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可以称为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

青莲解锋镝


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方便了文化交流。(但焚书坑儒也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张骞:他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史诗般的功业。张骞两次启程前往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在进行这些冒险行动时期,他在匈奴度过了几年囚犯生活;他观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状况;他注意到在大夏有中国货;他派代表远至粟特,甚至安息。

屈原: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司马迁: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鲁迅: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Oh邓木


第一:孔子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

第二: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后弃医从文学(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其中《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故乡》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课本。《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风筝》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少年闰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课本。据统计现在的从初中到高中每册语文课本必须有鲁迅的文章。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逝世后,毛主席 叶圣陶 郭沫若 茅盾 郁达夫

周海婴等文化名人都给予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影响或者说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古代的孔子孔圣人,天下无出其右,另一个就是近现代的鲁迅先生。




翠竹斋2


看到这个题目,蹦到我的脑海里的首先是梅帅元,然后是黄巧灵、王潮歌等人的名字。

看看这几位的履历与成就:

一、梅帅元

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国家一级编剧,代表作《印象·刘三姐》,以实景演艺的形式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还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禅宗文化)、《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帝王封禅)等等,哪一个提起来都如雷贯耳吧,最近还听了他的线上课,赞赞赞!

二、黄巧灵

宋城集团创始人,爱溜达、爱旅游的人,应该很多都看过“千古情”演艺(最出名的是《宋城千古情》),黄巧灵就是“千古情”系列演艺作品的总导演、总策划、艺术总监,曾获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奖,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也榜上有名。宋城演艺也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王潮歌

这是一个优秀的女性,“印象系列”总导演,《印象刘三姐》她也是导演之一,《印象西湖》对西湖人文历史的演绎,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张靓颖演唱的主题曲《印象西湖雨》有段时间被我每天单曲循环,意境真的很美,最近比较火的作品是《又见平遥》。很多人没看过应该也有所耳闻。

PS:答题之后偷偷溜了几眼别人的答案,好多都是说的孔子、老子,不否认这两位的贡献真的非常大,但要说起来现代把中华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并进而产生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个人觉得以上三位算得上领军人物。


月半读书


1、李谧青出于蓝: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

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2、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3、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4、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5、迷途知返:三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中医学家叫皇甫谧,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叔父,深受宠爱,养成了贪玩厌学的坏习惯。到了17岁,他仍“未通书史”,被人们嘲笑为傻子,叔父和婶母都很伤心。

一天,婶母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以此教训他。谁知皇甫谧到街上买了一些瓜果献给婶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婶母的盛怒。婶母却将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要是真心孝顺,就应该好好儿读书。”

皇甫谧很惭愧,流着泪表示要改过自新。从此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皇帝听说他很有学识,想请他去做官,他却回绝了,并向皇帝借了一车的书回来读。此后,他一直学以致用,笔耕不辍,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星辰易经


纵观古今,在不同时期堪称是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的有如下八名:

一是思想家孔子,代表作《论语》,集中体现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具大。

二是哲学思想家老子。代表作《道德经》,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历代的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是科学家沈括。主要成果《数学隙积术》《物理人工磁化法》《化学硫酸铜溶液》等它在《梦溪笔谈》多项科学发现达到了当时世界尖端水平,推进了科技发展。

四医药学家李时珍。代表作《濒湖脉学》《本草纲目》它的药性、药理研究成果对我国的中医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与作用。

五是军事家孙武。主要代表作《孙子兵法》。对指导战争和经济、社会建设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六是文学家鲁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车》,在文学、思想、革命三个领域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航天专家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枝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七是水稻专家袁隆平。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促进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水平。

八是地质学家李四光。主要作品《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摡论》等。创立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以上八名堪称是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的领军人物。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影响。

托土屯山

2020.03.30


托土屯山


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基本上都出现在周朝时期或周之前。而后世各时期各个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只不过是传承先辈片面的文化成果而已。哪一个领域的文化成果,后世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能够全面透彻地掌握。

从仓颉造字开始,各领域文化出现及其创立人及著述如下

医药炎帝,黄帝,扁鹊。著作《黄帝内经》。后世能够透彻全部掌握中国博大精深中医医术的,几乎没有。而后世最为著名的有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

伏羲,文王《易经.八卦》。姜尚曾评论《易经》说,如果能透彻地学会《易经》,那么天地的变化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后世研究最有造诣的有诸葛亮,魏伯阳,邵雍,刘基等。相传龙王都曾经向华山道士陈抟请教《易经》的知识,可见其深奥的程度!

孔子的儒教,以及孔子时期的诸子百家及其著述。

而后世能作为补充的一项文化领域,那就是书法。领军人物为王羲之。后世著名的人物有钟繇,邓芝,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赵孟頫等。

以上就是中国传统各项文化领域及其领军人物。后世各方面人才只能说是传承,谈不上推进。唯一能够推进的,就是后世的科学技术。它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人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姬付文


中华文化,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浩浩荡荡传承五千余年,文史名人浩如烟云,更有许多视名利如粪土的隐士,著述作品连名字都未曾留下,后人只得以“无名氏”来命名。这些民族英才毕生尽其所能发展创作,是他们促进中华文化不断推向前进。如果说能达到“领军人物”级别的,且有名字可考的,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流传千年,影响深远,至今都在启迪我们的代表性人物。

