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會影響農業糧食嗎?

薊州小馬


毫無疑問,氣候變化肯定會影響糧食產量。

我們常說,農業是靠天吃飯。即便是在全球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沒有能力來控制天氣,不能製造降雨(小範圍人工降雨不算),不能抑制乾旱,暴雪,冰雹的發生。可以說,在大自然面前,我們不堪一擊。縱觀最近幾年全球範圍內的大範圍糧食減產,基本上都是由於自然災害引起的。比如厄爾尼諾現象在印度造成嚴重乾旱,但是在地球的另一邊,巴西和阿根廷卻洪水滔滔。氣候變化引起的自然災害,是導致全球糧食減產的最重要原因。

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全球各國攜手合作,共同制定碳排放減排計劃,發達國家在碳排放問題上應該負起更大的歷史責任。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大家共住一個屋簷下,只有攜手共進,才能真正應對全球氣候問題。


武當山輝哥土雞


大家好,我是原陽阿壯,氣候對糧食肯定是有影響的

1、氣候是自然資源中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它提供的光、熱、水、空氣等能量和物質,對農業生產類型、種植制度、佈局結構、生產潛力、發展遠景,以及農、林、牧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分佈都起著決定性作用。

俗話說“風調雨順”。我國所處的海陸位置,導致了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降水主要靠夏季風輸送,因而季風的強弱進退,必然會對全年的氣候產生巨大的影響。

2、影響歸影響,大家要預防

比如種玉米,控制苗的高度,節節短,也可以優化種子,買種子有抗倒伏的,這樣都能預防自然災害。還有就是苗的密度,苗的長勢都能影響到糧食產量。

所以,種地不能懶,糧食收不收主要看你怎麼用心去對它。除了大的自然災害,一般氣候對糧食不會影響太大,該澆水澆水,該施肥施肥,糧食不高產都難,你們覺得說得有沒有道理[靈光一閃]我更希望所有農民年年好豐收,大家說中不中[酷拽]



原陽阿壯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取決於氣候變暖的程度。在溫度增加不大的變暖條件下,其影響是有利有弊的,隨著溫度的增加,將導致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局部乾旱高溫危害加重,由於氣候變暖後作物發育期提前,使春季霜凍的危害加大。內蒙古草原區春旱加劇,生產力下降。氣象災害造成的農牧業損失加大。

如果不採取適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在總體上可能會下降5%~10%,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為主。2050年後受到的衝擊會更大,主要作物產量和品質將進一步下降,病蟲害加重,肥料和水分的有效性降低,農業使用的化肥和灌溉水量將增加,生產成本將提高。

農業及生態系統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和優先領域。這包括不斷提高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選育抗逆品種,採用穩產增產技術;發展包括生物技術在內的新技術;科學地調整種植制度,適應氣候變暖。

1、氣候變暖,會由於生長期延長而使得作物的產量提高。但氣候變暖後,如果沒有新的適應技術,主要作物的生長期會普遍縮短,這會對物質積累和籽粒產量有負作用。同時,熱量資源增加對作物生長髮育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受降水變化的制約,如果降水不能相應增加,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2、氣候變化對作物品質的影響。CO2濃度的升高,會導致農作物品質下降。這樣人類人均需求的糧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

3、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對農業影響最大的是極端氣候條件,比如干旱、風暴、熱浪、霜凍等,氣候變化對這些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的影響情況尚知之甚少。這些方面的影響程度尚難確切估計。

4、氣候變化對作物病蟲害的影響。據統計,我國農業產值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大約為農業總產值的20%~25%。氣候變暖會使農業病蟲害的分佈區發生變化。低溫往往限制某些病蟲害的分佈範圍,氣溫升高後,這些病蟲害的分佈區可能擴大,從而影響農作物生長。同時溫室效應還使一些病蟲害的生長季節延長,使害蟲的繁殖代數增加,一年中危害時間延長,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5、氣候變化對化肥、農藥使用的影響。肥效對環境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溫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釋放量將增加約4%,釋放期將縮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將增加4%左右。

氣候變暖也將改變農藥的施用。隨著氣候變暖,作物生長季延長,昆蟲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數將增加,而冬溫較高也有利於幼蟲安全越冬,各種病蟲害出現的範圍擴大,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這意味著這些地區將不得不施用大量的農藥和除草劑。

