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蔥嶺各國

“蔥嶺”與“帕米爾”

蔥嶺,一名極嶷山,在天山西南,與南山會合處。連岡疊障,數百餘里。起伏迤邐,高者上薄霄漢,為西域西境之屏障。今喀什噶爾、葉爾羌正西一帶諸山皆是也。喀什噶爾、葉爾羌兩河,皆發源於此。其間土名,隨地而殊,於古總謂之蔥嶺。

《漢書·西域傳》“西域三十六國,西則限以蔥嶺。其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又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

《水經注》“蔥嶺高千里。《西河舊事》曰蔥嶺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蔥,故曰蔥嶺也。河源潛發其嶺,分為二水。”

《唐書·西域傳》“蔥嶺,俗名極嶷山。環去曷 盤陀國,開元中置蔥嶺守捉。安西極邊戍也。”

《大唐西域記》“蔥嶺者,據南瞻部州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熱海千泉,西至活國,東至烏鎩國。東西南北各數千裡。崖嶺數百里,幽谷險峻,恆積冰雪,寒風勁烈。多出蔥,故謂蔥嶺。又以山崖蔥翠,遂以名焉。”

蔥嶺為西域名山之尤著者。自《魏書》稱于闐在蔥嶺北,後世遂指南山為蔥嶺。今考《漢書》雲“西域南北有大山,東則接漢,扼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夫玉門陽關在西域正東,而與蔥嶺對舉,則蔥嶺在正西可知也。”又云“河源一出蔥嶺山,一出於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水經注》“河源潛發其嶺,分為二水。”今喀什噶爾、葉爾羌兩河,正發源西山,果分二水。又《隋西域圖記序》雲“其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蔥嶺,又經鏺汗諸國,達西海南道;從鄯善、于闐、朱俱波、去曷盤陀度蔥嶺,又經護密諸國達西海。”

帕米爾地區位於我國新疆西部,是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興都庫什山交接而成的高原。它“橫空出世”,高聳天外,地理學上稱之為“世界屋脊”,我國先秦叫做“舂山”和“鐘山”,漢朝叫做“蔥嶺”,魏晉南北朝後,採用波斯語“帕米爾”命名,意為“屋頂”,又音譯為“波謎羅”“婆密”“播密”。

有關帕米爾的最早記載

根據傳說,五千年前,我國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出現了一個以軒轅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其酋長就是中華民族的鼻祖黃帝。由於實力強大,黃帝成了天下的共主,全國各地的部族都得聽從他的命 令。黃帝晚年西巡,來到帕米爾高原,在此建立了富麗堂皇的宮室,又將東面的綠洲作為苑囿,取名為“玄圃”。唐堯虞舜做中國的共主時,有一個名叫“西王”的部落,從甘肅和青海交界的祁連山區逐漸西遷到帕米爾。這是一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階段的部落,選婦女做酋長,所以中國歷史上稱她們為“西王母”。堯曾派一個名叫“稜”的使者去拜訪西王母,後來又不辭辛苦,跋涉萬里,親身到帕米爾與西王母相會。後來堯將職位禪讓給舜,西王母也曾東臨臨中原,貢獻白環玉塊,表示祝賀。

到了夏朝,大禹曾親至帕米爾訪問西王母部落,並向西王母學習治國安民之道。成湯推翻夏朝的統治,建立商朝,據說天下有一千八百多個部落和國家,通過八重翻譯,向成湯朝貢獻祝賀其中就有帕米爾西部的渠搜國。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周族的祖先古公亶父就派了一個十分親信的大臣,名叫季綽,來到帕米爾東部 的谷地,建立了赤烏國,並且把大女兒嫁給他,還把刻在玉石上的法律條文送給他,讓他用來治理國家。在古代波斯,也有國王遠娶中國“瑪汗”之女為後的傳說。“瑪汗”意為“大王”,或許就是古公亶父,因為周族又稱他為“大王”。中國歷史上也有記載。說上古波斯國王向中國求婚,中國的國王遣送公主西行,來到帕米爾高原,在今新疆塔什庫爾乾地面,得到波斯國內大亂的消息,不能繼續前進,只得留下等待,於是,隨行人員在山上築堡守護公主。後來日神下凡,與公主相愛,懷孕生子,無法遠嫁波斯,即在其地建國為王,所以這個帕米爾國家的民族自稱“漢日天種”。至今那裡仍有“公主堡”(Kiz-korqlan)的地名。

