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一線,有支“暖陽”護理小隊

楚天都市報3月30日訊(記者陳凌燕 通訊員曾理)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在軍隊援鄂醫療隊裡,“暖陽隊”護理小組,6名成員來自不同學科,他們互相協作,幫助新冠肺炎患者康復。

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有支“暖阳”护理小队

“暖陽隊”護理小組的組長,是來自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血液病醫學中心的馮娜,她對於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十分熟悉,所以,當病區有患者接受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後,她便利用自己所學,為大家普及相關知識,“最初患者們對間充質幹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不瞭解,我就與我們血液科馮一梅醫生一起做科普材料,利用治療間隙幫大家瞭解這種治療的原理和意義。”

3月27日,經過精心治療達到出院標準的程爺爺專門為馮娜點贊:“在你這裡學到的知識,讓我對這病的治療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等到了集中隔離點,我與其他病友一同分享。”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已經成為臨床治療中極其重要的輸液途徑和方式,護士張金娥來自新橋醫院腫瘤科,每年都會接觸上千例PICC置管病例,所以她便承擔起了病區裡PICC置管患者日常護理:更換敷料、沖洗導管、更換正壓接頭、日常觀察維護等護理工作。

一天,剛做了PICC置管的張爺爺有些著急:“護士妹妹,剛輸完液後,我針眼那裡有點血?”張金娥立即安慰老人說:“因為你這管子昨天才剛置入,一天內有滲血是正常的,我剛把管子做了沖洗、更換了敷料,一會就會好的,請放心!”。

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有支“暖阳”护理小队

護士張金娥正在為張爺爺做PICC日常

聽了她的解釋,張爺爺安心地睡覺了。之後張金娥每天上班,都會去看一看張爺爺觀察PICC管有無異常,並督促他活動手臂,預防併發症。在大家的悉心護理下,張爺爺因為PICC置管輸液治療後,身體逐漸好轉,經專家會診後確定達到出院標準。

對於病區里長期臥床的患者,來自心血管外科的護士王娟也拿出了自己的絕活,在日常護理之外,將日常照護這類患者掌握的肢體功能鍛鍊在隔離病區用了起來。“危重患者病情複雜,往往處於臥床體位,缺乏功能鍛鍊。特別是昏迷及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由於不能自己主動活動,長時間臥床,可引起肢體肌肉萎縮, 大小關節僵直,造成病人肢體廢用性癱瘓。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甚至威脅生命!”

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有支“暖阳”护理小队

護士王娟為長期臥床患者做肢體功能鍛鍊.jpg

所以,在護理上,她除了做到“七勤,二保持,一避免”外,還為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鍊。可自主活動的,指導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運動,協助患者完成鍛鍊。不能活動的,進行小關節的屈伸活動,臂關節和髖關節的內旋和外展等被動活動。

經過她們的悉心呵護,有的長期臥床的患者在床上能抬起腿和手舒展地活動了,還有的能在護士的幫助下自己完成翻身了。特別是臥床推進病房入院的張婆婆,到離開醫院轉入集中隔離點時已經能自己下床活動了。

來自麻醉科手術室的男護士李小龍,有一顆心細膩的心。一次偶然的交談,68歲的汪先生告訴他,自己一直擔心腎結石會加重。於是,在陪同汪先生去做CT檢查的路上,李小龍從解剖學的角度,從腎結石的手術種類、麻醉方式等跟汪先生做起科普:“我在手術室天天都要跟泌尿外科醫生一同上臺手術,現在通過輸尿管軟鏡下手術,或者經皮腎鏡兩種方式都能解決問題,還可以在醫生建議下多喝水多運動,或者跳跳繩……”

聽了李小龍的話,汪先生不害怕了,在隔離病區治療期間堅持多喝水,有空就在病區走廊跳繩鍛鍊,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新冠肺炎的治療。

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有支“暖阳”护理小队

護士李小龍悉心為患者講解腎臟手術

護士李建林是個行動迅速的多面手。通常一聲呼喚,就能看到她推著心電圖機器出現,開機、消毒、連接、打印……全流程一氣呵成。22床陳婆婆心房顫動伴快速性的心室反應,她迅速完成檢查,讓老人及時得到治療,心慌症狀很快就緩解了。“謝謝你們,辛苦了!”聽到老人家的這句感謝,李建林總會特別開心。

來自消化內科的劉永軍,則關注著患者們的飲食、消化情況。“護士,我已經兩天沒解大便了。”夏阿姨求助說。劉永軍發現,夏阿姨因為多次轉院,運動量少、飲食、生活不規律,他提供的信息,幫助醫生更好找到癥結所在。

他更認真給夏阿姨講解飲食的重要性,要保證每餐纖維素的含量和充足的水分攝入,每天至少喝1500至2000ML的水或者湯等,還因適當加強運動,特別是增加腹部按摩,有助於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一邊講解,他一邊指導她做腹部按摩:“按摩肚子促進排便時可以選擇‘順時針摩腹’方法,就是按照腸道的走行順序來進行按摩。先從右邊肚子到左邊肚子分別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再到肚子下側為直腸,腸道的蠕動會按照這樣的順序將‘垃圾’排出體外。”

在劉永軍生動形象的講解下,夏阿姨增加了每天喝水的量,飲食上也做了相應調整,特別是堅持每天腹部按摩後,便秘症狀得到了有效緩解。

感染二科主任徐智教授介紹,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護理團隊發揮了除日常護理工作以外的積極作用,為醫療工作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也有效提高了患者滿意率和治癒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