衣,羞辱他,他又忍住了。并且“身着红装,簪花敷粉,不怕三军吐舌,阵前嬉笑”,这反倒让诸葛亮哭笑不得,心惊肉跳,一病不起。司马懿转败为胜,这是大智产生的大度。

第四次是在曹芳即位后,大将军曹爽专权,极力排斥司马懿的势力。他又念起了“忍”字经。“司马懿假装年迈多病,表示谦让,暗地里却积极进行夺权准备”。终于在249年,乘皇帝和曹爽离开洛阳扫墓之机,发动政变,完全控制了魏国。其后十余年,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又陆续消灭了亲曹势力,为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扫清了障碍。在司马懿一生中,以 “忍”制胜的事例不胜枚举。 “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是智慧性情锤炼的最高境界。司马懿是智慧的化身。 “智”使他高瞻远瞩,处世得心应手,“智”使他隐忍大度,逢凶化吉,转败为胜。不论是以成败的结局还是以斗智的过程来论英雄,司马懿都不愧为三国时代第一智者。


王君君


公元208年6月,曹操做了丞相。曹操让崔琰和毛玠负责选拔人才。

崔琰对主簿司马郎说:“你的弟弟(司马懿)聪明诚信,刚毅超群,不是你能比得上的!”

曹操听说就招聘他做文学掾,司马懿假借风湿病推辞。曹操发怒,想要捉拿他,司马懿害怕了,只好接受职务。由此可见曹操很喜欢司马懿。因为曹操擅长识拔奇才,用人不拘于卑贱。

司马懿也非常争气,把纸上谈兵的马谡打得一败涂地,逼迫诸葛亮唱出一曲《空城计》。之后富有智慧的诸葛亮六出祁山,都被司马懿击退。导致诸葛亮病死在征战途中。

《三国演义》的作者把诸葛亮描绘成智慧的化身,可是最终还是没有完成统一汉室的大业。反而败给了司马懿。这就说明司马懿确实是一个奇才!因此在同曹家的暗斗中,司马懿更是智谋高超,游刃有余。最终司马家族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从整个《三国演义》的斗争历程来看,富有智慧的人才层出不穷,战争场面引人入胜,斗智斗勇此起彼伏,让人心惊胆战。最终还是司马家族取得最后的胜利。





张越智872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而不管是我们接触的小说,电视剧,或者历史,贯穿这个人物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忍。

建安六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去当官。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阉宦之后,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将他逮捕。司马懿听说后非常畏惧,只得就职。从最初的清高到为了活命的委曲求全。

而随着后来的相处,曹操发现司马懿确实有才能,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而从后面的成就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更能看出起隐忍的性格,即使被人笑话被一人阻一军,甚至在后世都有流传,也可以说是人生的污点,但是为了不被架空权利,为了给魏国树立一个能与之匹敌的敌人,空城计也就应运而生。

后面的红装促战就不值一提了。而在其人生的最后岁月里更是排除异己,也为后辈子孙当上皇帝,创造了条件。总体来说和曹操相似,都是枭雄,而其能隐忍于曹操之下,可见司马懿此人的厉害之处。




升斗小散民


少年有名

司马家族在河内很是有名,司马懿兄弟几人更是有名,他的哥哥司马朗在曹操手下做主薄,名士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司马仲达聪明伶俐,果断英武,他的成就比你要强。”曹操是爱才之人,就征召司马懿为他做事,司马懿并不看好曹操,所以开始不愿意为曹操做事,就装病不应召,后来曹操发怒,要杀司马懿,迫于无奈,司马懿才出来做官,但曹操时期,司马懿刻意低调表现,没有做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军事才能

等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对司马懿比较信任,放权给了司马懿,当然,司马懿没有让曹丕失望,一直南征北战。曹丕死后,司马懿成了托孤大臣,更是大权在握,同时也为曹魏政权抵御外敌,特别是蜀国诸葛亮的进攻。在曹真接连败于诸葛亮时,曹睿起复了在宛城的司马懿,本来司马懿要先到长安见曹睿,但听闻孟达准备投降诸葛亮,便立刻去攻打孟达,兵贵神速,在孟达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司马懿俘虏并杀掉。后来在街亭打败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成都。

隐忍

司马懿有才能,但很低调,从来不持才傲物,特别能忍,诸葛亮在伐魏过程中,碰到司马懿,想速战速决,但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长途作战不易,特别是粮草供应,于是闭门不出,甚至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他,侮辱司马懿像个娘们,但司马懿不为所动,继续高挂免战牌,逼得诸葛亮无功而返。在与曹爽的斗争中,装病不起,麻痹对手,忍着对手的挑衅与试探,瞅准机会,一击制敌,终于让司马家掌握曹魏大权,为后来司马家篡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故事悟人生