6、氣候變化對主要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對產量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於極端氣候事件頻率的變化。同時,增溫直接影響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這兩個決定作物生產率的主要過程。大氣中CO2濃度倍增後,溫度升高、作物原有品種發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縮短是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7、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不確定性分析。農業生產是典型的自然與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因此最終的影響評價應從這兩個方面同時考慮,因為相同的自然變化過程會在不同經濟水平的社會產生不同結果。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考慮社會經濟因素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影響十分重要。

氣溫變化對於工程的影響:

1.溫度對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響 溫度升高會加快水化反應,促進混凝土早期強度的形成,但溫度升高也會造成水分的蒸發加快,能夠利用的水分減少,從而延緩水化反應,對混凝土後期強度形成不利。混凝土 表面溫度會高於大氣溫度很多,溫度升高時前期強度沒有太大變化,但當經過一段時間後其 抗壓強度會明顯降低,這是由於水分的蒸發,骨料和水泥性質發生變化,骨料和砂漿之間的 粘結力降低造成的。

1.2溼度對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響 溼度變化會導致混凝土內部含水率的改變,從而改變混凝土的力學性能。混凝土含水率過大,則抗壓強度和環壓抗拉強度會減小,對劈裂強度的影響較小。乾燥混凝土其抗壓強 度和劈裂抗拉強度會顯著增加,但其環壓抗拉強度下降很多。

1.3其他氣候因素對建築材料的影響 幾乎所有的氣候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對建築材料有所影響,例如紫外線會加快建築材料中聚合物的降解速率,減少使用壽命,降雨、高溫和強烈的日照、二氧化碳濃度會影響塑料、 石材、金屬、磚瓦和木材等建築材料。

2.1氣候變化對建築基礎的影響

氣候改變會改變地表蒸發和植物蒸騰的作用,從而導致土壤含水量的變化,降雨和大風會對土壤造成沖蝕和風化,給建築物基礎帶來危害,在基礎較淺的建築基礎中更為嚴重。 例如干縮溼脹會導致地基的隆起,基礎產生位移,進一步加大建築結構的變形和沉降,主體 結構出現開裂。長期降雨情況下,雨水浸入到基礎下部會破壞承載土層強度。

2.2氣候變化對上部結構的影響 風荷載對建築物的影響,風荷載是以長期的歷史風速記錄和較為安全的係數確定的,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大風的頻率和強度都會增加,所以建築工程設計時要考慮加大風 荷載的安全係數。暴雨對建築結構牆壁的裂縫會產生滲透作用,降低牆體的保溫性能,嚴重 時出現變形和裂縫,影響建築物美觀,造成安全隱患。暴雨的頻率增加也會造成洪流災害的 發生,對建築物的結構是更大的考驗,暴雨還會加快結構的風化作用,所以要加大結構的維 護力度,在門、窗等節點處要做好密封工作。洪水和暴雪作用,洪水能夠直接衝擊建築結構, 可能造成地基掏空、基礎下沉,甚至出現牆體倒塌。洪水長期的浸泡也會對結構材料和地基 承載力產生很大的影響。建築物內的裝飾、抹灰等也會破壞。暴雪對建築物的影響主要是長 期的雪荷載超過了設計要求,對建築物帶來損害。

3.1氣候變化對混凝土構件承載力的影響 混凝土材料的抗壓和抗彎承載力和材料強度有很大的關係,而頻繁的極端氣候會造成混凝土材料的強度產生退化。混凝土材料的徐變變形下,撓度不斷增加,減小其抗彎承載力。

3.2氣候變化對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影響 環境溫度會影響混凝土碳化的速度,在溫度升高時,二氧化碳的擴散速度會提高,碳化的化學反應速度也相應提高。環境溫度也會加快對鋼筋的鏽蝕作用。相對溼度對混凝土耐 久性的影響為當溼度過低時,二氧化碳的擴散速度會增快,但由於缺少碳化反應的液相環境, 碳化反應會相對降低;溼度過高時孔隙內水分飽和,二氧化碳擴散速度慢,所以碳化速度和 溼度成拋物線關係,當溼度為 50%時,碳化速度最快。環境溼度對鋼筋鏽蝕的影響為溼度 越大,鋼筋腐蝕越快。溼度對混凝土耐久性的影響非常重要,乾燥條件下養護會造成很大的 強度損失,養護溼度越低,抗凍性就越差。二氧化碳對耐久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加快化學反 應的速度,碳化速度和二氧化碳的濃度的平方根成正比。風會對混凝土的保護層造成風化剝 落,加速混凝土碳化和內部鋼筋鏽蝕。

