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格律诗除压韵外还需要对仗吗?

章绪心语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新体诗,与唐以前的古体诗相对。包括绝句、律诗、排律,广义的格律诗也包括词和曲。

除押韵外,平仄及对仗是格律诗区别于古风及其他杂体诗的主要地方。

一般来说,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习惯上,首句不入韵的绝句,特别是五绝,以对仗为正格。如: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但律诗和排律则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是要对仗的。如: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不过,也有极少数四联全部对仗的,也有只对仗一联的,但那些都不是正格。

前面说过,广义的格律诗也包括了词和曲。如:

《临江仙.风月生来人世》宋.高观

风月生来人世,梦魂飞堕仙津。青春日日醉芳尘。一鞭花陌晓,双桨柳桥春。 前度诗留醉袖,昨宵香浥罗巾。小姬飞燕是前身。歌随流水咽,眉学远山颦。

临江仙有多种格式,上面这首上下两阕,每阕首尾六字句都要求对仗,全词共是四处对仗,为临江仙中最难填的格式。


四维求索


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而两者又都有五言和七言之分。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篇幅比较长的,称为“排律”,但所见甚少),每句七个字的,称“七律”,五个字的,称五律,但五律不多见。

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每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称为一二三四联,其中,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居多,称五言绝句。绝句也称“截句”,指在格律上,截取律诗的四句。那么问题来了。

律诗每首八句,从格律上看,就有四种截取方法,1,截取一二两联,后两句对仗。2,截取中间两联,则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分别对仗。3,截取后两联,前两句对仗。4,截取收尾两联,则无须对仗。


云鹤凌空


必须的,押韵是最简单的规则,古体诗,律诗,甚至现代诗,打油诗都会押韵。

对仗是律诗和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律诗从每句字数来说,一般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律诗一般有四句、六句、八句和多句,四句称为绝句,六句称为小律,通常为八句,多于八句称为排律或长律。

绝句和小律分为两联或者三联,要求上下句严格对仗,平仄相对,偶数句押韵。一般八句律诗分为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严格对偶,其余句式要平仄相对,偶数句押韵。律诗有平起和仄起之分。

林黛玉是个好老师,教香菱作诗说了两句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将格律要求进行了高度总结,内含平仄关系、对仗关系和押韵要求。同时她说了,不以词害意,如有佳句,格律不一定要严格遵循。





独不醒


  •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有别于古体诗,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代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
  •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有别于古体诗中的杂言(三言、四言等)。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讲究押韵。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 到了盛唐时期,格律诗发现到顶峰。尤其是杜甫的作品。
  • 格律诗中五绝七绝,必须押韵。可一二四句押韵,也可二四句押韵(第一句最后一字必须仄声)。韵脚必须是平声韵。举例:《静夜思》“光”“霜”“乡”都是平声韵。
  • 格律诗中的五律七律,也必须押韵。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韵可不韵。韵脚也必须是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等等。举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通过举例发现,写格律诗不仅要押韵,五律七律的中间两联还要对仗工整。
  • 最后说一下格律吧,这是写格律诗最难的一步。以五绝为例,如果平声起手,整首诗的格律应是“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七绝在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即可。
  • 至于五律七律,这个节奏型再走一遍,第五局可不入韵。还有“孤平”“拗救”等等专业性更强的字眼我不再一一赘述了。
  • 如果以上题主能够看懂并熟练掌握,我以后再进一步详述;如果以上入门功夫题主就看不懂,那也不必再学写格律诗了。
  • 一句玩笑话收尾吧:“变化万千,不可学也”!

姜羽丰jyf


格律诗分律诗(五律、七律,各八句)与绝句(五绝、七绝,各四句),还有排律(十句,十四句、等)。绝句,律诗都讲求押韵,律诗需要对仗,而绝句不用。五律和七律诗讲究颔联、颈联对仗,排律除还要求隔空对仗,也有比较宽泛点的格律,只要求颈联对仗,但仅仅押韵,对仗是不够的,诗词还有其它句式,句法的要求,起承转合的意境衔接等等,这些才是诗词的真谛。


陈晨44855938


对仗是写格律诗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人用来区别古体诗与格律诗的概念。格律诗按照句数,分为绝句和律诗,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超过八句的为长律(又叫排律)。绝句,按每句字数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按照每句字数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七言长律。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对仗,又叫对偶,是格律诗重要的特征,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就是在诗句里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相对的词性必须相同,平仄相对。

绝句,一般不需要对仗。但有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的,如杜甫的《八阵图》;也有尾联对仗,首联不对仗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还有全篇用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律诗,一般来讲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这是律诗的常态。首联可对仗可不对仗;也有前三联用对仗的,尾联不用对仗的;也有后三联用对仗的,首联不对仗的,此种数量极少。排律,讲究首联可对可不对,尾联不对仗。中间全部用对仗。


康明源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四句诗我们称为绝句,八句诗我们称为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我们称为排律。绝句又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又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同理排律又分五言和七言。

格律诗中的绝句,无须对仗,但是对律诗尤其是八句律诗的颈联与颔联有着严格的对仗要求。

排律除了对于首联和尾联,中间每一联两句都要求对仗,当然,排律也有隔句对仗的,也是可以的。

一面是我写的一首绝句《二月梅》请方家指正!

