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亂”與“發展”相伴而生!漫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遷移

前言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封建歷史時期第二個大分裂時期,此次動亂割據當從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開始,自此以後中國再次陷入到了動亂、割據與戰爭的泥沼之中,直到隋朝實現大一統,幾百年的分裂割據使得該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受到極大打擊,同政治上也充滿了動盪,普通民眾是無辜群眾,但是他們飽受戰亂,無家可歸,流民數量激增,黃河以北地區民不聊生。

《晉書》載:"自永嘉喪亂,百姓流亡,中原蕭條,千里無煙,飢寒流隕,相繼溝壑。襁負萬裡,若赤子之歸慈父,流人之多舊土十倍有餘,人殷地狹,故無田者十有四焉。"

我想這是大多數人對於魏晉南北朝動亂時期的看法,當然這是在史料中非常明顯能夠看出來的,但是在這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正統王朝被迫南遷的時期,也還有其它的火苗在孕育壯大,那就是民族融合的趨勢在不斷加強。現在中國作為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其實是歷史的積澱的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雖然有戰爭的強迫,但是也有各少數民族的主動。

“動亂”與“發展”相伴而生!漫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遷移

晉愍帝

一向佔據中原地區的漢族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並且有相當一部分被迫前往長江以南地區生存,但是遺留下來的黃河地區的漢族繼續進行著自己的生活經營。他們受到遊牧民族的壓迫,但是也在有的地方與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甚至結婚生子,這種多民族的血緣關係開始出現並不斷呈規模式的增長。漢族原有的文化在經過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後,逐漸擴大了漢族的發展範圍。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漢族發展的重要階段。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這個戰爭頻繁、民族錯亂的時期裡,恰好為漢族的發展、文化內容的多樣性提供了重要機遇。漢族人民不斷吸取少數民族文化的精髓,並對其加以改造,最終融入到漢族文化內涵之中,為漢族文化今後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本文擬從民族融合角度,對這一時期漢族的發展,略陳管見。

“動亂”與“發展”相伴而生!漫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遷移

東晉十六國

漢族接受少數民族血緣上的融合

隨著東晉立國於江南,北方地區已經徹底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數量十分龐大,有史料記載的就有十六國。這十六國不是交替建立統治北方的,而是同時立足於整個北方地區,將北方劃分為若干個民族勢力範圍。匈奴、氐、羌等紛紛在本民族政權建立之後前往長城以南地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少數民族的數量一時成井噴式增長。

這些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之後,面臨的就是生產生活方式與原來遊牧部落發生了鉅變。這種變化是兩種不同文化從根本上的區別,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在民族交融中的激烈碰撞。他們為了適應漢族生活,紛紛與漢族男女通婚生子,力求在長期的漢族文化影響下適應農耕生活。

《魏書》載:"自劉淵、石勒傾覆神州,五方淆亂,隨所跨擅。魏定燕趙,遂荒九服,一國一家,吳蜀而已。正光已前,時惟全盛,戶口之數,比夫晉之太康,倍而已矣。"

“動亂”與“發展”相伴而生!漫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遷移

晉元帝

血緣上有了少數民族的注入,這就使得原來漢族僅限於中原地區的群體基礎,得到了廣泛的擴充。這種胡漢血緣關係的融合不僅豐富了今後漢族在民族性格上的多樣性發展,更為今天中華民族等多民族共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在與漢族進行結婚生子之後,將本族的少數民族文化也傳給自己的孩子,這樣每個混合家庭就都夾雜著胡漢結合的重要因子。

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民族融合發展的結果,但是在當時這可是一個相當漫長且複雜的過程,並且其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潮流有各民族的主動願望,也夾雜著戰爭和流血,多少人在民族衝突中喪失了生命,造成無家可歸的局面,因此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多民族相處的時代。

“動亂”與“發展”相伴而生!漫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遷移

劉淵

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主動對漢族文化的吸收

與前文所講的一樣,胡族進入中原面臨著如何適應這種完全陌生的農耕文化,那少數民族政權首領就面臨著如何實現對這種完全陌生的農耕文化的長久統治。因此,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在經過前期的民族仇殺之後,認為如果運用武力將漢族人民殺光,那麼整個北方地區的經營建設,其延續千餘年的農耕文明又要誰來進行掌舵前行呢?靠自己的遊牧文明?顯然不通。

再加上北方尚未南遷,堅守故土的世家大族,他們勢力根深蒂固,又是當地的王族,擁有著強大的部曲勢力和莊園經濟。少數民族首領意識到如果能夠得到這些世家大族的幫助,那麼對於北方地區的統治將會順利很多。因此,這些首領不斷通過各種手段拉攏、優待世家大族以及知識分子,希望能夠利用他們的威望和能力來壓制漢族人民的反抗,以便穩定統治。