大隐忍,大睿智,大格局,大成就

喜欢你,司马懿

看了《三国》和《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之后,喜欢上了司马懿。司马懿这个人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的,因为有关三国的书里就有他。还有有关诸葛亮的戏里也有他。书里戏里,他都不是一个正面人物,因为他的对立面是正统人物诸葛亮,他的队友是大奸臣曹操。抛开政治战对不说,司马懿这个人还是下午许多优点的。

他的智慧:我们知道,诸葛亮在三国中是智慧的化身,他几乎战无不胜。直到今天,关于他的歇后语还有很多,比如三个臭皮匠,比不过诸葛亮;如果谁聪明。我们就拿他比做诸葛亮。但是,诸葛亮遇见司马懿就像遇见可星,不但不能胜利,还一直失败。运气也罢,能力也罢,环境也罢,总之,这个智者在司马懿这儿就是不能胜利,两个人斗到最后,诸葛亮以气死告终,就如当年诸葛亮气死周瑜一样。那么,这很能说明司马懿比诸葛亮更聪明。诸葛亮的每一个计谋都能被司马懿看穿,并能一一破解,简直和诸葛亮当年一样战无不胜。不是诸葛亮退步了,是司马懿更聪明。

第二还是他的智慧:他的智慧还用在与曹氏集团的斗争中。曹操和曹丕们都非常忌惮司马懿,觉得司马懿能力卓越。曹操临死把司马懿留给曹丕,因为他知道曹丕斗不过诸葛亮,他要借助司马懿对付诸葛亮,但同时,他又告诫曹丕要提防司马懿。这样,司马懿就在又用又疑中生存,一边对付诸葛亮,一边对付曹丕家族,稍有不慎,就会被满门抄斩。最后他挺过来了。

第三就是他的隐忍。自己的危险自己知道,在中国古代,本身就是伴君如伴虎,更何况自己是一个能力大于君的臣子呢?曹丕,曹爽,曹睿都在想杀他,想找他的错,想找他儿子们的错,作为臣子,他只能一退再退。这种隐忍,谁能够受得了?要么死,要么起。最后他熬过了时间,熬过了曹操一代又一代,终于熬到天明。

第四是他的成就,他多次阻挡了诸葛亮对魏国的讨伐,使这个三国中最强最大的国家得以保全,为以后统一中国保存了实力,奠定了基础。以后魏收复了蜀,他的儿子收复了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司马氏手中彻底结束,中国有成了大一统的中国。

一人定乾坤。

在司马懿身上,智慧,隐忍等品格使他胜利,笑到最后。


暮蓒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司马懿很正常的,况且司马懿身上这么多的优点也值得我们去喜欢。

三国时期,蜀有权臣诸葛亮,魏则有权臣司马懿。作为曹操的权臣,谋士,司马懿深受曹操的信任,也正因为魏国有了司马懿这样的谋士、权臣,使得魏国可以从容面对三国时期变幻莫测的局势。军事上,司马懿奇策善谋,平定孟达时斩孟达,智抵西蜀拖垮诸葛亮的北伐计划,远征辽东,辽东平定。经济上,上邽军屯,兴修水利。后世称司马懿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其政治、军事、谋略都值得我们学习。


旧友侃历史


对于司马懿,怎么说呢,不论是从历史课本里看到的他,亦或者是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他,对于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而且很多人会从司马懿的评价上升到司马家的评价。至于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司马懿,在政变之前的司马懿是一个文武双全,成绩卓越的人,而在政变以后的司马懿更是一个胜利者,自古胜者为王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在唐代官修的《晋书》,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的四篇人物史论,在其中就对司马懿进行了论赞。

第一部分,李世民称赞司马懿为:“以天挺之资,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

第二部分,李世民对司马懿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第三部分,是李世民对于司马懿一生功过的评价。

在此书中,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是很好的,而对于其评价的李世民,也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尤其是为了帝位谋权篡位。所以由此二看其实李世民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是最为客观的,毕竟心心相惜,虽没有生于同一时代,但却可以体会到对方当时的心境。

再说会问题上,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司马懿。我想大部分人喜欢他也是因为他是一个胜利者,对于胜利者的崇拜之情,以至于有许多人会喜欢他。当然,虽说他有的地方做的很不对,但他也有贡献的地方,他的品行不能说全是缺点,同时也不能说他的品行全是优点。所以无论喜不喜欢他,只要客观评价他就好,不要一味地骂,也不要一味的称赞。毕竟我们不是他,不明白他当时为何那么做又,为何不那么做。所谓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

再说说喜欢他的人都喜欢他那些地方:

1.他稳重,富有谋略,这也是喜欢他的一个点,毕竟现在的这个社会谋略已经不盛行了,所以有的带着羡慕之心自然喜欢他。

2.他细心,这一点是我本人很欣赏的一点,因为这是我不曾拥有的,我常常就因为粗心吃过很多亏,我想有许多人也是因为这个而喜欢欣赏他,尤其他细心,致使自己最后称帝了不是!

