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腳油,必須看準大方向!

疫情衝擊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受到很大影響。從當前全球疫情蔓延形勢看,歐美髮達國家的經濟活動已經顯著放緩甚至出現停滯狀態。據《經濟學人》智庫EIU的估算,受疫情影響,2020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將從此前預估的2.3%降為-2.2%,美國2020年經濟增速將下降為-2.8%,德國經濟增速將下降至-6.8%,日本經濟增速將下降為-1.5%,中國經濟增速將下降為1.0%(此前預估5.9%)。如果當前態勢持續半年以上,全球經濟很可能滑向全球性的大蕭條。

作為疫情首先緩解的國家,中國正在加快復工復產,推動經濟恢復。目前,國內市場的共同期盼是:中國必須加大政策力度來刺激經濟,使中國經濟維持住基本的增長,避免經濟惡性滑坡,從而引發更大的經濟、金融和社會風險等系統性的問題。不過,對於中國經濟應該刺激到什麼程度?出臺多大力度的刺激政策?重點刺激哪些領域?國內還存在不小的分歧。

最近引發市場爭議的一個焦點是“新基建”。贊同者認為,中國應該大力啟動投資,通過對一些新領域的投資來啟動經濟。新的投資領域包括5G、特高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等。為了強調不走2009年刺激政策的老路,“新基建”刻意迴避了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的“鐵公基”領域。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廣義的新基建還應該包括軌道交通、核電、垃圾回收處理、醫院、養老院、體育場等領域的短板。

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注意到,對於所謂“新基建”的項目領域,官方政策部門並未給出明確表態,部分內容則是過去發改委已經批准或在建項目,涉及的可能僅僅是追加投資的問題。此外,在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曾提出,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而 3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只是提出,“要加強對國際經濟形勢的研判分析,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3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經濟工作目標是,“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有效擴大內需”,“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發展手段和措施上,中央提出了擴張財政、保障資金供給、擴大消費等宏觀政策,並未給出具體的投資領域和產業目標。

從這些信息來看,我們認為,對於如何在疫情之後加大經濟恢復力度,採取何種手段、何種政策強度、確定哪些重點領域等方面,決策層和政策部門仍在研究和斟酌之中。中央對今年經濟的考慮,一方面是要觀察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另一方面是要結合今年全國“兩會”以及已經推遲的“十四五”規劃來做通盤考慮。不過,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則是要結合現在和未來的中國經濟形勢,基本上這就是中國經濟的最後一腳油門,事關重大。

安邦諮詢的智庫學者認為,對於疫後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路,最優先考慮的重點恐怕不在選擇哪些具體投資領域,不在於爭論“新基建”還是“舊基建”,而在於根據當前的形勢,在宏觀上對於中國經濟重啟做出戰略上的關鍵決斷。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對此的基本判斷很清楚:這是中國經濟衰退之前的最後一次衝刺,中國需要在這個關口,下決心踩下最後這一腳油門。

從這個層面來看,現在的“新基建”方案是存在問題的。不客氣地說,如果傳說中的“新基建”是以特高壓、充電樁、城鐵、工業互聯網等投資作為基礎,而中國把恢復經濟的出路“押”在這些基礎上,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中國恢復經濟可能毫無希望了。很明顯,這些打著刺激政策的幌子出來的東西,大都是一些特殊企業或個別地區運作出來的政策,甚至是利益博弈、幕後操作的結果,對國民經濟整體的幫助不大,尤其是對未來夯實中國經濟的基礎並無太大幫助。

比如特高壓,這本來就只是國家電網一門心思想幹的事情,過去在國內業界已經充滿爭議,尤其是在國家整體經濟低迷的時候,電力已經過剩,再去大建特高壓項目,只會把國家電網做得更大。再看充電樁,說起來是為了發展新能源汽車,但實際上只是為少數電動車製造商服務的項目,等於是向電動車提供補貼。何況電動車也是車,同樣會增加城市交通負荷與環境汙染。

陳功提出,如果按這個思路搞下去,經過新冠疫情衝擊的中國經濟,很難因此得到重振經濟的能量,好不容易動員出來的資金,依舊存在於國民經濟的幾個小角落裡面,撐不起中國經濟重啟的大局。而更大的麻煩在於,本身一路走低的中國經濟,原本就債務沉重,金融違約日益嚴重,這時候搞加磅的經濟刺激政策,實際上就是在現有經濟軌道上,積聚資源和能量做出最後一搏,最後一次衝刺,而按照前述方案的搞法,基本可以斷言,不但將會把僅剩的資源消耗殆盡,而且會讓中國經濟浪費重啟的最後機會。

陳功強調,疫後重振經濟正面臨關鍵時刻,這最後的一腳油門,一定要真正能把中國經濟的速度提起來,把中國經濟的基礎夯實,方為可行之道。在經濟下行的軌道上,如果沒有一定的速度,既談不上穩健、均衡,也談不上投資、消費,中國經濟只能是繼續失速。當前國內外的經濟形勢和大局,對刺激決策已經提出了特別的要求,中國需要看準時機豁出去,加力踩下最後一腳油門,能跑多快是多快,把速度先提上來。我們要看到,今後將是消費唱主角的市場形勢,消費社會里經濟發展速度必然回落。因此,我們現在就需要為這個時刻的到來做好準備,建立一種能穩得住的、可接受的增長速度和經濟格局。就此而言,現在的時刻是中國需要眼光的時刻!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又一次嚴峻考驗,在此關鍵時刻,中國需要準確判斷形勢,集聚政策資源與經濟資源,抓住時機,加力踩下最後一腳油門,推動中國經濟增長達到一個可接受的速度。現在,到了做此決斷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