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湛元:廣東首例使用“人工肺”救治危重症患者成功獲鍾南山院士讚揚


趙湛元:廣東首例使用“人工肺”救治危重症患者成功獲鍾南山院士讚揚

趙湛元接受廣東衛視採訪


編者按:近日,廣東首例使用“人工肺”救治的危重症患者,中山市31歲的彭女士已經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正在開展各項康復訓練。從2020年2月1日入院至今在ICU病房裡的40多天期間,她經歷了極其危險的呼吸窘迫綜合症,雙肺在短短四天裡已變成了“大白肺”,緊急接受了終止35周妊娠的手術,更用上了最高規格的生命支持系統ECMO長達21天。彷彿奇蹟般的危重症ECMO撤機成功,正是在醫護團隊永不言棄的努力下實現了!農工黨黨員趙湛元表示,直至2月27日該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心肺輔助機順利撤下後,他才在安眠藥的幫助下睡了四個小時,這也是參與救治以來睡得最香的一次。廣東衛視等多個新聞媒體採訪了趙湛元。


趙湛元:廣東首例使用“人工肺”救治危重症患者成功獲鍾南山院士讚揚

鍾南山院士領銜進行遠程會診


戴著10斤重的防護面具,不斷為重症病患進行吸痰等床邊操作,每次完成都大汗淋漓。加入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專家組,成為中山市新冠病毒感染肺炎重症救治組二線醫師以來,趙湛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堅定決心,一次次把危重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得到家人支持奔赴一線

1月21日23:00左右,中山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趙湛元準備入睡時,接到了新冠肺炎救治組組長李建偉的電話:“中山成立了危重症救治專家組,你已經被列為成員之一,你是否同意加入我們的隊伍?”面對詢問,趙湛元毫不猶豫地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在與家人溝通並得到理解和支持後,趙湛元取消了家庭旅遊計劃,成為了抗疫前線的一員。他提及團隊的時候很自豪:“我們的團隊有正副組長各1名,以及來自全市各醫院的ICU骨幹,包括二線醫師3名,一線醫師9名,還有全市各醫院ICU選送的優秀護理人員。”

病毒兇猛!2月1日凌晨5:00多,一位有明確武漢旅遊史的孕婦確診新冠病毒肺炎,病情於當天中午迅速惡化。為從病魔手中搶回這條生命,中山市救治組重症專家組立即進駐市第二人民醫院參與救治工作。

“儘管2月3日我才開始正式接手這位病人的救治工作,但每天早上我們都會集中進行病例討論並制定診療方案,因此對她的情況十分清楚。”趙湛元介紹,剖腹產手術大大減輕了用藥負擔,孕婦的生命安全也得到保障。但由於患者病情嚴重,隨時可能出現劇烈變動,醫生和護士必須24小時陪伴在旁,“保護我們安全的三級防護設備需要電池驅動換氣系統,因此ICU護士每四個小時輪班一次,更換電池、稍作休息,四個小時後重新上前線。”儘管醫生不需頻繁進出隔離病房,他們同樣在外面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和各項數據,一旦出現病情變化即可及時處理。

在緊張的救治工作中,醫生們每三天便有一天須連續值班超過24小時。“首天早上7:00多到第二天中午,超過28小時的連續工作後我才能休息。儘管十分疲憊,我卻根本睡不著!即使不在醫院、不在病人的床前,我也一刻不停地思索著她的狀況以及救治方案。”趙湛元說。

新冠肺炎(危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多臟器功能不全、剖宮產術後、敗血症,每一個都足以讓生命止步,卻集於該患者一人之身。2月6日,她裝上了ECMO。從那天起,ECMO團隊、重症組醫生,一天24小時,十幾名醫護人員開始為彭女士的生命值守,一刻不敢鬆懈。趙湛元說,特別是氣溫10℃以下那幾個晚上在通風的走廊熬一整夜辛苦,但是當患者病情改善,他便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據悉,因為進入隔離病房要頻繁穿防護服、每個團隊監控指標不同,為減少對病人的干擾,病房裡加裝了24小時觀察病人的監控探頭,連接每位醫生的手機,大家可隨時查看各項參數和病房情況,“直播”討論病情。

