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乾盛世都不算盛世,那中國古代還存在盛世麼?

沈靜軒


漢初的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其練兵練馬,打擊匈奴做好了充足準備。

漢武帝掏空了大漢的積蓄,戶口減半,面臨崩潰邊緣,後世的昭宣中興再造輝煌,綿延其國祚一百多年,號稱中興之首!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奠定盛唐這一稱號,以至後人仍緬懷當時的萬國來朝。

仁宗盛治,宋仁宗在位時,人口,稅收堪比漢唐,尤其稅收比貞觀,開元年間加起來都多!更有寇準,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洵,蘇澈,晏殊,包拯,沈括,米芾等名臣,文人絢爛奪目,令人豔羨。

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是有明一朝的盛況,尤其永樂盛世期間,文治武功煊赫一時,文修永樂大典,武有徵平漠北,外交有鄭和遠洋,不管其動機是什麼,都有大國氣象!


遠方的南公子看童年


康乾盛世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盛。康雍時期還是不錯的,而到了乾隆時期,爺爺和老爹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被他大手大腳的花了。當時花錢的地方多,還有大貪官的出現。

最先提出盛世的是康熙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宣佈: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後來乾隆也宣佈:比年以來西域大奏膚功,國家勢當全盛,方今國家全盛,府庫充盈。各級官員也爭先使用盛世這個詞語,譬如戶部右侍郎曾歌頌乾隆:

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凌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這個盛世的誕生來源於皇帝和官員的嘴。

康乾盛世這三朝只能說國庫比起以前要豐裕許多,但是百姓手裡卻沒有多少錢,再加上還有和珅這樣的貪官,手底下當官的日子也沒有多好過,乾隆身居高位,看到的只是表層的富華,裡層的衰敗卻是不聞不問,所以乾隆執意下江南,東遊,各種娛樂活動,而且美名曰微服私訪,但這可苦了當地百姓,乾隆每到一地的錢是需要攤派的,這錢都來自百姓之手。

辛苦忙碌一年,交往各種賦稅,家裡剩的糧食本就只夠一年節衣縮食的食用,現在卻還要另拿出錢財來供給乾隆享用,百姓能不怨聲載道,一些文人志士也開始寫文抨擊乾隆,面對這種聲音,乾隆實施了文字獄,無數文人因不經意的一句話被殺被捉,整個社會處於高壓之下。

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多是對皇帝的讚美,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中,更是不會出現一點埋怨之餘,這種盛世,也僅僅存在於文章之中,文人迫於朝廷的壓力,不敢去說真話,只想一味地阿諛奉承。

歷史上真正是盛世也是有的,唐朝的“貞觀之治”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鑑,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汙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

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於規勸,這是“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的一個突出特徵。唐太宗求諫時態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紛紜複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又一個鮮明的特徵,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後人界定為賢明君主的重要標誌。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係和血緣親情為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許多傑出的文官武將。

著名的政治家,忠於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徵,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後加以重用的。 “貞觀之治”的第三個特徵是唐太宗和他統治集團裡的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制開銷,收斂私慾,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

是不是盛世不應該是統治者說了算,而應該是那個時代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經濟繁榮,民生安定。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思想活躍,文化昌盛。這樣的盛世才稱得上真正的盛世。


鼎鼎九公主


康乾盛世其實更多的是滿清吹捧出來,康乾盛世除了康熙和乾隆執政時間長之外,他們幾乎沒有太多優點,執政時間長只是代表著這個帝國的政治比較平穩,並不代表國民水平有多麼高,達到了空前盛世。

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封建制的迴光返照

其實康乾盛世更多的是封建制度的迴光返照,在當時世界文明已經發展迅速,工商業越來越重要,而康乾盛世還是一味地重農抑商。

雖然實行海禁的閉關鎖國政策不能完全歸責於康熙,這是從明朝中後期就開始實行的,只是清朝沿用了明朝的政策而已。

但是康熙一味的重農抑商,嚴重的壓制了資本主義萌芽成長,使得中國更加落後。而他的兒子雍正以及孫子乾隆則是完全秉承了重農抑商的想法。

外國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其實所謂的康乾盛世更多的是清朝貴族自己吹捧出來,最好證明是盛世的存在就是在外國人眼中的康乾盛世是個什麼景象。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乾隆八十歲的時候英國派出了使者馬嘎爾尼來朝見乾隆,目的是要求開放通商口岸,同時互通有無,同時英國還將為清朝提供先進的槍炮裝備,但是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乾隆帝直接拒絕了英國使者。