3.3氣候變化對混凝土結構變形的影響

氣候變化引起的混凝土強度、彈性模量和相對溼度的變化都會造成混凝土變形。混凝土變形由彈性變形、徐變組成。彈性變形受彈性模量的影響,徐變受溼度的影響。撓度過大 時會產生梁體開裂,降低結構剛度。 建築標準上應該修正結構荷載規範,根據風、雨、雪的情況調整各項安全係數;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中要考慮氣溫和溼度變化對土壤的影響,要根據氣候變化因素修正地基規 範中的設計方法,增大安全係數;節能上要加強各個環節的管理,修改節能標準對建築性能 的要求;做好防洪預案。材料上考慮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問題,研究高低溫條件小材料的力 學性能,不同含水率對材料性能的影響等。


田園豬子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種受人類強烈干預的人控系統,也是自我調節機制較為薄弱的生物系統,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它給農業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兼而有之.

4.1 CO2濃度對農業的影響 4.1.1 CO2濃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對作物生長至關重要.在一定的範圍內,CO2濃度升高,植物生長加快,所以有人認為大氣中CO2濃度升高,將會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產力.但也有實驗表明,許多植物在高CO2濃度下有一段加速生長,之後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21].這可能是與植物的不同光合代謝途徑有關.C3植物(如小麥、水稻、大豆等)對CO2濃度升高呈較高的正反應,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對CO2濃度增加的反應較弱.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CO2濃度升高,對農作物是有利的.但氣候變化會導致一系列生態因子的變化.實驗研究表明,大氣中CO2濃度加倍,主要分佈於溫帶、亞熱帶和溼潤熱帶地區的C3植物會受益增產,而主要分佈於半乾旱熱帶(非洲)的C4植物產量則會受到影響,並且前者的受益並不一定能補償後者的損失.在全世界糧食產量中,C4作物僅佔到20%,但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糧食中,C4作物佔到75%以上.如玉米在國際市場上交易量最大,其是全球飢困地區的主要食物.因此,氣候變化對C4作物產量的影響,將會使某些地區饑荒加劇。 4.1.2 CO2濃度對作物品質的影響

CO2濃度的升高可能會導致農作物品質的下降,因為CO2濃度高的情況下,作物吸收C將增加,而吸收的N減少,體內C/N比升高,蛋白質含量將降低,作物品質降低.這一點已有實驗證實:大豆和小麥在CO2濃度倍增條件下實驗,結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別下降2.3%和0.83%;冬小麥籽粒粗蛋白和賴氨酸分別下降12.8和4%。這樣人類人均需求的糧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同樣,農業害蟲可能也要攝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滿足其營養需求,蟲害可能由此加重.這方面尚無實際研究數據. 4.1.3 CO2濃度對水分有效性的影響

由於CO2濃度升高,植物較容易獲得CO2,因此氣孔開放程度將變小,開放時間也可能縮短,這樣植物蒸藤作用將減弱,植物體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將提高,這對於旱半乾旱地區的農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於溫室效應,CO2濃度升高,氣溫也升高,水分蒸發速度會加快.這種蒸發加快和蒸藤減少是否能達以平衡,目前尚難以預料。有人認為總體耗水可能增加,起碼在某些區域可能是這樣。 4.2

氣候變化對作物佈局和麵積的影響

溫室較應會使大氣溫度升高,這樣對熱量有限的地區來說,可以延長生長季節,這一趨勢有著極地化和高山化的發展傾向,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這種變化可能是明顯的。就象前面講的植被地帶會因氣候變化而北移一樣,農業區也會大幅度北移,因熱量不足而分佈區受限的作物的分佈北界也會大幅北移,山地分佈上界會向上移動,這樣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作物佈局和麵積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方面已進行不少的模擬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若平均氣溫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動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動150~200m。對冬小麥和玉米的分佈區變化問題已有多人做過研究.在歐洲現在的氣候條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穫成熟種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氣溫≥10℃的天數850d,其分佈北界位於英格蘭的南部.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後,研究認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預測北移幅度更大。儘管不同模型預測結果有異,但其趨勢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CO2濃度升高,氣溫增加的情況下,一些作物分佈北界要向北擴展,面積可能增加.按常理,這些作物的總產量應增加,但這必然是要將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轉為農田,比如原因熱量不足不宜作為農田的草地、林地等要開墾,這樣在作物產量增加的情況下,林產品和畜產品可能會減少,為人類提供的總產品是否增加,尚是問題.由於農業帶北移而增加的農作物面積在不同的區域或國家的相差懸殊,而且受政策影響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來幾十年中究竟如何變化,難以確切預測。 4.3 氣候變化與農業氣候災害對農業影響