最優美美動人的,莫過於周穆王西遊的故事。在穆王執政的第十六年,他率領了一萬五千多人的軍隊,攜帶著大批絲綢錦繡、金銀物品、精緻漆器和桂皮生薑等調味品,浩浩蕩蕩蕩,經過柴達木盆地,越過流沙,來到帕米爾高原北部,訪問了西王母。穆王與西王母共同歡宴,歌唱酬答。接著,主人陪伴來客遊玩了帕米爾美麗如畫的山山水水。穆王在河邊親手種了一棵槐樹,永資紀念,這大概是世界外交史上的第一棵“友誼樹”。穆王還在山上豎立了一塊刻有“西王母之山”五個大字的石碑。在這裡,穆王取回了紅花、青蓮、黑棗棗、碧藕藕及嘉禾(優良穀物)的種子,帶到中原去播種推廣。

春秋戰國時期,原來居住在陝西陝西、甘肅 、青海等地羌族,不斷向西遷移,從祁連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到帕米爾,建立了一個地跨三千公里的若羌國,都城即在今新疆若羌縣境內。在若羌國北的帕米爾地區還有塞種人建立的蒲犁,西夜和子合等小國。

西漢初年,經濟發展,國力強盛。漢武帝積極經營西域,服屬三十六國,其中就包括帕米爾地區的一些國家。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漢朝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各國,其中自然包括帕米爾地區。

東漢時期,地處帕米爾高原的疏勒國強大起來,兼併了蒲犁、捐毒、依耐、西夜等國。它擁有十二座大城,數十座小城,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無數的絲綢先從內地運到這裡,然後轉販到希臘和羅馬;大批的西方珍寶和香料也經過這裡,轉銷中國內地。所以也說疏勒國為“萬國總彙之地”,意為世界交通中心。

東漢和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由印度、巴基斯坦傳入我國,許多西方僧人攀越帕米爾,前往中原傳教,法顯和宋雲等中國和尚也經過帕米爾,去西天取經。在法顯寫的《佛國記》和宋雲寫的《行記》中,詳細記錄了帕米爾各國的山川地理和風土人情。

唐朝建立以後,非常重視對西域的統治。公元661年,唐高宗在今新疆庫車縣設立了安西大都護府,下屬十六個都督府,其中就管轄有帕米爾地區的幾個州,例如以護密為中心的鳥飛州,俱密部落落集中居住的至拔州,這些少數民族的首領都經唐朝中央政府冊命為王。為了加強邊防,唐朝在去曷 盤陀國(今新疆塔什庫爾幹縣)設立了關卡,名叫“蔥嶺守捉”。南宋時,這裡歸西遼統治。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將追擊西遼最後的統治者屈出律 ,徹底征服了服西遼,建立了元朝。於是,帕米爾又屬大蒙古國的版圖。蒙古帝國分裂,這裡又處於察合臺汗國的統治之下。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軍平定了天山南北,統一了全國,清朝統治者十分高興,為了慶賀勝利,在伊西洱庫爾湖畔的蘇滿塔什地方,樹立了用滿、漢文字書寫的紀功碑,碑文為乾隆皇帝手書。此後,乾隆又派大批官吏實測帕米爾地區,畫成地國,載入國家書庫的《內府輿圖》中。為了加強對帕米爾地區的統治,清政府設立了各種軍事和行政機構,委派少數民族的首領為官吏,賞給二品至七品的花翎和項帶:設立卡傖數十處,駐兵防守,還定期派遣軍隊到帕米爾地區邊境巡邏。

兩漢對蔥嶺的統治

在《漢書西域傳》有行國的稱說,西漢蔥嶺各國都屬於行國。

早在西漢就在西域設官置吏,保護使者往來供給,對包括帕米爾在內的廣大西域地區行使主權。

從張騫兩次通西域取得成功後,西域許多國家紛紛派使者向漢朝獻貢臣服,為了保障西域的使者往來和政治上聯繫,漢朝就在輪臺、渠犁等地屯駐兵卒,設置屯田,置使者校尉“領護”這是漢朝政府在西域設官之始。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匈奴所置奴役諸國的僮僕都尉從此取消,漢朝就任命原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兼護南北道各地,因名“都護”。在烏壘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西域諸國就隸屬於西域都護管轄之下。