3.他隐忍,这要看我们从那个方面看了,当然对于喜欢他的人而言,他隐忍其实也算是成功的秘诀不是吗?尤其当今社会能够隐的人很多,可能够忍的人却很少,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形式案件的发生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交流探讨哦!


十二似水l


司马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谋朝篡位的奸雄?还是乱世之中鹰视狼顾、力挽狂澜的英雄?今天我们在这里说道说道:


这里且不论司马懿奸诈与否,先来探讨一下司马懿一生中所做的事情,看看他的成就中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智慧,是值得我们去效仿和借鉴的?

1、摄入政坛:


公元202年,曹操首次征辟司马懿,而司马懿呢,宁可压断自己的腿也不愿意为他效劳。司马懿是颍川名士,整个家族都从政,那时候的文人谁不想在政坛上施展抱负?


机会终于来了!在曹丕和曹植竞争世子时,司马懿毅选择曹丕,司马懿看准了曹丕的能力和野心,认定他有资本继承曹操的事业。结果他赌对了,于是便有后来司马懿的权臣生涯。


2、选对时机:

司马懿初次在三国史上扬名立万,是在樊城之战上,关羽攻打樊城,被吕蒙从后面偷袭,结果败走麦城。而联合东吴夹击关羽的计谋,就是司马懿给曹操出的主意,这一条计谋直接解了樊城之围,让曹操顺了一口气。


3、知己知彼:

说起司马懿,不得不提诸葛亮,这国是他人生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势均力敌。但是从结果来看,司马懿是胜者。人们都调侃说,因为司马懿命长而已,这不过是戏谑之言。

司马懿非常清楚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他明智地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司马懿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百忍成钢:

为了等待高平陵事变的时机,司马懿躺在床上装病整整三年,他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为的就是彻底让政敌曹爽放松警惕。司马懿忍下了常人不能忍受的日子,最终在高平陵事变后,他终于实现了真正的反客为主。

司马懿的一生几乎都在做别人的手中刀,直到那一次事变之后,他才开始做自己的执刀人。


司马懿:我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我抽根烟,你们慢慢讨论吧!


缱绻风铃


有人喜欢司马懿有可能有几点原因。

第一,司马懿生活在三国时期,当时是兵马战乱平民百姓能安安稳稳活到死的不多。但如果是在朝当官,首先要站队伍,站对了,还能被重用,重用还能善终的更是少之又少。司马懿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人,据说,活了73岁。而且这么一个兵荒马乱的世道,最后能当上真正的皇帝的又只有司马懿一人(当然这个皇帝是时候孙子追封的,庙号晋高祖)。这是从这个人当长寿,能善终,能位极人臣,当上“皇帝”而言。

第二,司马懿在军事上的才能无人能及。无数次战役,我就不一一表述,三国演绎,百度里面都有,个人感觉平定孟达的战役,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完全概括,当然还有很多次战役都是他亲自主持或谋划得胜。

第三,经济上,推行军屯,民屯兴修水利肯定是功不可没。

第四:忠君:对于魏来说,或者对于魏王来说,司马懿可谓四朝元老。曹操,曹丕,曹睿,曹芳。但对于这四位魏王,司马懿的态度是明显不一样,对于曹操,司马懿是怕,做事谨小慎微,生怕有纰漏,而且还不能显山显水。对于曹丕,是司马懿的鼎盛时期。曹丕是信任司马懿的。所以这段时间个人感觉是司马懿最放得开的时候。对于曹睿,司马懿其实是托孤大臣,司马懿是看不上他的,忠心辅佐全是一份责任,当然曹芳是个屁啊,当时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控制得了司马懿的了,唯有一件事可以桎梏他的,就是阳寿。司马懿都明白,该杀的杀,一切留给后人吧。

第五:诡诈和隐忍:说到诡诈,我只想举了个例子。从小我们都会拿空城计去形容诸葛亮如何如何智谋,司马懿是如何如何吓得屁滚尿流。那诸葛亮是谁,首先我觉得他是一个易经高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能掐会算。诸葛亮之所以敢搞一个空城计,是太了解司马懿了,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军队看见城门大开,就能撒腿就跑,是因为太了解自己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位该高人自己都清楚。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明白一个道理,当今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只有司马懿,但这就像天平中的两个砝码,如果一个砝码没了,另一个还有什么用,司马懿明白,之所以跑,只有让诸葛亮活着,自己才有价值。这是诡诈,其实也说明了隐忍,司马懿可以让世人嘲笑他快2000年了,够能忍的把。当然几次装疯卖傻,最后关键时候又能大局在握,所以司马懿是诡诈和隐忍与一身的人。

第六,能算出后事,司马懿能掌控死后的事情,在司马懿最后的两年,经过他的手,杀了不少人,什么诚信啊,司马懿都不在乎,为什么这么做,司马懿等于铲除了所有威胁到自己后人和家族和“黑恶”势力。一切让他的这帮孙子们去玩吧。

司马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