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良好的關係基於用心聆聽之後,恰到好處適可而止的表達,認同嗎?

農在天涯


深表認同。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的概括分為兩種:和諧與不和諧。無論是父子,母女,男女朋友,同事、員工與老闆等等任何一種關係,人之間溝通和相處的前提就是相互尊重,用心聆聽。


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善於聆聽別人的傾述和表達,也是一種品德。試問你有一件特別高興或者難過的事情想要和人分享,結果對方來一句今天很累晚點聊,你的心裡是什麼感受?對方不尊重我,沒有把我當朋友當親人。這樣的事情在大家身上發生的不少吧。無論是那種身份構成,遇到這種事情大概都不會有好心情,最直觀感受就是沒有得到起碼的尊重,這種連敷衍傾聽都做不到的人,你下次還願意和他去分享你的喜怒哀樂點點滴滴嗎?不會。


我有個特別要好的朋友,好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他的吃喝拉撒家庭瑣事戀愛結婚都要和我打電話溝通商量。而時間回溯到四五年前,我和他交際並不多,因為是同學也就幾年同寢室的友誼,個人生活上沒有太多交際和交流。真正開始交流還是大學畢業幾年後,一次不知道怎麼他心情不好,或許是實在找不到人說話,就給我打了電話,他在電話那邊說我這電話這頭聽,中間偶爾會嗯一聲表示自己還在聽,就一直聽他發洩情緒上的不滿,後面說累了,哥們來一句“謝謝你聽我抱怨這麼久”。我只是嘻嘻哈哈告訴他:生活不如意的事兒太多了,你今天跟我說這些是把我當朋友,哪天我心情不爽了估計也得和你倒苦水,你別不接電話啊。


這麼些年兩個人也時常打電話閒聊,比如最近工作怎麼了,感情如何了,倒不一定能有什麼聊的特別起勁的話題,但是我知道大家仍然還是有傾述的慾望,因為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不如意的。後來我很多的朋友大多也是這樣的一種相互傾述傾聽的和諧關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舉動,才會讓人與人之間感情維繫長久。


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組織中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傾述、表達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別人傾述表達的權利是起碼的社會交際準則,能夠用心聆聽則是意識形態的交流和尊重,讓對方感受到你和他是一條線上的人,這樣的人際關係才是正常和和諧的。


社會組織的形成恰恰是由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組成的,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文化認同感,正是基於這種良好關係的鞏固和發展,才有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所以,我很認同你提到的這句話。


微襄陽


一般公共關係適用!血緣關係,親密關係不一定,但是也是有一定好處!


默默佳人


人與人之間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係,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令人十分嚮往、讓人夢寐以求的幸事。

好友之間少不了精神交流,經常的膝足交談,互訴衷腸,相互鼓勵,互相慰藉,可以促進感情保鮮、確保友誼長存。

交談中,要做到一方吐言,另一方善聽;這還不夠,還要做到善解善勸。

恰到好處才能收放自如,適可而止方能見好就收。唯有注意分寸,講究技巧,可以達到雙方心領神會、心滿意足的目的。


臺城煙雨


任何關係都要掌握好彼此之間的分寸


無聊看看來一句


中午好!


用戶1081530476592



用戶9507695051


用心去聆聽的話,是對方法說的話能夠讓人明白,所以喜歡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