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怎麼種植?

yukiye620


蘆薈屬於百合科蘆薈屬多年生常綠多肉質草本植物,集藥用,保健,美容,食用和觀賞於一體。蘆薈的葉簇生於莖於的頂端,有的品種輪生於莖,葉片肥厚多汁,有黏液,葉片呈狹長披針形,葉邊有刺或齒,葉色淺綠或綠,花呈管狀,花梗長,總狀花序,隨開隨落,有黃,橘紅,紅等顏色。

蘆薈的品種有很多,有葉片短而直立的小葉蘆薈,有帶有白色蠟粉的大葉蘆薈,有帶有很多尖刺的,有帶有白色條紋的,有葉色碧綠的觀葉蘆薈,叫什麼不夜城蘆薈等等吧。在我們這裡的一個鄉鎮,就專門用大棚種植蘆薈,我曾經弄了一棵栽在花盆中,活了好多年,前年夏天由於雨後積水澇煞了,根都爛掉了,再說它開的花也不好看就扔了。

簡單介紹一下蘆薈的種植方法。

一,蘆薈生長的習性

蘆薈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25℃左右,氣溫在5℃時就停止生長,3℃以下時就發生冷害。耐高溫和乾旱,喜歡通風良好的環境,喜光但又怕強光,忌烈日。對土壤的酸鹼度要求不嚴格,喜歡肥沃透氣性良好的土壤,根部漬水會引起爛根病害。

蘆薈的再生能力比較強,帶根的蘆薈植株離開土壤一個月後,仍然能夠種植生長。不同的蘆薈品種具有不同的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特徵。

蘆薈可以露地栽培,所要求的溫度條件是冬季最低氣溫不能低於5℃的地方。

蘆薈塑料大棚栽培,要求稍加一定的防護或保溫措施,棚內溫度只需高於5℃,蘆薈就可以正常越冬。

蘆薈溫室栽培,要求溫室保護地溫度達到5℃以上就不必增溫,低於5℃須增溫越冬。


二,蘆薈的繁殖

在我們國家栽培的幾種蘆薈不能自然授粉結實,因此用種子繁殖困難。蘆薈的繁殖方法主要是靠組織配養和分株,分櫱,分芽等無性繁殖,但葉片繁殖生根困難。

現在蘆薈常用的繁殖方法就是分株繁殖,就是用蘆薈的莖,葉,根等營養器官來進行無性繁殖,好處是保持了母本的優良性狀。可以採挖母株四周的小苗直接移栽,或者是用沒有形成根的蘆薈分櫱和葉腋處的分芽進行扦插繁殖。扦插的時間主要是在春秋兩季。

再一種繁殖方法就是切莖繁殖,就是將蘆薈的頂端切下來進行扦插,可以避免蘆薈形成過高的老株,抑制頂端優勢的生長,防止出現植株倒伏。

三,溫室和簡易大棚栽培蘆薈

1,整地施肥

耕地深度一般是40釐米左右,結合施足基肥,因蘆薈一年栽培多年生長,所以基肥要施足。常用的基肥有豬糞,牛糞,羊糞,人糞,餅肥,有機肥和土雜肥等,且必須充分腐熟後施入。耕地前如果土壤過幹,土塊不易破碎,應先灌地,條件適宜時再耕深土壤,以免造成板結,對栽種不利。

2,作畦

蘆薈栽培以做高畦形式為主。不論溫室或者是大棚,蘆薈的種植畦面寬一般為80—110釐米。溫室畦溝寬40–60釐米,深15–20釐米。大棚畦溝寬40–60釐米,溝深20釐米。畦梗高為10釐米左右,在降雨較大的地區,栽培區域四周開挖排水溝,防止地面積水。

3,栽植方式與株行距

蘆薈的栽植採用定植間隔法。即一次性定植,大部分苗分期間苗移栽,最好定植每畝1500株左右。這樣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便於操作管理,降低生產成本。蘆薈的栽植方式一般是採用如下兩種方法。

(1),蘆薈株高10–15釐米的分株苗或扦插生根苗,每畦栽植5行,株行距15x15釐米。栽植半年後,蘆薈株高20–30釐米時進行株行間苗移栽,即間隔取苗移栽,變成每畦剩3行,株行距30x30釐米。栽植一年後,蘆薈株高50釐米以上,再次進行間苗移栽,最後每畦剩下2行,株行距變成60x60釐米。