而這位英國使者馬嘎爾尼在回國時詳細描述了在當時中國所見,根據馬嘎爾尼描述,他到中國以後所見連北京和天津這些大城市的清朝百姓都是衣不蔽體,破敗不堪,當時百姓多以番薯為食,用馬嘎爾尼原話說叫“遍地貧困”,所以後人也稱為番薯盛世。

而乾隆的高傲態度更是讓馬嘎爾尼斷定中國社會已經被卡住無法前進,它的先進和繁榮已經結束了,所以從那時起英國就開始打起了侵略中國的主意。

除了康乾盛世中國歷史上也有不少盛世

現代普遍都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三大盛世,分別是文景之治、開元盛世以及康乾盛世,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北宋,由於北宋疆域是中國曆代王朝中最小的,而且重文輕武,武功並不鼎盛,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北宋。

其實北宋才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實力最強的王朝,北宋的繁榮興盛主要得益於宋仁宗皇帝,在宋仁宗的統治下,對外與契丹和平共處,征伐西夏、吐蕃,對內重用能臣如包拯、范仲淹、王安石等人,改革弊病,政策清明,這些都使得宋仁宗統治時期中國經濟力量達到頂峰。

宋仁宗時期中國的人均產值絕對是歷史最高,也是全世界最高,仁宗為北宋富強打下了堅實基礎。就連自詡十全武功的乾隆都對宋仁宗稱讚不已,乾隆多次公開表示自己不如宋仁宗,在歷史上他最佩服的兩位皇帝一位是自己爺爺康熙皇帝,一位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為人寬厚仁義,同時還比較開明,可以接受改革弊病,更為重要的是宋仁宗該軟的地方寬厚,該硬的時候他也絕不手軟,所以宋仁宗統治時期也被後世人稱為“仁宗盛治”。

因此你說的古代還存不存在盛世,別的盛世不敢說,但是“仁宗盛治”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強時期。

寫在最後

雖然康乾盛世並不是那麼理想,但是也不能全盤否定,康乾時期雖然壓制了中國社會制度的前進步伐,但是康乾時期中國政局相對穩定平和,老百姓雖然談不上人人小康富庶之境界,但是相對穩定的政局也為中國社會帶來了相對和平穩定的局面,這才是康乾盛世主要的功績,至少康雍乾的100多年時間裡中國社會整體是處於和平穩定時期,而不是戰亂頻繁的時代,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康雍乾三帝還是對中國社會有一定貢獻。

但是把康雍乾統治時期成為歷史級的盛世,恐怕還真談不上,真正的盛世應該是像我們現代這樣,國家富強,老百姓也相對小康富庶,同時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發展還在不斷前進,至少民生得是不成問題。

所以個人一直認為康乾盛世有些言過於實,它反不如北宋的“仁宗盛治”那麼真正讓老百姓即富庶又穩定。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小島知風


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議一直比較大,我記得以前我們讀書的時候,教科書中還是有康乾盛世的介紹,當時書上對這段盛世還是持肯定的態度,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轉變,很多人開始提出了很大的質疑, 甚至有不少歷史學者提出應該剔除康乾盛世這個說法。

在這裡,我想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

何謂盛世?我們經常會混淆一個概念,那就是盛世與治世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只能算作是治世,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才是真正的盛世。

所謂的盛世:必須是十全的文治武功,必須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達到一個超前贏後的鼎盛狀態。同時,具備跨國,跨時間,跨區域的深入影響力。

貞觀年間,天下初定,經過戰爭的破壞,整個社會的經濟,人口,以及社會發展程度,受到了嚴重摧折,甚至還沒有恢復到隋朝時期的水平,只不過在這段時間,貞觀一朝,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治理,社會處於向上發展的狀態,但是要論盛世,還差的遠。

