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邀你“付費入群” 當心誤入“桃色”騙局


美女邀你“付費入群” 當心誤入“桃色”騙局

美女邀你“付費入群” 當心誤入“桃色”騙局

林某在手機上玩“附近的人”時收到一個好友申請,看對方頭像是一位氣質美女,打招呼的內容卻曖昧而大膽,立刻擊中了林某的心。“美女”邀請林某掃碼進群,稱群中每天發放“福利”,林某立刻掃碼,並根據頁面引導支付入群費88元,之後發現銀行卡被盜刷、微信被拉黑,才意識到被騙。

提醒:微信沒有“付費入群”功能,遇到入群需付費的操作一定提高警惕;不要掃描短信、微信等對話框中的二維碼、不點擊來歷不明的鏈接、彈窗等,降低被騙風險。

謹防新型“循環信用卡”騙局

近日,在工作中發現微信群中出現新型“循環信用卡”詐騙信息。通過調查,發現騙子自稱“循環信用卡”是一種特殊的信用卡,每月信用卡額度為5萬元,第一個月可提現3.5萬元,第二個月只需在指定APP上還款100至200元,即可讓信用卡額度恢復到5萬元。

每月以此類推循環使用,一年內最高可提現42萬元,看似持卡人享受到了免費率、無逾期、免息使用、循環使用的優惠,但實質已進入騙子設下的圈套。

此類詐騙主要針對想辦理高額度信用卡的人群且為銀行審查不通過人群,作案人員多為團伙作案,分工明確,有一定的計算機技能,冒充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藉助互聯網,利用受害人貪圖便利、急於辦卡的心理,虛構信用卡額度誘惑受害人上當。犯罪嫌疑人通過網絡等散發廣告,以免審查收入證明,無需擔保快速辦理各類高額授信額度信用卡吸引受害人,受害人辦理後,犯罪嫌疑人又讓被害人繳納“會員費”來激活信用卡等實施詐騙。

該詐騙手段很容易洩露個人信息,即使申請後不繳納費用,不法分子也可能使用這些申請人的信息,去辦理空殼公司、小額貸款、註冊大量的網絡虛擬賬戶。

提醒:無論何種“循環信用卡”詐騙模式,都請廣大群眾不要輕信,防止個人信息洩露。天上不會掉餡餅,掉的只有陷阱。如果你抱著貪婪、僥倖心態,只會落入騙子精心設計好的騙局。

互聯網圈子最常見的騙術

免費贈送禮物騙術

這是2017前後比較流行的一項詐騙技術,隨便做一個宣傳圖,上邊寫“轉發10名好友可領取平衡車一臺,隨後就會有一群人轉發圖片,掃描二維碼即可送贈華為手環,支付19元的郵費即可領取,騙子給你發的則是一個塑料手環,全國各地大約有200萬人受騙,涉案金額高達8000多萬元,主謀不過是一箇中學文憑的快遞員。

雜誌騙術

05年左右,騙子在一些雜誌上面投廣告,內容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只要你能正確地做出這道題,把答案以短信的方式發給它們,就會送你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但你發完信息後,對方會給你郵遞精美的彩色印刷單頁,裡邊包括了領獎所需要的憑證,它會告訴你需要領獎的話必須繳納1000塊押金,之後會退給你,騙子一年輕鬆幾百萬。

刷QQ幣

05年延續到至今,騙子隨便寫一個刷QB的空殼軟件,打開後提示充值後就可以無限刷Q幣,後續又讓你交錢買授權碼,軟件才可以正常使用,那個時候騙子大多數支持的付款方式為話費充值卡,專騙小學生的錢,那個時候的QQ群遍佈都是這種軟件,騙子每天能騙上千元。

區塊鏈空氣幣

從2017年開始,瞭解這個的人幾乎都是被割過韭菜的吧?很多空氣幣,單機平臺成大把,區塊鏈都是開源的,任何人只要改個密匙、換個名字、投點廣告、找點人吆喝推廣一下,就能瘋狂斂財,這裡點名一下資金盤巨頭的雲付通,它旗下的CCASH單機平臺,只能進,不能出,全是空氣幣。

眼瞎流騙術

懂點技術的花兩百元搞個電商網站,源碼百度找,不懂技術的花一千元去僱人搭建一個小型電商網站,每逢過節,就搞個活動促銷,將某款產品的價格設置到非常低,例如5.55元包郵的小米手環,客戶打開網站後下單,前面顯示的都是5.55,到最後一步點擊付款的時候則變成了555元,這個時候便有很多馬虎的人上當。

