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疫情之下,國內航空公司誰先倒下?

眾所周知,航空運輸業是一個重資產行業,投入高,運輸設備昂貴,運營成本高。同時航空公司的固定成本較高,毛利率低。

新冠病毒向全球蔓延,停航、停業、裁員成了航空公司疫情期間壓縮運營成本的重要工作,每家航空公司都必須面臨鉅虧、破產、倒閉這三個艱難選擇。

以上只是是基於目前疫情形勢下的預測,民航業的走向取決於疫情如何演變。中國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時,海外疫情一浪高過一浪,致使輸入病倒激增,3月26日, 中國民航局不得不對國際航班加以限制以配合國內防疫工作,規定每個航空公司在每個國家只能飛一條航線,且每週只能飛一班,同時規定抵離中國航班客座率不得高於75%。民航局的一紙規定幾乎讓國際航線成為“擺設”,同時因航空公司機組飛完國際航班後必須隔離14天后再飛,就是說一個機組一個月只能飛2個國際航班,這無疑激增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

航空公司的成本結構如下:燃油佔30%左右(受油價影響有一定波動),租金或折舊佔20%左右,其他成績突出營成本,人工等佔50%左右。

3月初,主要英國國內支線的Flybe公司成為受疫情影響第一家倒閉的航空公司。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出現一波航空公司破產倒閉潮。

按照國際航協的說法,75%的航企現金流將撐不過3個月。我國最早爆發疫情,國內航空公司受到的影響也早,距1月23日武漢封城已有2個多月的時間。再過一個月,國內一些航空公司其實還是把社會責任放在突出位置來應對疫情的,排山倒海般的退票幾乎全部免費,航空公司幾乎每天只是向旅客退款,收入水平急劇下降,現金入不敷出,到現在為至不少航空公司資金非常吃緊。

那麼國內哪個航空公司將會成為第一家或破產或被兼併的航空公司呢

去年海航旗下的公司,流動性本極度緊張,集團變賣資產以求生存,比如奧凱和龍江這樣的公司,經營嚴重虧損,艱難度日,還有其他一些中小規模航空公司,疫情衝擊之下,生存空間再被壓縮,持續經營能力堪憂。

以下特點的航空公司抗風險能力較差:

1.原本就很困難的航空公司。對於許多原本經營就比較困難的航空公司,新冠疫情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比如海航旗下的公司,流動性本就緊張;比如奧凱航空,經營上本就遭遇嚴重虧損。

2.規模小的航空公司。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政府一般會給予扶持,但現在疫情導致的整個行業的困難,政府有限的財力必須抓大放小。小公司被放棄的可能性極高。目前中國民航業有44家獨立承運人資格的客運航空公司,其中29家航空公司機隊規模不足50架;15家航空公司規模不足20架,從市場的角度也不必要加大市場整合,像歐美國家一樣,向超級承運人的方向發展。疫情衝擊下,正是重新洗牌的最佳時機,同時也給改革提供了機遇。

3.資產負債率高的公司。民航業具備一些金融屬性,高資產、高負債、高風險、低收益特徵明顯。在行業形勢較好時,利用財務槓桿,可以獲取一些超額收益。但是在形勢比較差的時候,特別像現在,航班執行率只有正常情況下的1/3,收入很只有正常情況下的1/4,所以目前的疫情之下,高負債會給公司經營帶來災難性後果。

4.股東實力弱的航空公司。股東實力強,後臺硬,可以緊急輸血,讓他的航空公司渡過難關。在這方面,像央企,肯定是沒問題的。但股東實力弱的,無資金馳援,應是第一波要倒下的航空公司。

國內航空公司誰最先倒?大家依據以上四點,結合航空公司的服務品牌評價,以促進航空公司壓力,使他們做得更好、實力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