到了開元年間,唐朝整個社會高度富裕了,“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這首詩充分反映了當時糧食作物多的吃不完的的狀態。同時,這段時間,文人名家輩出,爭龍鬥鳳,文化界十分活躍。各國分分遣使來朝,大唐風采,赫然領先世界潮流。這個是真的盛世。

我認為,康乾時期,只能算治世,不能算盛世。因為這個康乾時期的這個盛世是有缺陷的。

康乾時期,經過三代皇帝的努力,確實在經濟方面達到了一個巨大發展,很多人質疑這一點,說是“番薯盛世”,其實這點反倒不用質疑,很多數據和記載都可以證明到了乾隆初期,我國的農耕經濟發展到了頂峰,而番薯等作物的引進只是錦上添花而已,當時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狀態,已經非常完善了。

這段時間,也是我國人口大爆炸的時期,宋朝也是歷史上比較富裕的朝代,但人口也只增長到一億,但到了清朝前期,人口直接飆到了四億。在古代,人口,戶數的增長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達程度的一項很重要的指標,說的白一點,如果康乾時期真的像某些人說的那麼糟糕不堪,他何以能養活如此多的人口?要知道,很多所謂的現代國家,在現在這種科技水平下,都養不活幾千萬的人口。

所以,關於經濟這一點的考核,清朝是可以過關的。

而在疆域方面,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清朝的領域也拓展到了極致,解決了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問題。關於這一點,大家也比較沒有爭議。

在武功這方面,清朝也是可以過關的。

其他方面,比如政治制度,皇帝的勤勉等等,清朝做的也是比較好的,但是康乾盛世唯一的缺陷,也是最重要的缺陷,就是文化影響力方面,完全達不到盛世的盛世的標準。

我們對比一下,開元盛世的影響力和康乾盛世的影響力,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後者在文化影響力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世界各地有唐人街,外國很多稱我們為唐人,而大唐的文化,包括文學,書法,繪畫,等各個方面,時至今日,依然令人無限欣羨,無限嚮往,這種文化的魅力,是長期的,是久遠的,是紮根在心裡面的。

但是,康乾盛世在這點上,表現確實比較差勁。唐朝已經過去千年,而清朝則近在咫尺,但是,有沒有外國人稱我們為“

清人”?國外也沒有“清人街”。

康乾時期,儘管以武力征服了十幾個附屬國,但是他們都只是向清朝稱臣納貢而已,並沒有引發像唐朝那種萬國來朝,外國紛紛以徒弟心態來學習,來膜拜,來瞻仰的景象。清朝的十幾個附屬國屬於表面上的恭順服從,但是心裡面可一點都不仰慕大清。

清朝在文化影響力,文化魅力上的缺失,也註定了他不能稱作是一個盛世。

因為一個沒我強大文化影響力的盛世是沒有靈魂的。

康乾時期,不用懷疑,他確實是一個治世,但是也不用爭議,他絕對不能夠算是盛世。

個人認為,教科書不應當刪除康乾盛世,因為在政治,經濟,疆域,等其他方面清朝的成就確實不錯,但由於文化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如果改為“康乾之治”,是否會比較恰當?


只讀帖不評論


先搞清楚什麼樣的狀態算盛世。

如果只是老百姓能有口飯吃,遇到災荒年能少餓死幾個人就算盛世,那麼康乾時期不僅是盛世,還可稱是超級盛世。乾隆登位時,全國人口只一億多,到任期結束已增長到三億。



然而很多人不認同,說這是“紅薯盛世”。這也不無道理,紅薯易於栽種而且產量極大,同樣大的土地種紅薯能增收不少,那時候老百姓也好對付,能有口吃的餓不死就行。

然而以此標準來甄別盛衰,無疑是太低了。僅僅滿足最基本生存需要就能稱“盛”,確實有些說不過去,任誰天天吃紅薯都不會有幸福感,生活品質明顯不達標。



那麼把審查標準提高一下,康乾還能不能稱盛世?真的有點懸。滿清是古代各朝代中,搞思想壓制最厲害的,文字獄鬧得最兇殘。這沒法子,誰叫他們人少,最怕的就是下面有人謀逆造反。讀書人往往是幾句抱怨,或是寫了不該寫的字,就能給折騰的家破人亡,運氣再糟點的近親遠親一網打盡。