最大的可能是極端氣候條件,比如干旱、風暴、熱浪、霜凍等,全球氣候變化,對這些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有什麼影響,目前知道的甚少。某些研究認為,氣候變暖會使熱帶風暴增強,從而對低緯度地區,尤其是海岸線上的農業有重大影響.有人認為,氣溫升高,大氣熱浪將會頻繁發生,從而影響農業生產,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更為突出.象冬小麥主產區的乾熱風可能會使小麥大幅減產。由於氣溫升高,大氣層中氣流交換增強,大風天氣會增加,風暴頻率和強度都會有所增強,某些區域(如我國黃土高原地區)風蝕作用導致水土流失會加劇,而影響農業生產.再則溫度升高,會使某些要求低溫春化階段的作物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人認為,大氣溫度升高後會導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度低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耗水量會更大,旱災會更嚴重地發生而危脅農業的發展。這些方面的影響程度尚難確切估計。

4.4 氣候變化與農業病蟲害

就象植被地帶和農作物帶北移一樣,全球氣候變暖會使農業病蟲的分佈區發生變化.低溫往往限制某些病蟲害的分佈範圍,氣溫升高後,這些病蟲的分佈區可能擴大,從而影響農作物生長。同時溫室效應還使一些病蟲害的生長季節加長,使多世代害蟲繁殖代數增加,一年中危害時間延長,作物受害可能加重。分析表明,在美國對豆類等作物嚴重危害的害蟲———馬鈴薯葉蝗,當氣候變暖時,越冬蟲口密度加大,假定作物種植時間不變,其危害時間提旱,這可能導致作物大面積受害.玉米螟對豆類的危害也會因提前取食而加重。另外,在溫帶地區某些病蟲害目前危害程度不大,但若溫度升高,危害會加玉米麵積的變化重,比如馬鈴薯枯萎病由於目前夏季氣溫較低而對馬鈴薯危害不大,但當平均氣溫升高4℃時,馬鈴薯會因此病而損失產量15%。全球平均雨量增加和平均溼度的變化會對病蟲害及它們的天敵發生什麼影響,目前尚不知.溫度和水分變化很可能導致害蟲種間及它們的天敵間種群相互作用關係發生變化。 4.5 海平面升高對農業的影響

CO2濃度的升高可能會導致農作物品質的下降,因為CO2濃度高的情況下,作物吸收C將增加,而吸收的N減少,體內C/N比升高,蛋白質含量將降低,作物品質降低.這一點已有實驗證實:大豆和小麥在CO2濃度倍增條件下實驗,結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別下降2.3%和0.83%;冬小麥籽粒粗蛋白和賴氨酸分別下降12.8和4%。這樣人類人均需求的糧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同樣,農業害蟲可能也要攝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滿足其營養需求,蟲害可能由此加重.這方面尚無實際研究數據. 4.1.3 CO2濃度對水分有效性的影響

由於CO2濃度升高,植物較容易獲得CO2,因此氣孔開放程度將變小,開放時間也可能縮短,這樣植物蒸藤作用將減弱,植物體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將提高,這對於旱半乾旱地區的農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於溫室效應,CO2濃度升高,氣溫也升高,水分蒸發速度會加快.這種蒸發加快和蒸藤減少是否能達以平衡,目前尚難以預料。有人認為總體耗水可能增加,起碼在某些區域可能是這樣。 4.2

氣候變化對作物佈局和麵積的影響

溫室較應會使大氣溫度升高,這樣對熱量有限的地區來說,可以延長生長季節,這一趨勢有著極地化和高山化的發展傾向,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這種變化可能是明顯的。就象前面講的植被地帶會因氣候變化而北移一樣,農業區也會大幅度北移,因熱量不足而分佈區受限的作物的分佈北界也會大幅北移,山地分佈上界會向上移動,這樣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的作物佈局和麵積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方面已進行不少的模擬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若平均氣溫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動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動150~200m。對冬小麥和玉米的分佈區變化問題已有多人做過研究.在歐洲現在的氣候條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穫成熟種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氣溫≥10℃的天數850d,其分佈北界位於英格蘭的南部.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後,研究認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預測北移幅度更大。儘管不同模型預測結果有異,但其趨勢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CO2濃度升高,氣溫增加的情況下,一些作物分佈北界要向北擴展,面積可能增加.按常理,這些作物的總產量應增加,但這必然是要將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轉為農田,比如原因熱量不足不宜作為農田的草地、林地等要開墾,這樣在作物產量增加的情況下,林產品和畜產品可