走路能賺錢?警惕傳銷騙術向手機端轉移

時下,利用手機APP記錄行走步數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藉助“互聯網+”,人們開始更科學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健身計劃。但也有少數不法分子嗅到了其中的“商機”。近日,一家以“走路就能賺錢”為噱頭的網紅APP“趣步”及其開發公司,因涉嫌傳銷等行為被工商部門立案調查。

“每天走夠4000步,每月至少賺200元”,這樣的宣傳詞瞄準了一些用戶的心態。但進入該款應用軟件後,人們會發現:

健身不過是一個幌子,通過完成任務或者推廣應用來獲得虛擬幣,才是在平臺上獲益的主要途徑。

一段時間以來,“走路賺錢”“看新聞掙積分”“刷視頻換商品”等APP相繼出現,引發關注。

其中,一些平臺採用設置先易後難的任務分級、吸引用戶花錢通關,邀請新人不斷“接盤”的運營方式欺騙用戶。

相關平臺拉人頭的返利模式,由上下線組成團隊並承諾高回報的行為,已涉嫌傳銷。面對新型傳銷騙術向手機端轉移並不斷“喬裝改扮”,面對傳銷行為擾亂市場秩序、增加資本市場風險等現實危害,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及時介入十分必要。

從“在家創業”到“免費獲利”,從打“微商”旗號到貼“連鎖經營”標籤,再花哨的包裝,違法本質從未改變。

非法傳銷的伎倆之所以得逞,正是因為一本萬利乃至無本萬利的許諾迎合了一些人的錯誤理財觀念。

從常理看,風險一定時,投資者會選擇預期收益最大的組合;預期收益一定時,投資者會選擇風險最小的組合。但受騙者往往輕信“低風險,高收益”的騙術,隨之落入“低估風險、高估收益”的陷阱。

要知道,走路、看視頻本身並不創造價值,“邊玩邊賺錢”不過是美麗的謊言。

一旦陷入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平臺,用戶將無法看清投資用途何在、回報是否合理,很容易落入龐氏騙局,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騙子”竟然是人工智能

每到年底,是部分小企業或個人急需資金進行週轉之時,這段時間也是網貸詐騙的高發期。近日,市反詐中心發佈緊急提醒,網貸詐騙又有新花樣:寧海公安偵破了一起案子,“騙子”竟然是人工智能。

寧海縣公安局大佳何派出所接到一市民報警,稱其聽信一“女子”推介,辦理貸款被騙5000元。這起案件和其他網貸詐騙案件類似,但報警人提到的一個細節引起了警方的重視——他說,第一次接到那名“女子”的電話,感覺聲音怪怪的,不像是真人的聲音。

受理案件後,警方運用多種手段,找到了那名“女子”,果然如報警人說的那樣並非真人。“這個‘女子’是犯罪嫌疑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編寫的機器人程序,可以同時向全國各地手機號碼撥號,自動與接電話的人對話交流。”辦案民警說,他們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案件。

直到上月,他們在武漢一大學城附近的居民樓內抓獲鄧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時,才真相大白。

原來,鄧某等人上大學時學的是計算機相關專業,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有所瞭解,也都曾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過。為了牟取暴利,他們與境外的不法分子合作,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能夠自動撥打電話、自動引導受害人添加騙子微信的機器人程序,並從中獲利。短短兩個月時間,他們就獲利300餘萬元。

“經初步核查,我們發現全國有3600餘名受害人,其中寧波地區至少有15人被騙。”辦案民警說,鄧某等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深挖辦理中。

“貸款無門檻、貸前亂收費、遲遲不放款,這是網貸詐騙常見的三大套路。

他們‘釣魚’時最常用的兩句話是——‘當天就能辦下貸款’‘只需要提供身份證,登記個人信息,就可以拿到貸款’。”市反詐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防範網貸詐騙要切記三點:

首先,切勿輕信各類電話、短信、QQ、微信等形式的貸款廣告,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

其次,需要申請貸款時,到正規貸款機構申辦貸款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正規機構都是公開營業場所,有公開聯繫方式和營業執照等,在辦理信用貸款時還需要提供相關證明,比如申請人的身份證明、工作證明等;

第三,銀行、正規貸款公司不會要求借款人在申請貸款前就支付手續費等各類費用。

轉自:錦州網警巡查執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