這就造成了識字之人的生活風險遠高於目不識丁的文盲,這合理嗎?僅僅能填飽肚皮,腦子裡空空蕩蕩,越無知越安全,說直接些這種管理方式是典型的“愚民統治”。“物質上依賴紅薯,精神上崇尚文盲”,這樣的社會狀態盛於何處?



那古代還有盛世嗎?如按照以上標準,有是有就是不太多。

比如唐太宗起到唐玄宗時安史之亂止,這段時期勉強算的上盛世。

周邊的異族勢力,除了吐蕃偶有不服會鬧一鬧,其餘的都很老實,誰亂滅誰。唐朝老百姓活的那叫一個意氣風發,自豪感爆棚:我朝就是天下第一,我以身為唐人為驕傲!



精神標準達到了,物質生活怎麼樣?以長安為例,如今的世界中心歐洲,當時有五萬人的城市就乖乖不得了,牛的一批。而當時長安城人口過百萬,經濟繁榮人民安樂,各國胡商雲集,堪稱世界中心盛況空前。

有唐詩為證:“長安城中百萬家”。文人多有浮誇不實,那以韓愈的《論今年權停選舉狀》增加可信度:“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



精神充實自豪,經濟富足繁榮,初唐時期堪稱盛世。


史海尋蹤


“康乾盛世”被稱為“飢餓的盛世”。

一般認為,中國歷史上比較典型的盛世有四個:文景之治(漢)、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唐)、仁宣之治(明)、“康乾盛世”(清)

但這裡邊,除了所謂的“康乾盛世”是徒有虛名外,其他三個都是名副其實的盛世。

所謂盛世,就是“國強民富、國泰民安”,衡量一個盛世的含金量,可以從經濟、軍事、文化、政治四個維度分析,這裡我們可以給四個盛世打個分。

文景之治

文帝和景帝奉行黃老無為而治思想,提倡休養生息,經過60多年積累,老百姓豐衣足食,國力空前增強。當時糧倉裡的糧食,因為每年都吃不完,堆放到發黴腐爛;國庫裡的錢因為多年積累,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可見當時國力的富裕,因此文景之治被譽為古代經濟水平最高的盛世,為之後漢武帝征戰匈奴打下非常堅實的物質基礎。缺點是軍事稍弱,總被北方的匈奴騷擾,文化力影響也一般。

打分情況:經濟100分,軍事60分,文化80分,政治90分,總分330

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

唐太宗虛懷若谷、知人善用,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態,提倡輕徭薄賦,老百姓豐衣足食,到了開元年間,出現“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局面,社會空前安定,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當時可以“夜不閉戶”,不用擔心小偷什麼的,其中有一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竟然只有29人。太宗、玄宗大力復興文化,社會風氣雍容大度,唐朝也因此湧現出一大批震古爍今的傑出詩人,塑造了唐詩魅寶,大唐思想文化傳播四方、名揚天下,四方臣服、萬國來朝,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此階段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打分情況:經濟90分,軍事100分,文化100分,政治100分,總分390

仁宣之治

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間,採取寬鬆治國、息兵養民等一系列政策,停止了寶船下西洋,平反冤濫,社會生產進一步恢復,形成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國泰民安的昇平景觀,這一階段也是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打分情況:經濟90分,軍事90分,文化90分,政治90分,總分360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的真面目是什麼?當時有民諺雲:“康熙康熙,吃糠(康)喝稀(熙)”,肚子都吃不飽,何談盛世?到了乾隆年間,根據英國使者馬嘎爾尼記載:“很多中國人雖然年輕,但繁重的勞動使得看上去非常蒼老,老百姓吃不飽肚子,而且飲食不衛生,許多窮人得了流行病和壞血病"。難怪有學者說”康乾盛世“其實是一個”飢餓的盛世“。而且康乾時期大興文字獄,重用酷刑,使得華夏思想文化的發展一度停滯,皇權集中程度也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唯一可圈可點處是軍事方面比較強大。

打分情況:經濟50分,軍事100分,文化30分,政治30分,總分210

綜上所述,除了不及格“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仁宣之治都是中國歷史上貨真價值的盛世,值得後世歌頌和稱讚。


春秋筆談


首先,我們來看看康乾盛世算不算盛世?