能會減少,為人類提供的總產品是否增加,尚是問題.由於農業帶北移而增加的農作物面積在不同的區域或國家的相差懸殊,而且受政策影響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來幾十年中究竟如何變化,難以確切預測。






抓緊時間掙錢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1.將使世界主要糧食帶向極地擴展,使較為寒冷的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相應增加。

2.使中緯度地區地表的蒸發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趨於加重。

3.使低緯度的高溫和伏旱加劇

4.還會使農業病蟲大量繁殖,因此對農作物的危害也會加劇。

5.中、低緯度地區糧食產量下降。(世界上主要產糧地區是分佈在中、低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的耕地面積有限,因此高緯度地區所增加的糧食產量遠遠不能補償其他地區糧食的減產。)

6.海平面上升,海水會向內陸倒灌,鹽土向內陸擴展,使農作物生長地區的鹽漬化和沼澤化更加嚴重,靠近沿海地區的種植面積減少,糧食產量下降。

7.使土地的荒漠化加劇.





愛唱歌曉棟


首先,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會的!

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的生產影響是巨大的,它直接關係到農業的生產生活是否能夠順利進行,同時時候變化是我們人類無法能夠準確掌控的,我們只能通過系統科學早就來解決氣候對農業的不利影響,才能是解決問題的首要途徑。

近些年來,由於人類的大量生產活動,二氧化碳排量急劇增多,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的氣溫普遍持續升高,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以及對陸地海洋生物系統產生了影響。

由於溫度的上升,水的蒸發速度加快,使水的循環速度上漲,大量的降水不能得到產生充分的合理利用。除此之外,最近幾年世界不同地方的雨水量和蒸發量由於氣溫的變化,而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有的地方降水量下降了,蒸發量上升了或沒有變化,導致乾旱產生;有的地方降雨量上升了,蒸發量下降了或者沒有變化,導致澇災發生。這些不穩定性越來越凸顯,雨水季節性變化,雨水量和蒸發量的變化,都嚴重打亂了地區農業的平穩發展,是影響農業的嚴重裡問題。


閒淡大師


肯定會影響農業變化的,糧食產量說白了就是靠天吃飯的,尤其是住在山裡邊的農民澆地非常不方便,就是平時靠天下雨的,雨水多了今年就高產雨水少了今年就低產,遇到天特別大旱的年景有可能會絕產的。不過還是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地方比如平原地區可以打井的地方就相對來說影響會小點的,但是還是有影響的,我們國家這幾年的天氣情況都特別的好,玉米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所以前2年玉米特別的便宜最低價格才7毛錢一斤,現在都漲價了都1塊錢一斤了,如果天氣不是很好那麼價格可能還會上漲的,不過我們國家有農業政策支持,即使糧食價格便宜農戶也會得到補貼的,政策也不會讓農民吃虧的,所以我們國家的農業產量近些年都很穩定的即使有那麼一年2年天氣不好減產也影響不大的,這個糧食問題請大家放心。




童話牛牛童話


農業生產很溫度,溼度,陽光照射息息相關,生長週期都是一定的,比如我們北方的冬小麥,一般是上年10月初播種,來年6月初收割,將近8個月的生長週期。記得前年的蘋果賣的特別貴,據說就是當面3月份開花時蘋果種植基地下了冰雹,把花打掉了導致產量上不去。

我是夢溪and新元大道,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一個一個碼字很辛苦,希望您能夠採納!謝謝






夢溪and新元大道


影響很大,記得前幾年我叔種的晚稻因為那一年從農曆九月開始下雨下下停停下了兩個多月後面都爛在地裡了,那些大戶還好有烘乾機。


感恩901028


氣候變化一定會影響農業及糧食產量。

我們知道不同氣候的地區,適合糧食作物種類生長分佈也是不同的。以我國為例,北方適合耐寒耐旱的小麥、玉米生長,而南方地區分佈大量的水稻作物,這也是千年來,我們農業文明總結經驗和教訓。古代出現的災年、糧荒、歷史事件和週期性的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總而言之,氣候變化對糧食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作用,人們應該積極正視和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