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時節又逢君

隨著季節的更替,春天正在成為過去。前段時間開得轟轟烈烈、奼紫嫣紅的各種花兒都要謝了,很容易讓人傷感。在這樣的季節,也很容易認人想起兩句詩: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兩句唐詩與“同是天涯冷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大概人在最走背的時候,最失落的時候,最容易對這幾句詩感同身受,感慨系之。但這兩句詩只是杜甫《江南逄李龜》中的最後兩句,前兩句反而倒讓人不太在意或留意。“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那麼問題恰恰在於詩人為什麼在岐王府裡?為什麼在崔九堂前?

最近看了關係此的考證,算是長了見識,在此簡要地概述一下,算是與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岐王的。岐王的名字叫李隆範,排行第四,他排行第三的哥哥,大名鼎鼎,叫李隆基,也就是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的時候,四弟李隆範說,我要避三哥的名諱,去掉“隆”字,從李隆範變成李範,也就是後來的岐王。岐王是個好弟弟,他跟著哥哥,殺了他們的姑姑太平公主。權柄之側再無威脅,所以哥哥很滿意,於是改年號為開元,這一年是公元713年,中國古典時期最偉大的時代,就此開始。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好朋友的。這就與“祖九堂前”有關了。崔九名叫崔滌,他與李隆基年少時,來往密切,關係親密。崔九還有個哥哥,叫崔湜,崔氏兄弟和皇帝三人,年少時曾像兄弟一樣相處遊樂。在權力大潮的衝擊之下,三個共同玩樂的少年關係發生變化。弟弟繼續與李隆基交好,哥哥卻在權焰的吸引下,不斷靠近未來皇帝的敵人。哥哥還做了一件李隆基不能容忍的事情,史書上說得很明白:“謀廢立。”於是,殘酷的事情發生了一一先天政變, 李隆基獲得最後的勝利。李隆基在殺姑姑的時候,順手就除掉了自己曾經的好朋友——崔九的哥哥崔湜。 於是,這一年的七月,貴族們在喜氣洋洋、舉杯歡宴。以崔九為秘書監,“出入禁中,與諸王侍宴不讓席,而坐或在寧王之上”。 觥籌交錯的歡樂之間,李龜年在歌唱,而崔九哥哥的靈柩,還在歸鄉的路上。發生這故事的時候詩人杜甫剛剛出生,還是個嬰兒。半個世紀後,在一 晚宴上,杜甫他認出了李龜年。曾經的嬰兒,變成貧困潦倒的詩人;曾經的帝國的明星,變成頭髮雪白的老人。《明皇雜錄》中記載:“龜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賞,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人們彼此提醒著他的身份,並且馬上想起那個開元盛世美妙的時代。 他們共同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歷了盛世的坍塌,經歷了無盡的災荒和人禍。現在他們相遇了,該怎麼訴說彼此的一生呢? 他們曾一次又一次地相會,但這一次非同以往,他們都已是老人了,這次,也許就是最後一次。他們相逢有欣喜,但更多的是傷感。

而對於落花時節,更多的人是傷感,然而偉人毛澤東在《和柳亞子先生》的七律中有句叫“落花時節讀華章”,這就與眾不同了。緊接著後面是“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偉人的境界、胸襟就是不一樣啊。

窗外正是冷雨霏霏,這一夜又不知花落知多少。春再美好也是要去的,故人情義再深也是終要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