西域都護所管轄的西域諸國,漢武帝時凡三十六國,東漢時分至五十多國,其中有幾個國家分佈在帕米爾地區或轄境管到帕米爾。整個帕米爾高原,在兩漢時代就已完全歸入了我國版圖,以下就是當時各屬國的確切位置。

(一)子合國

《後漢書·西域 傳》稱:“居呼犍谷,去疏勒千里,領戶戶三百五十,口四千,勝兵千人”法顯《佛國記》《新唐書》稱:“子合在蔥嶺北三百里。”由這些記載核看,子合的位置應即即今日帕米爾高原的小帕米爾東部,塔克敦巴什帕米爾南部地區,東延直至喇斯庫穆及密爾岱西南山區一帶。

(二)德若國

《漢書·西域傳》中未列此國。今據《後漢書·西域傳》列出“領戶百餘餘,口六百七十,勝兵三百五十人,東去長史居三千五百三十里。去洛 陽萬二千一百五十里,與子合相接,其俗直至皆同。”其地約在今小帕米爾西部地區。

(三)蒲犁國

《漢書·西域傳》稱:“王治蒲犁谷,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六百五十,口五千,勝兵二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東至莎車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南與西夜、子合接,西至無雷五百四十里……寄田莎車。”核以方位,當在今塔什庫爾幹塔吉克族自治縣地區。

(四)依耐國

《漢書·西域傳》稱:“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里,戶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里,勝兵三百五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三十里,至莎車五百四十里,至無雷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南與子合接,俗相與同,少谷寄田疏勒、莎車。”核以方位,當在今薩雷茲帕米爾及朗庫裡帕米爾地區。

(五)無雷國

《漢書·西域傳》稱:“王治盧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千,口七十,勝兵三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二千四百六十五里,南至蒲犁五百四十里,南與鳥,北與捐毒、西與大月氏接。衣服類烏孫,俗與子合同。”

(六)難兜國

《漢書·西域傳》稱:“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里,戶五千,口三萬一千,勝兵八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西至無雷三百四十里......南至若羌,北與休循、西與大月氏接,種五穀蒲陶諸果、有銀、銅、鐵作兵”考以今地,當在帕米爾的拔達克山及瓦罕河流域。

(七)捐毒國

《漢書·西域傳》稱:“王治衍敦敦谷,去長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戶三百八十,口千一百,勝兵五百人。東至都 護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與蔥嶺屬,無人民。西上蔥嶺,則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與烏孫接,衣服類烏孫,隨水草,依蔥嶺,本塞種也。”從這道里及方位,可知捐毒國南嶺蔥嶺,東知疏勒接界。

(八)休循國

《漢書·西域傳》稱:“王治鳥飛谷,在蔥嶺西,去長安萬二百一十里。戶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勝兵四百八十人。東至都護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國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類烏孫,因畜隨水草,本故塞種也。”綜觀這些地理情況,可知休循國應為今帕米爾高原和什庫珠帕米爾一帶,直北至阿賴山,宜乎其比捐毒國去大宛國近一百二十里。

(九)西夜國

《漢書·西域傳》稱:“王號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長安萬二百五十里。戶三百五十,口四千,勝兵千人。東北到都護治五千四十六里,東與皮山,西南與烏託、北與莎車、西與蒲犁接。”《後漢書·西域傳》稱:“西夜國,一名漂沙,去洛陽萬四千四百里,戶二千五百,口萬餘,勝兵三千人。地生白草有毒,國人煎以為藥,付箭鏃所中即死,”人口較前漢時多了一倍多,一方面說明人口得到了發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併入了別的氏族部落,這是遊牧民族屢見不鮮的事。其位置當在今莎車葉爾羌河上游,喀喇崑崙山以北地區。

(十)烏託國

《漢書·西域傳》稱:“王治烏託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三十三,勝兵七百四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山居田石間,有白草。累石為室,民接手飲。出小步馬,有驢無牛牛。其西則有懸度,去陽關五千八百八十八里,去都護治所五千二十里。懸度者,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雲。”根據方位應在今坎巨提地區內。其北面正是塔什庫爾幹、東北為喇斯庫穆,西北為大小帕米爾,西為瓦罕河,,所說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正相符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