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献给自然的情诗,温习最初的爱

一首献给自然的情诗,温习最初的爱

一首献给自然的情诗,温习最初的爱


诗文作者


陈育虹,祖籍广东南海,生于台湾高雄。著有诗集《索隐》《魅》《闪神》《之间》等,以及多种译作。曾获2004年《台湾诗选》“年度诗奖”。




一首献给自然的情诗,温习最初的爱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留言」:你愿意为守护自然做哪些点滴?


<code>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电影《流浪地球》台词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澳洲的森林大火数月不灭,袋鼠、考拉烧死烧伤无数,蝗灾已从东非波及亚洲,南极最高温超过20℃,冰川加速融化……起初,我们只是为这些发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幸感到惊愕和惋惜,直到新冠病毒炸弹一样在我们中间爆发。疫情就像一记急刹车,踩停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就这样,我们在家里忧心忡忡地困顿了将近两个月,直到春暖花开。好多朋友都说,虽然不能出门,但只要偶尔出去一两次,都感觉天更蓝,空气更好。鸟叫声比以往清晰得多,热闹得多。武大的樱花开了,这次没有游客死命地摇晃树枝,贪图一场樱花雨的美照了。小林範之[日]身在湖北的戴建业教授在近期的一篇随笔中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大自然与人类没有通感,春风春鸟当然也不在乎人世的悲欢。”这话说得不错,却令人难过,也引起我们的反思。以前我们常说,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现在才愈发意识到,呵护自然是为了人类这个物种的延续。地球没了我们照样转。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灾祸发生后,辐射区里人类绝迹,动植物经历了巨大劫难和一系列变异之后,依旧可以繁衍生息。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对大自然的伤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物种日渐减少,其中一些还不得不面对人的歧视。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人提“蝙蝠”而色变,但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可怕的难道是蝙蝠吗?小林範之[日]《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认为,或许人们真正该问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读到《最初》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我想要的。像是一首可以轻轻吟给大自然,读给地球的情歌。风和雨,草木和动物,一切都极致纯净。它们带着原始的力量,既是盎然勃发的,又是温柔安抚的。有道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物质让人眼花缭乱,如果能简单到一株草,一滴雨的起点,没有物种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相互的倾听,“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是多么朴素的美好。诚然,我们没有时光机可以回到史前,也无需那样做。我们需要的,是学会尊重自然中的万物,真诚且努力地找到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维护之间的平衡点。即使没有回到“最初”,又何尝不是新的,健康的起点呢?/<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