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有支“暖阳”护理小队

楚天都市报3月30日讯(记者陈凌燕 通讯员曾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军队援鄂医疗队里,“暖阳队”护理小组,6名成员来自不同学科,他们互相协作,帮助新冠肺炎患者康复。

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有支“暖阳”护理小队

“暖阳队”护理小组的组长,是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的冯娜,她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十分熟悉,所以,当病区有患者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她便利用自己所学,为大家普及相关知识,“最初患者们对间充质干细胞这种治疗方式不了解,我就与我们血液科冯一梅医生一起做科普材料,利用治疗间隙帮大家了解这种治疗的原理和意义。”

3月27日,经过精心治疗达到出院标准的程爷爷专门为冯娜点赞:“在你这里学到的知识,让我对这病的治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等到了集中隔离点,我与其他病友一同分享。”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极其重要的输液途径和方式,护士张金娥来自新桥医院肿瘤科,每年都会接触上千例PICC置管病例,所以她便承担起了病区里PICC置管患者日常护理:更换敷料、冲洗导管、更换正压接头、日常观察维护等护理工作。

一天,刚做了PICC置管的张爷爷有些着急:“护士妹妹,刚输完液后,我针眼那里有点血?”张金娥立即安慰老人说:“因为你这管子昨天才刚置入,一天内有渗血是正常的,我刚把管子做了冲洗、更换了敷料,一会就会好的,请放心!”。

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有支“暖阳”护理小队

护士张金娥正在为张爷爷做PICC日常

听了她的解释,张爷爷安心地睡觉了。之后张金娥每天上班,都会去看一看张爷爷观察PICC管有无异常,并督促他活动手臂,预防并发症。在大家的悉心护理下,张爷爷因为PICC置管输液治疗后,身体逐渐好转,经专家会诊后确定达到出院标准。

对于病区里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自心血管外科的护士王娟也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在日常护理之外,将日常照护这类患者掌握的肢体功能锻炼在隔离病区用了起来。“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往往处于卧床体位,缺乏功能锻炼。特别是昏迷及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由于不能自己主动活动,长时间卧床,可引起肢体肌肉萎缩, 大小关节僵直,造成病人肢体废用性瘫痪。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甚至威胁生命!”

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有支“暖阳”护理小队

护士王娟为长期卧床患者做肢体功能锻炼.jpg

所以,在护理上,她除了做到“七勤,二保持,一避免”外,还为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自主活动的,指导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协助患者完成锻炼。不能活动的,进行小关节的屈伸活动,臂关节和髋关节的内旋和外展等被动活动。

经过她们的悉心呵护,有的长期卧床的患者在床上能抬起腿和手舒展地活动了,还有的能在护士的帮助下自己完成翻身了。特别是卧床推进病房入院的张婆婆,到离开医院转入集中隔离点时已经能自己下床活动了。

来自麻醉科手术室的男护士李小龙,有一颗心细腻的心。一次偶然的交谈,68岁的汪先生告诉他,自己一直担心肾结石会加重。于是,在陪同汪先生去做CT检查的路上,李小龙从解剖学的角度,从肾结石的手术种类、麻醉方式等跟汪先生做起科普:“我在手术室天天都要跟泌尿外科医生一同上台手术,现在通过输尿管软镜下手术,或者经皮肾镜两种方式都能解决问题,还可以在医生建议下多喝水多运动,或者跳跳绳……”

听了李小龙的话,汪先生不害怕了,在隔离病区治疗期间坚持多喝水,有空就在病区走廊跳绳锻炼,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的治疗。

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有支“暖阳”护理小队

护士李小龙悉心为患者讲解肾脏手术

护士李建林是个行动迅速的多面手。通常一声呼唤,就能看到她推着心电图机器出现,开机、消毒、连接、打印……全流程一气呵成。22床陈婆婆心房颤动伴快速性的心室反应,她迅速完成检查,让老人及时得到治疗,心慌症状很快就缓解了。“谢谢你们,辛苦了!”听到老人家的这句感谢,李建林总会特别开心。

来自消化内科的刘永军,则关注着患者们的饮食、消化情况。“护士,我已经两天没解大便了。”夏阿姨求助说。刘永军发现,夏阿姨因为多次转院,运动量少、饮食、生活不规律,他提供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好找到症结所在。

他更认真给夏阿姨讲解饮食的重要性,要保证每餐纤维素的含量和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1500至2000ML的水或者汤等,还因适当加强运动,特别是增加腹部按摩,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一边讲解,他一边指导她做腹部按摩:“按摩肚子促进排便时可以选择‘顺时针摩腹’方法,就是按照肠道的走行顺序来进行按摩。先从右边肚子到左边肚子分别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再到肚子下侧为直肠,肠道的蠕动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将‘垃圾’排出体外。”

在刘永军生动形象的讲解下,夏阿姨增加了每天喝水的量,饮食上也做了相应调整,特别是坚持每天腹部按摩后,便秘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感染二科主任徐智教授介绍,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护理团队发挥了除日常护理工作以外的积极作用,为医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率和治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