儒家始祖孔子

首先第一个人物,肯定是世界公认的文圣人孔夫子,孔子带领弟子解释并且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他的弟子又把他的言行思想编纂成《论语》,以这些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给后人构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框架,这才形成影响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儒家学派。以此为基础,人类社会拥有了和谐可持续的秩序,才有了正确发展方向。这也是孔子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名的原因。

孔子最早创建了学校教育的模式,古代叫“私塾”,孔子收学生不问出身,让贫贱百姓也拥有了学习的机会。孔子时刻以身作则,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儒者风范,由此被后人世代尊奉为“文圣人”“万世师表”,给教师树立了榜样。

孔子雕像


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流传于世的《道德经》,虽然只有八十一章,五千多字,但其文采洋洋洒洒,内容博大精深,成为全世界各领域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道德经》被各国各阶层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是老子利用“道”与“德”为基础,用水的特征作比喻,以朴素的辩证理论,简明扼要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了“内圣外王”的终极之道,在修身、治国、养生等诸多方面都有指导意义。

实际上,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与“德”,也就是《易经》的核心思想“阴”与“阳”,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是不断变换的,是互相影响的,《道德经》指出的所谓“无为而治”,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为的干预所达到的目的都是暂时的,人终归是无法控制大自然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人类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去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有人说,《道德经》是《易经》的延展解释。我们要像水一样生存,示弱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弯腰低头才能不断获得他人的支持帮助,你越去展示你的刚强,就越容易受到未知的风险。无论从商、从业、从政,都是这个道理。

老子雕像


释家代表惠能

禅宗的六祖惠能法师,自幼丧父,家境贫寒靠卖柴生活,没有机会读书识字,然而他仅仅用耳朵听到经文就能开悟,进而又在五祖弘忍的开示下大彻大悟。惠能大师最终留下了《六祖坛经》,解释了人与神的关系,将汉传佛教禅宗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六祖惠能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思想,指引了无数佛学人士,运用日常简单容易的生活便能去体会和进行禅修,让我们明白家庭也是道场,不是非要去执着的追求繁琐的经文戒律才能修行得道,使得普通老百姓也有了一念觉悟的机会。

《六祖坛经》不是惠能所写,是惠能弟子记载了他一生得道弘法的过程,普济众生的事迹,以及惠能大师启发引导弟子的言传身教。惠能法师指出师度更需自度,自修才能自悟,指出佛法就在人间,人人本身就具有佛性,人应该不离世间法才能觉悟,离开世间法四处求法,整日空想祈求是无法得道开悟的。

六祖惠能肉体真身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供奉在广东曹溪南华寺,受到无数后人瞻仰。


儒家、道家、释家,三派相辅相成,汇聚而成中华文化三大主流派系,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向前发展,成就了全世界唯一文史不断代的中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来不会为谁停留,然而只有我们中国,至今还能清晰了解到数千年以前发生的事情,甚至可以精确到年月日时,这才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民族自豪感。


非想


古代中国,在边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有一些很有作为的人物,对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东晋时期北方前秦国的天王、氐族人苻坚等。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人,在位期间,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向汉族文化学习,提倡移风易俗,使社会面貌一新。他的改革对北魏的发展、民族的和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南朝末年的隋朝初年,岭南的俚人首领冼夫人,坚决反对地方势力叛乱自立、分裂国家、多次领兵平叛,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朝的时候,吐蕃(藏族的前身)历史上出了一位很有作为的首领松赞干布。13岁那年,在吐蕃面临四分五裂的危机关头,他临危即位,迅速平定了叛乱,统一了青藏高原。松赞干布十分仰慕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希望加强藏汉民族的友好往来,就派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求亲,迎娶了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进藏时把内地的冶炼、纺织、造纸等许多生产技术以及文化带入了西藏,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 唐朝中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契丹族将领李光弼,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率军平叛,立下了不朽战功。 公元13世纪,契丹族人耶律楚材,博学多才,很有治国谋略。他担任蒙古国的大臣后,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如军民分治、建立赋税和科举制度等,还劝告蒙古可汗不要屠杀平民和俘虏,重视汉族文化等。缓和了民族矛盾,为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明朝的时候,受皇帝的派遣,回族人郑和曾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出使“西洋”,远航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到达了包括东南亚、中东和非洲东部沿海各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他被公认为世界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他编制的《航海图志》,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海洋地理方面的图集。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位杰出的满族政治家。他平定了多次叛乱;派兵收复了台湾;抵抗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收复了失地,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康熙帝学识渊博,非常重视科学文化,使清朝初年的生产和文化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朝时期,维吾尔族英雄额色尹、图尔都、玛木特等,坚决反对分裂,帮助清朝平息叛乱,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清朝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蒙古族人明安图,经过三十多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写出了著名的数学著作《割圆密率捷法》初稿,绘制出蒙文星图。他还两次亲自带队奔赴新疆,翻雪山,穿戈壁,精心测绘出当时最详尽的新疆地图,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





再来一回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主要成就:

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孔子像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若不富足,国君就不会富足。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中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言论著作

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教育实践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风流千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优秀文化得以延续到今天,少不了历代先贤开天辟地、默默传承、竭力推动。比如:

医学:古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现有屠呦呦的青蒿素、钟南山带头传播医学知识,组织抵抗疫情发展的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促进中华文化发展。他们都是医学界的领军人物

文学:古有孔子周游列国,著《春秋》,传播儒家文化。还有同时时期的老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中华文化的推动者;今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国争光,也把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推动中华文化更加广泛传播,其无愧文学界领军人物称号。

……

中华文化,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各行各业都有领军人物,愿我们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推动者,共同祝愿国家繁荣富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