旧馆舒怀漫品茶,兴来挥就一枝斜

闲庭喜落潇潇雨,不负春风二月花

附图为本人所学涂画



扬州闲情笔记


格律诗在格律上,有这么几个要求:

字数

格律诗由于字数的不同,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又因为每句字数的不同,有五言、六言和七言,其中五言和七言是常见格式。

绝句只有四句。

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叫做一联,一二句联首联,三四句联颔联,五六句联教颈联,七八句联尾联。

排律一般是八句以上。

平仄

格律诗每句都要求平仄相间,第一句前俩字要是平声,那么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叫平起式。如果是仄起式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平仄仄”。

粘对

除了平仄相间外,还要粘对。“对”就是下一句的相同位置上,要和上一句的平仄相对,比如上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下一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此外,还有拗救,也属于粘对里的内容,太复杂,不赘述。

押韵

其实不只是格律诗押韵,格律诗之外的古体诗,乐府都是押韵的。不过,格律诗在押韵上要求更加严格。

首先是不可以转韵。在其他古体诗里,是可以转韵的,比如高适,他的乐府歌行都是很有规律的几句就换一个韵脚。格律诗字韵到底。

其次,格律诗第一句可以押韵,特别是七言的,一般都押韵,而且押的韵可以是相邻韵部的邻韵。

最后,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少有押仄声韵的。


冷斋伴生


也谈律诗的对仗。

一,律诗的颔联颈联是要求对仗的。凡在此两联按要求对仗的,叫正格,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都是正格。凡在首尾联对仗的,或多于两,少于一联的对仗,叫变格。

二,一联中,按用词达意可分为正,反,意,事对。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平”,是正对。“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槽射腹蜡灯红”是事对---

三,对仗除按字数,词性,结构和平仄编写外,还要避忌。即防止“合掌,四言一法和同字相对”等。“合掌”,就是一联中,两句的意思相同。“四言一法”就是两对联中的句法不能相同。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照,流”两个动词放在句末,处理得很好,避免了“句法相同”。此外,对联中,对应的字不能相同。


赖何能


回答:

格律诗格律的三大特点是押韵、平仄和对仗。所以要写好格律诗,对仗也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门坎。

  格律诗格律的三大特点是押韵、平仄和对仗。所以要写好格律诗,对仗也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门坎。

李商隐

一、对仗的三大原则

1)出句与对句字数相同。这一点务须多言,我曾听说这样一幅对联,上联:中华民族;下联:袁世凯。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族。字数不相同是对不起。

2)词性相同。简单来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3)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平仄相对一般要求的是偶数位置的字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就是一联中出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对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这也是格律诗的平仄要求。

杜牧

二、对仗的基础-词的分类

词的分类是对付的基础。不过,对仗用词的分类比语法上的词性分类更细。概括起来,对仗用词的分类有以下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特别注意:

1)数目、颜色、方位自成一类,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2)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3)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连绵词还分为名词连绵词(如鸳鸯、鹦鹉)、形容词连绵词(如逶迤、磅礴)、动词连绵词(如踊跃、踌躇)。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也不能相对。

4)专有名词只能跟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元稹

三、格律诗的对仗要求

律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格律诗对对仗打求是,首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尾联一般不对仗。

首联可对仗可不对仗。一般来说,首联入韵则不对仗,首联不入韵则可对仗。因为首联入韵则最后一字是平声,无法做到仄起平收。

尾联一般不对仗。因为到了联,一首诗要结束了,而对仗不适合用作结束语。

少数情况下,律诗会出现单联对仗的情况,也就是整首律诗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下,对仗的一般是颈联。例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巾

整首诗就只有颈联对仗。

  格律诗格律的三大特点是押韵、平仄和对仗。所以要写好格律诗,对仗也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门坎。

李商隐

一、对仗的三大原则

1)出句与对句字数相同。这一点务须多言,我曾听说这样一幅对联,上联:中华民族;下联:袁世凯。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族。字数不相同是对不起。

2)词性相同。简单来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3)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平仄相对一般要求的是偶数位置的字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就是一联中出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对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这也是格律诗的平仄要求。

杜牧

二、对仗的基础-词的分类

词的分类是对付的基础。不过,对仗用词的分类比语法上的词性分类更细。概括起来,对仗用词的分类有以下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特别注意:

1)数目、颜色、方位自成一类,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2)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3)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连绵词还分为名词连绵词(如鸳鸯、鹦鹉)、形容词连绵词(如逶迤、磅礴)、动词连绵词(如踊跃、踌躇)。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也不能相对。

4)专有名词只能跟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元稹

三、格律诗的对仗要求

律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格律诗对对仗打求是,首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尾联一般不对仗。

首联可对仗可不对仗。一般来说,首联入韵则不对仗,首联不入韵则可对仗。因为首联入韵则最后一字是平声,无法做到仄起平收。

尾联一般不对仗。因为到了联,一首诗要结束了,而对仗不适合用作结束语。

少数情况下,律诗会出现单联对仗的情况,也就是整首律诗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下,对仗的一般是颈联。例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巾

整首诗就只有颈联对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