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的是鞋還是錢?

之前的文章提到了Z某是如何從一名李寧的前員工,逐漸成長為球鞋圈的帶貨王的,今天就來好好說說球鞋圈的“帶貨”產業。之所以說是“產業”,確實很多人靠著拍視頻說鞋拿到了品牌的公關或拿到的其它方面的投資,也算是在這個圈子裡以此途徑賺到了一筆錢。相信很多人也好奇是怎麼做到的,也好奇背後到底是怎麼個交易,這裡給大家好好報個料。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相聲《賣估衣》或《賣布頭》,包括早年間市井間通過打把勢賣大力丸的,這些都算詮釋了早年間“帶貨”的一些形式。如今比較常見的是品牌花錢找明星,在出機場或上綜藝節目的時候穿他們的產品,利用明星效應來增加該品牌產品的曝光度。球鞋除了需要明星和球星穿以外,如今還有一個就是找有流量的球鞋媒體、自媒體和營銷號來進行宣傳,而且都是有“費用”的,只是不同流量級別的費用也不一樣。不過從行業內來說,品牌給媒體的錢叫做“稿費”,而給自媒和營銷號的就叫做“公關費”,有時還會給“買口費”和“封口費”。

先說一下球鞋媒體吧,如今國內公認的專業球鞋媒體一隻手掰手指頭數得過來,絕大多數都是經歷過紙媒時代,如今轉為數字媒體的。球鞋媒體和品牌的關係是良性的,因為媒體有他的職業約束,所以只會根據品牌的相關資料對產品進行相關的報道,品牌也能放心將產品的一些信息提前交給媒體。如今的鞋媒是基本不會做實戰測評的,而是把重點放在產品背後的故事上,所以鞋媒的內容更多是給你一個判斷產品的思路,而不會直接告訴你好或不好。正常情況下品牌會送給鞋媒一些自己即將上市的產品,以及產品的相關資料;鞋媒負責進行拍照,寫一些宣傳稿,或拍視頻等。需要“特別關照”的產品,品牌會給鞋媒一定的稿費,這裡的稿費通常是讓鞋媒在某一時段內進行一系列報道,對內容和宣傳方向也有比較明確的要求。這裡說的“稿費”就是真的稿費了,雖然也是五位數起的,但是對於正常鞋媒的一個團隊來說可以說是很低了。所以進鞋媒不掙錢,一個月3~5K也就如此了,有“五險”還未必有“一金”;不過在鞋媒工作確實會給你一些接觸品牌的機會,也能認識很多圈內真正的“大神”,能讓你更加深入的去了解球鞋文化,以及多視角的去了解產品本身。所以有進鞋媒的能力,基本上隨便去一家像樣的私企做個白領,工資都不會低的。

說媒體“恰飯”的基本都是“賊喊捉賊”,那這裡面的“賊”是誰呢?就是那些帶貨的自媒和營銷號了,以下統稱為“帶貨號”。帶貨號的目的就是給你的產品說好話,品牌得給相應的報酬,根據影響力的不同,價位也不一樣。便宜的給雙鞋就打發了,貴的都是大幾萬甚至還有更高的。想成為帶貨號有兩點是首先要做的,一個是需要一定質量的內容來吸引流量,再有就得通過一些手段來吸引品牌的注意力。比較原始的引流辦法就是做球鞋測評,因為專業鞋媒早早就不做測評了,但是消費者又需要一些購前的參考,鞋媒內容的空白就給一些人帶來了機會。這裡得先說清楚了,測評都是主觀的,可以作為參考,但不是標準,還是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自己去店裡試穿一下。因為測評是主觀感受的分享,而對於球鞋產品沒有什麼自我判斷力的人,會把UP主的內容當成購鞋標準來看。若UP主確實打球好,再能有些什麼專業設備,或整出點“理論”出來,很容易忽悠住一大批剛入坑的小白,這樣流量就有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測評視頻,都是UP主打著專業的旗號,實際就在做著帶貨的事。有了流量,如何吸引品牌的注意就得舉例來說了,僅供大家參考,請勿效仿。

某X營銷號的做法就是“敲竹槓”,不過這個做法只對國產品牌有效,進口品牌大多都不會正眼看你的。他們通過淘寶買到了該品牌的B品,也是工廠流出來的殘次品,非品牌正規渠道發售的那種。然後拿著一件B品對該品牌指指點點,甚至以偏概全,這就是典型的敲竹槓行為了。據悉最後品牌給了一筆不小的“封口費”,那期視頻才被下架,不過網上還是能夠搜到的。之後該號的做法更是愈演愈烈,品牌公關他們一雙當季的主打鞋款,還是限量的,但是這個X號說自己已經買到,並沒有接受該品牌的鞋。說到這裡可能大家是不是還覺得他們很專業?其實錯了,沒要鞋,但是收了錢,行情價應該也是幾萬的數字,所以在說到那款鞋的視頻裡才會那麼賣力的吹。這就是前面說的“買口費”,不給這筆錢,鞋是人家自己買的,那話語權就在人家手裡了,以之前拿著B品敲竹槓的調性也是可想而知能說出啥來。

還有就是Z某的方法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過了,就是黑一家捧幾家的做法,加上點“經濟學”的話佐料就成了他每一期的“Love and share”了。他現在應該算是混到球鞋圈裡帶貨王級別的了,據悉也和幾家國產品牌保持著很好的合作關係,這裡就不點名了都是哪幾家了。現在找Z某拍一期“大愛”視頻,除了送鞋,起碼還要大幾萬的“公關費”,錢給到位了什麼垃圾都可以是“大愛”。雖說現在找流量大V給帶貨都得給錢,但是打著“大愛”的名義做著帶貨的勾當,也是真的夠厚臉皮了,此人的虛偽也是可見一斑。聽說這位Z某也要開始做鞋了,看來每期視頻的那幾萬塊看來是滿足不了他了,粉絲養肥了以後不能光給別的品牌帶來營業額;現在自己也開始琢磨著搞點實體,將現在的粉絲變現。

還有一些博眼球的做法來吸引品牌注意的,最有名的就是“掰鞋”那位了,他也收到過品牌的公關,不過現在除了一些十八線的小牌子還會找他,主流的是不會搭理他了。他的主營業嚴格來說不是做球鞋視頻,而是通過“掰鞋”來賣鞋墊的,是不是像極了前面說的打把勢賣大力丸的?反之什麼鞋足弓支撐不足,穿著力線偏了一類的都是換一副鞋墊就能解決的。疫情期間還想發一筆賣“三無”口罩的“國難財”,跟著Z某的口風也是對某國產品牌一通黑,足見此人的水平了。

現在做球鞋視頻的還是很多的,區分是不是帶貨的也很簡單,基本上名字是“XX說鞋”、“XX鞋談”、“XX鞋說”和“XX聊鞋”一類的十有八九都是帶貨的,還有一小撮兒也是這個方向的。記不清球鞋帶貨視頻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但是火起來確實是從Z某開始的,很多人也是從他身上看到了錢途和機會,紛紛湧入做球鞋視頻UP主。鞋合不合適腳知道,別人說的可以參考,關鍵還是問問自己這款鞋你喜不喜歡,你需不需要,你穿著舒不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