趙湛元和同事們不管值不值班,上班、下班、睡覺前都要點開手機看一下各種參數,甚至半夜醒來也要看一下才能安心。

趙湛元:廣東首例使用“人工肺”救治危重症患者成功獲鍾南山院士讚揚

趙湛元為患者進行纖支鏡檢查

鍾南山院士:中山市團隊很爭氣很出色

3月初,趙湛元接受《中山日報》記者採訪的時候表示:“目前,這位病人神志已經完全清醒,早上還用燦爛的微笑對護士表示感謝,我每次進去也會向她豎起大拇指,鼓勵她繼續堅持直至戰勝病魔。因為‘全副武裝’,病人或許不知道我們的長相,但她知道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守候在旁。”


提及患者上ECMO的21天,趙湛元感觸甚深:“那天我值班,給她上了ECMO人工膜肺;然後也是在2月27日我值班的時候給她撤出了ECMO。”該患者撤離ECMO,成為全省第一例(目前唯一一例)危重症ECMO撤機成功患者。

成功撤離人工肺後,呼吸機繼續工作了10天。這10天裡,趙湛元和同事們緊懸的心是一半興奮、一半緊張。接著傳來彭女士的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結果轉陰的消息;3月8日,呼吸機也順利撤離,3月11日,拔除氣切套管,轉為氧療,終於脫離生命危險進入康復治療。

3月13日上午,鍾南山院士對中山的兩例危重症患者進行遠程會診。在詳細查看了彭女士當天的各項指標後,他表示患者近期可以出ICU,這次救治給全國危重症救治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整個治療過程,鍾南山院士高度關注,至少參加了三次會診。他還特地拜託一線醫護人員:“太年輕了,請一定把她救回來!”

鍾南山院士感嘆道:“(救治)這些病人,差不多就像繡花一樣,精雕細刻,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所以這個工作,我覺得中山市還是做得非常好的。當然,這個有省人民醫院、廣醫附一院這些專家來指導。但是,最關鍵的是你們自己的團隊很爭氣!做得很出色!”


趙湛元:廣東首例使用“人工肺”救治危重症患者成功獲鍾南山院士讚揚

劉冠賢(左一)主持會診

始終守候重症患者


“抗擊病毒,除了要戴口罩、勤洗手等被動預防外,還要做好主動預防,增強自身體免疫力。”趙湛元介紹,自己平時很注重通過鍛鍊來增強身體素質,在沒到市二院支援前,一有時間就打羽毛球。

“同樣暴露在可能感染病毒的環境中,為什麼有些人安然無恙,有些人卻會染病呢?這是因為抵抗力的不同,而抵抗力是可以通過運動提升的。”趙湛元表示,戴口罩等措施始終是疫情防護中的被動措施,增強身體素質和免疫力、不讓病魔纏上自己才是主動出擊的方式。“前幾天理髮時,髮廊的工作人員紛紛誇讚小區並未放鬆警惕,出入的檢查和防護措施依然嚴格,我聽了後十分欣慰。只有我們儘量做好防護,平時也加強身體鍛鍊,才能讓病魔沒有可趁之機。”

經過專家組的不懈努力,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31歲孕婦康復形勢良好,而2月9日入院的72歲患者狀況同樣有所好轉。“3月4日上午的檢查中,老人肺部的陰影已經逐漸減少,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之一。通過前期救治,專家組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我們會繼續努力,讓每一位重症患者都能康復。”趙湛元說。

這些奇蹟的過程,是垂危生命復甦的漫長過程,是科學和勇氣、信心和堅守的過程,更是凝聚智慧力量的過程。趙湛元關於這些過程的述說,傳遞出一個醫護工作者的堅強的內心,帶給人們一種生的信念,一種戰勝疫情的希望、溫暖和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