“動亂”與“發展”相伴而生!漫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遷移

石勒

另外少數民族從上層開始便引進漢族的知識分子和舊的官員,希望能夠學習他們原來統治的方式策略,豐富自己單一的遊牧統治文化和內容。就是這樣,一些有能力的北方遺留官員和世家大族們成為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得力干將,他們力圖將胡漢的統治文化相結合。使得原來那種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開始變得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使胡漢民族在和平交流中得到發展。

比如北魏時期,拓跋就已經在上層領導下就已經完成了漢化。北方民族的漢化主要是少數民族政權的上層統治者進行把握並占主導地位,他們不斷拉攏、優撫遺留在北方的漢族知識分子和世家大族,讓他們為少數民族政權服務,不斷傳播先進文化和思想,以求豐富少數民族的文化內容。

《朱子語類》載:"後世衣服,固未能碎復先世之舊,今世之服,大越皆為胡服,先王冠服,掃地盡矣。自晉五胡之亂,後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北魏。"


“動亂”與“發展”相伴而生!漫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遷移

苻堅

漢族在少數民族的衝擊之下使得民族分佈範圍得到了擴大

西晉在被北方少數民族狂風暴雨般的鐵騎中滅亡了,由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初,帶有強烈的民族仇殺情緒,當然這也是對西晉王朝腐朽統治的直接回應。一場浩浩蕩蕩的民族大遷徙開始了,主要表現就是北方大量漢族人員隨著西晉王室以及世家大族們度過黃河、長江前往南方地區求生。就是這種激盪歷史的民族大遷徙,徹底將南北地文化連接起來,連接的基礎就是漢族人民。

北方漢族人民的大量遷入,直接使人口貧乏的南方地區迅速成長為可以和北方相提並論的人口地區。原來的南方之時蠻夷之地,居住著大量的南方少數民族,他們的生產生活更為落後,因此南方在此之前在中原王朝統治的地位中一直處於邊緣,並不受王朝的重視。此次五胡亂華使得北方變成水深火熱之地,南方卻是一片祥和之中。北方漢族的遷入,直接使漢族在地理上的分佈發生了飛躍。

《晉書》載:"今九域同規,以土斷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為正,無復懸客遠屬異土者。如此,則同鄉鄰伍,皆為邑里,郡縣之宰,即以居長,使舉善進才,各由鄉論。"

“動亂”與“發展”相伴而生!漫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遷移

晉成帝

原來屬於中原王朝統治核心的只在北方黃河流域,而東晉建國於江左,並且東晉是當時華夏地區唯一完全繼承了正統王朝文化的政權,因此東晉統治的江南地區也就成為了所謂的中原王朝核心地區,南方地區在文化上的意義就已經完全超越了蠻夷文化的範圍。

北方漢族文化的融入使得漢族不僅在人口分佈範圍上,跨越了黃河流域,來到了長江流域地區,並且在文化上的影響範圍也是得到了極大的擴展。雖然一定程度上來看,這是北方少數民族仇殺導致的,但是縱觀歷史大勢,尤其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大勢,這種漢族在人口和文化影響上的擴大都是必然結果。


“動亂”與“發展”相伴而生!漫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遷移

張駿

評價

一場民族大遷徙的發生,一般都會有其主要的原因,不然誰也不可能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這對於中國古代,尤其是在秦漢時期的中原人民來說更是如此。民族大遷徙的出現一般主要有王朝統治者的強制措施,比如秦始皇建國之初,便令各國的貴族統統遷移到咸陽城居住,其當政時期,為了加強對於南北新開拓領土的統治,還進行了軍事強制移民。

此外移民原因還有因為某個地區由於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最後難以承受,因此該地區的人民選擇去開拓新的土地。當然這種原因的週期是十分漫長的,在那個生產力各方面都比較有限的封建時期,這種經濟動因的移民還是要有將近半個世紀的週期。最為常見的就是由於戰爭導致移民趨勢的出現,尤其是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的民族戰爭。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亂就是這樣,正是因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地區,也就是黃河流域,加上他們那種野蠻的遊牧文明和民族性格,並且飽受中原王朝的欺壓,所以他們將怒火發在了無辜且窮困的漢族勞動人民身上。而戰亂導致了北方地區生產生活受到毀滅性打擊,漢族人民不堪少數民族的欺壓和現實生活的重負,選擇了向和平穩定的南方遷移。

由此漢族開始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波瀾壯闊的移民之路,這次移民對於漢族今後的發展以及漢族文明的豐富奠定了堅實群眾和文化基礎。從此以後,北方漢族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南方漢族吸收了南蠻文化,並且通過北方漢族的南遷,使得漢族在實際上的分佈不再僅限於北方一隅,而是向當時的整個南北方擴散,一個全新的且充滿活力的漢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了。

參考文獻:《晉書》、《魏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