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式青銅器,劫後餘生的秦公精品禮器

秦人宗族,西周時作為抵抗犬戎的重要軍事力量而受封地,春秋早期,因護送周平王東遷而被封國,後歷時550年左右,經春秋戰國而終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

而春秋戰國這期間的500多年,秦人也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精彩的歷史故事和文化遺存,可惜歷史的熱土,往往伴隨著的是遺存大量遺失的缺憾,就如曾經可能是世界文化奇蹟的殷人的安陽;

同樣,秦人的遺存也因各種原因,一直在流失中,至今,幾乎未發現任何保存有完整遺存的高規格遺址,今人只能通過斷續的殘存器物瞭解秦人曾經的輝煌。


秦式青銅器,劫後餘生的秦公精品禮器

---秦公簋,春秋,傳1919年甘肅天水西南鄉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高19.8公分

這件器物的制器人為秦公,而具體由哪位秦公所制,學界有爭議,或為秦國開國國君秦襄公,或為春秋中期秦景公。

其器蓋及器身內有秦公所著銘文105字,內容也多有爭議,這裡我們也不做具體探討,而一些可以確定的內容卻揭示了歷史文化的精彩。

1)銘文內容大體為祭祀先人(祖先十二代),而同時表示自己將竭力繼承祖業,保四方平安。而重要的是銘文中提到秦人祭祀祖先的所在地正是大禹開關之處,即“禹跡”。

官方文字中出現大禹的記述,而且明確其發跡之處,歷史意義是極大的,本系列文章有關夏遺存文化的探討也曾經推導過大禹(夏)發跡於今甘肅、陝西一帶,當然,文字內容不能成為歷史定論,但有關大禹及夏的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線索。

2)此器器身與蓋另有秦漢間後刻銘文8個字,描述這件器物在秦漢間曾經被作為容器使用,並作為西縣的官器。這8個字描述的是這件器物的傳奇的傳世經歷。

3)此簋的銘文製作,是由印模打製範鑄而成,極有特色,開創了早期活字模之先河。

這件秦公簋,由於傳世時間較久,紋飾表現不同於一般墓葬出土高古青銅禮器,線條顯圓潤而少有犀利,且器表有潤澤的感覺。整器器型規整、厚重,獸耳,圓形捉手,鼓腹,外撇圈足,與西周常見簋相比,比較大的特點是下部無方座或者獸足等抬高簋身的結構。

紋飾是春秋時期流行的蟠虺紋及瓦溝紋為主,圈足飾波曲紋。此器器型與紋飾是一些學者認為其年代是春秋中期秦景公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式青銅器,劫後餘生的秦公精品禮器

---秦公簋,春秋早期,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高23.5公分


這是一件秦國春秋早期的秦公簋,由於禮縣大堡子幾個秦公墓都被盜嚴重,故此器屬於哪位秦公難以定論。

這件簋整體器型明顯傳承西周青銅簋,獸耳帶垂珥,圓圈捉手,鼓腹,圈足下三獸足,整體器型規整、厚重。蓋及器身飾獸目交連紋、橫條瓦溝紋、垂鱗紋,這些也是西周晚期常用紋飾。

但非常有特色的在蓋沿及器口的兩圈獸目交連紋中間隔有浮雕獸首,且為上下兩兩相對狀,此種設計極為少見,同時兩耳獸首並非常見對稱裝飾,左邊為龍吐舌,右邊為虎弓踞,兩獸同向,這種設計也極其罕見。

很明顯,此器表現內容仍然延續了西周文化內涵,甚至整體器型也是典型西周風格,但內容表現形式,則別具一格,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秦式風格!



秦式青銅器,劫後餘生的秦公精品禮器

---秦公鼎,春秋早期,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高47 ,口徑42.3公分

此鼎同樣為追回的被盜器物,難以確定器主,銘文顯示為秦公所制。

直耳、折沿、腹淺略鼓,獸首蹄足,明顯傳承西周晚期制式。頸部及腹部分鑄不同式樣的獸目交連紋,尤其是腹部紋飾,寬大,佈滿整個腹部,而這類紋飾的特點使的整器充滿動感,打破了傳統主紋飾的對稱平衡感,和上圖秦公簋的裝飾有異曲同工之效。這種類型的獸目交連紋裝飾風格多見於秦早中期器物上。


秦式青銅器,劫後餘生的秦公精品禮器

---秦公鎛,春秋早期,陝西寶雞太公廟出土,高75.1公分

此器銘文顯示為秦武公祭祀先祖襄公,文公,靜公,憲公的樂器禮器,一組三件,此為最大一件。

器兩側邊扉稜分別由九條飛龍蟠曲組成,前後扉稜有五條飛龍和一隻鳳組成,舞部各有一龍一鳳,相揹回首。鎛身主紋飾為蟠龍紋,上下分別飾條帶連接的蟬形獸紋。

春秋中後期,秦國青銅器禮器較少被發現,或因為廣泛遺失所致,而另一原因則可能是後期秦人更加註重國力的提升而淡化禮器的發展,一個典型的類比例子就是秦式玉器在戰國時期極少出現,儘管秦擁甘肅、陝西,有大量玉石礦產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