康乾盛世也是盛世。

康乾盛世指的是從康熙中期一直到雍正、乾隆中期經濟繁榮的局面。在這一時期,清朝國力達到鼎盛,軍事力量雄厚,國內局勢安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都處於上升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高峰,歷史學家把這一時期稱作“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在這一時期,全球正處在小冰河時期,氣溫下降,植物生長期變短,糧食產量變少,全球各個頻繁出現饑荒和瘟疫,全球死亡率上升導致全球人口出生率顯著下降。

但康熙平定三藩後,統治者採取停止圈地、“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引進國外農作物等措施,使得全國人口在康熙六十一年突破一億五千萬,乾隆五十五年甚至突破了三億。在這種嚴峻的生存環境中,康雍乾三位皇帝統治期間,人口出生率不降反升,國家財政增長,經濟穩定繁榮,所以“康乾盛世”是當之無愧的盛世。

除了康乾盛世,中國古代還有以下盛世:

1、文景之治。

漢文帝和漢景帝通過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

2、漢武盛世。漢武帝以其文韜武略,使他在位期間人才輩出,中央集權高度統一,其政治思想與規劃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3、昭宣之治。漢昭帝和漢宣帝注重休養生息,並將漢朝國力推向太平盛世。

4、光武中興。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輕徭薄賦,鼓勵生產,農業和手工業得到回覆,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史稱“光武中興”。

5、明章之治。漢明帝和漢章帝崇尚儒術,息兵養民,使民生富足,社會穩定,成為漢朝歷史上黃金時期。

6、貞觀之治。唐太宗任人唯才,廣開言路,以農為本,大力平定外患,最終取得天下大治。

7、永徽之治。唐高宗繼續執行太宗的政策,發展經濟,提倡文教。

8、開元之治。唐玄宗任用賢能,整頓吏治,唐朝國力達到鼎盛。

9、會昌中興。唐武宗改革唐朝後期弊端,整頓吏治,裁汰冗官,使朝政為之一新。

10、鹹平之治。宋真宗時期政治清明,稅收富足,國家管理日益完善。

11、仁宗盛治。宋仁宗年間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

12、洪武之治。朱元璋在位時期發展農業、工商業,經濟增長,人口增加。

13、永樂盛世。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改革吏治,組建內閣,航海事業迅速發展,出現了盛世局面。

14、仁宣之治。明仁宗和明宣宗在位期間,是明代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

以上僅供參考,如有補充,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喲!


漫談文史八卦


在中國古代,存在著許多盛世,如西周有成康之治,西漢有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東漢有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隋朝有開皇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明朝有永宣盛世,清朝則有康乾盛世。然而作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卻遭到許多人的質疑。有人認為清朝時期,中國已經落後於西方,因此不能叫做盛世。不過,這些盛世都是縱向比較,並無橫向比較。本人通過一系列的史料來證明,康乾盛世還是中國古代史上發展的巔峰。

一經濟上:中國穩定時間最長的時期在中國古代,要評價一個時代是否是盛世,我們要從三個三方面去考慮。一是經濟是否繁榮。一個王朝及時在強大,如果經濟凋敝、百姓痛苦不堪,那也不能說是盛世。

二是看政治:是否清明,在政治清明的時代,戰爭才會減少,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三是看國力是否強盛。國家強盛,國力強盛,可以擴大疆域面積,提高民族威望,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至於文化呢,這裡不納入考慮範圍。因為歷史上往往會出現亂世百家爭鳴,盛世萬馬齊喑的現象。首先來看經濟吧。在古代,看一個朝代的經濟是沒有GDP的,而現在人估計的數據也是不可信的。因此,人們往往會通過耕地的數量、糧食產量、人口數量才判斷一個朝代的經濟是否發達。這個道理很簡單,往往一個時代太平了,人口數量就會增加,耕地數量也會不斷增加。再結合當時政府採取的經濟政策,我們就能夠判斷當時的經濟發展如何了。

