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思——学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论语》学思——学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论语》学思——学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学思疑问:

孔子把本来应该的感受,单另拿出来教育弟子,几个意思?

(1)在弟子学思的过程中,充满了痛苦吗?孔子办的是私学,没有九年义务教育。那时候普通人受教育的机会本来就不多,难道幸运拥有了受教育机会的哥们们,会厌学吗?会对研学学问、研学生活技能、研学做人之道,感到很麻烦和苦恼吗?如果不是,本来学思论践都是充满感悟与获得感的呀。孔先生有毛病吗,要再劝人家:你们应该意识到呀,“学思学识、学践技能、学践做人”这玩意儿它可是个有乐趣的事呀!

(2)有同学、同修、同门师兄弟来跟你 丫的说学情、谈体悟、辩名析象、讲经论道、叙情抒怀,是一件让你丫很难堪,很烦恼,很不开心的事吗?

就是个山林隐士,还有个鸟兽相伴呢。有人来正当的、正常的撩骚你,搞点出世入世的人生感悟的交流,多的说吃你点喝你点,你丫应该很知足、很满意、很高兴才对呀。你咋还能“不乐”?还要让老师劝你:有同门、同修、别来的友人,来跟你探讨交流。你不能烦恼呀!应该开心点才对嘛!

(3)有本事,不被赏识,就“光火大发”吗?

你是个搞学问的、学技能、修生命的、悟生活的,不管是干嘛的吧,你慢慢兑现自己的天赋,有些学问、能力和技能了。天赋高的,又肯下功夫的,又到了开智慧时间的那些人,就成就了拥有经天纬地的人才。就是小成的也可以是成为在某一领域翘楚。那么这些个“人才”,都是出来智慧的,都是有基本修养的人。人家不知道你有那么大的本事,你没有办法扬名立万,你丫就“愠”了?就得你老师苦口婆心的来劝你:有本事,没人赏识,別恼呀!不恼才是君子之度呀!孔先生这都是教了些什么弟子呀?本事到手,就愤天怨地,嫌弃天地没有给予关注、关怀吗?就“愠”了吗?而且自艾自怨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惹的孔老师要单独谈谈这个事?


《论语》学思——学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各位,这合理不?你们没有疑问吗?

我自己的学思结论:

这段话,三个意思放在一段来说。是因为他们背后都是在讲同一个问题。第一句话是铺开,第二句话是垫好,第三句话才是点解正题。

什么问题呢?

我没有研究过大段的历史,只是知道历史里的道。所以关于历史背景我没法作为分析问题的依赖。只能仅就这段话,来寻找它背后的问题。


《论语》学思——学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扔个大砖啊,砸哪算哪:

孔子的学生中,充满怀才不遇的人。其中不乏学问、道德、技能、能量都上乘的大才。这些人空有经天纬地之能,但却无人启用。不启大用,甚至小平台的任用也很少。

这段话,孔子并不仅仅是在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安于“退而求其次”的“快乐和不愠”!而是开篇名义,炮打上层社会:不用人才,浪费人才,可耻可恨。

他这个味儿里,有没有他自己的际遇的折射出的能量,难说。

他没有办法改变社会现实,但他真的很“中庸”。他可没有屈原那个劲劲儿,跟现实较劲那是实力的傻。他也没有老子那般的洒脱,管不了就“遁了”。他的意思就是努力的拓展自己和学生的生存空间,尽量的“圆滑”各种关系。跟学生统一思想:外面暂时没有适合咱们的舞台,不要消极,也不要太积极。等一等,缓一缓,看一看,忍一忍,再说。把心思放到研学交流上来,去充分体味研学交流中的乐趣,也就算了。同时注意不要让别人抓住我们的把柄,说我们怀才不遇,抱怨朝政啥的。


《论语》学思——学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所以我说,老子、释迦牟尼佛、孔子,这三位道、释、儒的开门大咖中,佛是福报最大的。生于王家,父母妻儿俱全,当世成就,身边菩萨罗汉成群,人间信众无量无边。涅槃荣光,涅槃后不乱不灭。相对来说,道儒初始困苦,老子都没有当世授徒的机缘,孔子也是育才而不被时代重用。

这样看来,最不容易的就是孔老师,他的“中庸”虽然不合乎道,但是也是沿着道边在划,也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了。

包括现在,学道的,难找。学佛的,难寻真味,学儒的却可以保全身命,很多活的还很好。还有,普通人里,凡奉持“中庸之道”的,都能取得不错的成功。要是这么看的话,在人间,到今天为止:孔子那一套,在人间,最成功!


《论语》学思——学而篇1:中庸的巡河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