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需要地攤經濟。要相信老百姓是最好的經濟學家!


窮人需要地攤經濟。要相信老百姓是最好的經濟學家!

現在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模式都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真正以“人”為中心。地方建立起了從上到下的產業體系,不同的人處於產業系統不同位置,獲得完全不同的收益份額。越是處於系統上層的群體通過資本運作,將整個產業系統的財富從底層吸入系統上層重新分配,越往上獲益越多,越往下收入越低。地方政府依靠資本獲得財政供給和稅收,銀行依靠大企業和開發商貸款獲取利息,開發商推高房價獲取樓市紅利和租金,平臺系統也通過渠道分食利潤,只有吃瓜群眾在無限量輸出。本質上這是一種“贏家通吃”的資本運作邏輯,它導致社會底層僅有的財富,源源不斷被系統層級通過資本運作稀釋了,生活越來越艱難,壓力越來越大。

  改革開放初期不也是大街小巷的商販、地攤嗎?為什麼會發展起來,使一部分人富裕起來呢?因為地攤經濟是社會底層人改變人生命運的有效便捷通道。如果你很窮,一個月房租鋪面幾千塊、一年上萬塊,你可能就不會去租門店做生意?因為成本太高了,失敗對窮人意味著死亡和生活的結束。而地攤經濟經營成本低,無需繳稅、房租、攤位費及繁瑣的行政審批等; 門檻低、無學歷要求,創業風險低,賠了從頭再來。只要你肯吃苦,產品質量好,就不愁沒市場,就有賺錢,就能解決就業生計問題。如果堵死了這條路,就卡死了很多底層人的生存出路?先富帶動後富,不如為底層人留下一個不受資本蠶食的公平發展空間。

窮人需要地攤經濟。要相信老百姓是最好的經濟學家!

國家不斷地給企業減稅降費,但企業仍半死不活,員工仍沒錢,老百姓生活仍艱難。減稅只能勉強讓企業活著,並未能快速擴大企業規模和增加企業數量。企業更不會把增加的錢拿來給工人漲工資,因為國家不可能永遠給企業減稅,企業今年給員工漲工資,明年國家不減稅了,怎麼辦?因為企業一旦給員工漲工資就很難再把工資降回去,強硬大規模降工資不得人心啊!因此,員工依然沒錢擴大消費,企業也不會擴大生產規模,因為生產多了還是賣不出去,所以乾脆拿減稅降費的錢去炒股、炒樓,玩虛擬經濟,搞資本運作。那為何不鼓勵、支持地攤經濟,鼓勵城市小商販經營,擴大經濟發展的空間,繼續把蛋糕做大,給底層更多人改變生活的機會?

  如果地攤經濟大規模發展,從短期來看,可能很多門店會利益受損或關門,而依靠網絡平臺套取高額利潤的電商也會收益減少,房地產開發商的樓盤、鋪面價格必然受影響,以房產為核心的城市擴張模式必然減慢,整個銀行系統的利潤空間會降低,甚至整個地方政府的稅收也會降低。但從長期來看,地攤經濟很可能改變整個系統生態,通過競爭壓力的傳導使實體門店、網絡平臺、開發商、銀行等降低成本和利潤空降,有利於實體經濟長遠健康發展。通過地攤經濟發展帶動實體經濟發展,激活整個城市產業系統,將風險從虛擬不穩定的上層資本運作系統轉向穩定紮實扛風險能力強的底層實體經濟系統。藏富於民、藏富於眾。和平時期可以增加百姓收入,提高底層人民生活水平; 危機時刻老百姓也有能力自救、有能力救國。

窮人需要地攤經濟。要相信老百姓是最好的經濟學家!

對於城市工薪階層,地攤經濟價格實惠,能持久降低生活成本。既方便了房奴車奴生活,又長久降低了生活成本。一碗麵飯店至少十幾、二十塊,路邊街攤七八塊,成本降低一半左右。很多人認為吃地攤東西不衛生,那飯店就一定乾淨衛生?飯店裝修貴,房租高,人工物料費用高,還要繳稅等等,高額成本怎麼能保證飯菜質量?地攤經濟髒亂差是個管理問題,政府如果不作為、不監管就會髒亂差,監管好了就可能成為城市的亮麗風景線和文化品牌。

它能很好的展示中國文化,它接地氣、有生機,融入了中國底層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展現了底層人的勤勞質樸。一個沒有煙火氣息的城市,那是天堂不是世俗的人間生活。

  做好小事才能做好大事。現在的消費政策幾乎都是鼓勵大家把錢拿出來消費,但為何消費拉動不起來?因為少數有錢人不可能一天吃十頓飯、洗十次澡、逛一百個景點、買一千輛車開,住一萬套別墅,富人消費量總是有限的。多數窮人想消費卻不敢消費,一大堆貸款要還,教育費用高昂,醫療費用高昂、養老負擔重,工資收入低,如何消費?城市修建了許多高大上的消費基礎設施,還是無法整體上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如果總是以資本思維考慮問題,老想著把大多數老百姓作為資本收益對象,那底層人群收入會不斷縮減,經濟必然無法良性發展。相反,應該是“人民”思維,想辦法讓中下層群體生活過得更好、收入更多,老百姓才會拿錢去消費,大公司企業才有生意做,房子才能賣出去,銀行才能有收益,政府才能有穩定稅收,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窮人需要地攤經濟。要相信老百姓是最好的經濟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