在中國歷史上,人口總是隨著政治的穩定程度和經濟的繁榮程度而波動。如,西漢初期,由於戰爭,使得人口減少到1000萬左右。在文景之治時期,由於國家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天下太平,人口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到武帝上臺之初達到了3000多萬人口。後來又因為武帝窮兵黷武,導致人口不斷下降。西漢後期,又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使得人口迅速恢復,到達了5900萬。西漢為我們提供了十分鮮明的例子。在古代史上,西漢人口立下了一個高峰,這個高峰直到明朝才超過。而西漢就擁有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兩大盛世。盛世時間的長短往往會影響人口的增長程度。漢初休養生息共70年,唐朝統一到安史之亂共100多年,明朝建立到土木堡之變經歷了81年。而清朝的1664年統一漢地到1840年,總共經歷了180年的穩定發展。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時間就有130多年,無可爭議成為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盛世。

從清朝入關以來,多爾袞、康熙、雍正就採取了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並且實行了“攤丁入畝”,廢除了新增人口的人頭稅,這些政策加速了經濟的恢復。加上西南山區和嶺南地區的土地也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使得全國耕地面積達到了高峰,人口隨之暴增。到了乾隆時期,全國人口已經突破了2億,到1840年突破了4億人口。

這表明了清朝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頂峰。當然,人口的暴增導致了人均耕地面積為歷代最低,但是由於加上美洲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使得大量的荒地得到了高效的利用,土地糧食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工商業方面,雖然政府繼續推行了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但是並未阻礙工商業的發展。清朝時期的商業取得新的突破,全國的商幫十分活躍,尤其是徽商和晉商,掌握著天下大部分的財富。當時中國雖然實行了閉關鎖國,但是對外貿易並未中斷。當時中的茶葉、絲綢、瓷器等暢銷於歐洲,連進入工業時代的英國都在和中國的貿易中處於逆差的狀態。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中國封建古代最後一個盛世,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在封建體系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康乾盛世國土遼闊,人口眾多。中國清朝政府統一蒙古、東北、新疆、西藏、臺灣,奠定了如今中國的版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通過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等一列改革和發明推廣御稻、雙季稻等高產作物,增加了國家的收入,減輕人民的負擔,中國人口歷史上首次破億,並連破三億。為中國人口大國打下基礎,廢除賤籍制度,解放了社會最底層階級的百姓,子孫代代不得翻身的命運。


正史觀看君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而又自強不息的民族,縱觀中國古代史,能稱為盛世的時間少之又少,數得出的無非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這麼幾次。

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次盛世,跨度很長,若從康熙1661年繼位開始算起,到乾隆1796年讓位為止,前後歷130年。康乾盛世一度為史學界所公認,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下面我們可以仔細分析一下,康乾盛世到底成色幾何?是否名不符實?

康雍乾時期,中國社會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發展達到極致。從農業上來看,不論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是耕地面積,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歷史時

。從手工業來看,也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對外貿易急劇增長。城市也有了很大發展,到19世紀初,全世界有十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國就有六個,即: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

歷史上的康乾盛世時,中國的GDP在世界上所佔的比重比現在更加輝煌。據美國經濟學家估算,1700年,中國的GDP佔世界的22.3%,而整個歐洲佔24.9%。中國大致與整個歐洲相當。

既然國家如此輝煌,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推論當時清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不錯呢?歷史的真相也許會讓我們大吃一驚。

揚州是當時非常富裕的地方,揚州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如何呢?

史料記載,當時揚州的大鹽商喜歡建私人園林,鹽商家裡則要招募各類僱工來為其服務,而僱工的工錢也就是一個月二錢銀子,我們權且認為是包吃之後的工錢。

二錢銀子在當時可以買一斗米,約合現在的15斤米左右,每月按30天算,一天約為半斤米。而根據清朝當時的普遍說法,一個人每天吃飯需要米1升米,一個月需要3鬥米,根據前面的換算,實際上一個人每天需要1.5斤米才能吃飽。這樣看來,一個僱工的工資,連自己的口糧都不夠,捱餓豈不成為常態。

歷史學家測算,清代僱工的工錢3/4,甚至4/5以上都用於飲食。我們知道後來有一個衡量富裕程度的指標,叫恩格爾係數。恩格爾係數在百分之40一49%為小康,百分之30一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當時僱工的恩格爾係數竟高達到百分之75一80%,應該說是非常貧困的。

僱工如此,自耕農又怎樣呢?康雍乾時期,清朝政府沿用明代攤丁入畝的稅賦制度,廢除人頭稅,將丁銀攤入田畝徵收。這使得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負擔有所減輕,但卻促進了人口的爆發式增長,使人地矛盾空前突出。據史料記載,至乾隆年間,中國人口已達三億,而當時世界人口約為九億,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3.3%,這比今天的佔比還要高很多。

所以,這很好理解,當時,康乾盛世時GDP總量很高,但人均並不高。即使人均GDP比較高,也不代表老百姓生活水平就高。康乾盛世時的清朝,是一個分配嚴重失衡的社會,權力支配著社會財富的分配。沒有權利的大多數清朝老百姓的財富,被少數有權利的皇親國戚通過各種方式掠奪走了。最終,少數人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財富,讓大多數老百姓卻難以生存。這就是康乾盛世時,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

那麼有人肯定要說,康乾盛世中國在軍事上空前的強大,對外用兵都以勝利告終。但有一個事實你不得不承認,當100多年的盛世結束之後,中國社會驟然下跌,整個民族進入了苦難的深淵。

我們不妨來看看康乾盛世時,西方國家都做了一些什麼?

17世紀以後,科學革命席捲了歐洲。特別是在17、18世紀之交,也就是中國的康乾盛世時期,牛頓發現了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繼牛頓之後,大批科學成果誕生,大批科學研究機構成立,研究自然科學在歐洲蔚然成風。

在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紡織工序的逐步機械化、焦炭鍊鋼、蒸汽機的應用、工廠制的出現、農業的發展、農村購買力的增加,以及市場的興旺、商人的活躍、航海的進展、殖民地的開拓、交通運輸的改革等等,推動英國率先完成工業化,跨進了“近代社會"。一個生產力如地下泉水噴湧迸射的人類新時代全面展開。

然而在變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英明君主卻表現出驚人的麻木和極度的愚昧。清廷自恃“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而拒絕開放,拒絕變革。其結果是烈火烹油,夕陽西下,100多年的盛世之後中國社會驟然下跌。極端的閉關,把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距離大大的拉開了,到1840年,千年前的耕作方式基本沒有變化,而在英國,每個農場都有一部蒸汽機。這時全世界的鐵路總里程達9000公里,而中國這時還不知道鐵路為何物。軍事上,為了使八旗騎兵弓馬的“技術特長“不致失傳,清政府廢用大炮等熱兵器,恢復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水兵仍然是帆船。

明朝及以前,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科學最發達的國家。經過清朝200多年,尤其是關健的康雍乾時期,中國科學技術全面落後於西方。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方面,中國比西方晚了幾乎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下半葉,這些西方的先進科學知識才緩慢地介紹到中國。

十七、十八世紀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把西方社會迅速地推進了一個更高的歷史發展階段。相形之下,中國的在康乾盛世的遲暮中步履蹣跚,落日雖然輝煌,接踵而來的卻是漫漫長夜。

幸好,中華民族歷盡磨難,走到了現代化的今天,但我們沒有理由不反省康乾盛世這段歷史,以獲得一份自信與警醒。

法國啟蒙學者伏爾泰曾稱讚當時的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與此同時,當時出使清朝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成員把清朝說成是“飢餓的國度",認為所謂的盛世並不值得吹噓。說到這裡,我想讀者朋友的心裡都有了一個評判的標準,你認為康乾盛世的含金量有多高呢?

文中資料參考《大科技.百科新說》。

圖片源自網絡,僅表謝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