(2),蘆薈株高10–15釐米的分株或扦插生根苗,每畦栽5行,株行距20x20釐米。栽植半年至1年後,蘆薈株高20–30釐米,進行間苗移栽,變成每畦剩下3行,株行距為40x40釐米。或採用"丁"字角間隔移苗,每個角線均為40x40釐米。

在蘆薈的間苗移栽過程中,蘆薈植株儘量帶土移栽在附近地塊,縮短緩苗時間。有條件的話,在移栽苗時期,進行適當的遮陰處理,可以進一步縮短返苗時間。

4,栽植時期

蘆薈的栽植時間在春季3–5月份和秋季9–11月份最佳,這兩個季節移栽返苗週期短,一般一週後移栽苗就可以長出新根。但在其他季節移栽時應該有相應的輔助措施,如夏季遮陰降溫,冬季增溫保暖。移栽苗最好是在陰天進行。

5,移栽期間的管理

蘆薈移栽前要對苗床地和移栽地先灌水,等表土略幹後再起苗和移栽。栽植深度培土至原土壤覆蓋處,不要超過最下部葉片的葉腋,不能埋至苗心,栽苗後應將苗根部疏鬆,將四周的土摁實,然後馬上灌水或澆水,小苗可以漫灌。

蘆薈栽植後應結合扶苗鬆土保墒,未澆透水的地面要適當補澆,切忌連續灌水,否則在新根尚未伸出土團前缺少空氣,常會造成根系腐爛而亡。

6,田間管理

蘆薈定植返青後,進入正常栽培管理期。在田間管理過程中,要根據其特性進行科學的管理,這個時期是蘆薈整個生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蘆薈產量和品質都在這一時期決定。

(1),溫度

保持蘆薈生長所需的適宜為15–30℃,溼度為75–85%。

在冬季室內溫度達不到最低溫度8℃時,就應增溫,同時也必須適當通風換氣。春秋季通風開口程度則根據天氣和室內溫度進行控制,夏季要進行遮陰和降溫,通風口儘量開大。

在簡易大棚內栽培的蘆薈,除了一般不具備增溫外,寒冷地區冬季也應增蓋防寒草苫,遇到嚴寒應加溫。

(2),光照

由於蘆薈是典型的陽性多年生肉質植物,在生長髮育過程中,要求日照時間和光照充足。一年中的春秋季的日照時間,強度及溫溼度是蘆薈最適宜生長的季節。高溫炎熱,強烈日照的夏季,應適當遮陰降溫。寒冷光照時間短,強度低的冬季,要採用適當的保溫措施,補充光照時間和強度。

(3),澆水

水是蘆薈生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蘆薈在生長髮育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也不能盲目地給土壤澆水。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與通氣狀況處於矛盾狀態,水分太多會影響土壤的通氣,也影響到根系的吸收作用,以至於影響蘆薈全株的生長。蘆薈在土壤溼度過大的條件下生長不良,根系發育不良,常會引起腐爛。土壤過幹也會影響蘆薈的生長。所以在蘆薈的生長期,應注意水分的管理。

蘆薈澆水量的大小和次數要根據土壤乾溼,天氣,苗情來掌握。就全年來說,春夏兩季氣溫高,蒸發量大,蘆薈生長快,澆水要勤,立秋之後,逐漸減少澆水次數和數量。冬季最好是在中午前後澆水,澆稀液肥水代替澆純水。每次澆水都要澆透。

(4),施肥

為促進蘆薈的生長,要及時進行追肥。以腐熟程度高,養分含量豐富的有機肥為主,結合適量的化肥。追肥應根據蘆薈植株的大小,生長時期確定施肥量的多少,原則上是少施勤施。正常的採收期後,追肥次數要相應增加,春季追肥2–3次,夏季追肥3–4次,隨採收次數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蘆薈種植一年後要每年施重肥1–2次。第一次是在12月至來年的2月進行,每畝施磷肥,如過磷酸鈣50公斤,農家肥1000公斤,混合堆漚後,結合培土施入莖基周圍。第二次可視生產情況在秋季大量採收後,補充一次較重的肥,並加適量的三元複合肥,可以緩解植株的消耗,併為以後越冬增強抗寒能力。



(5),中耕培土與除草

蘆薈中耕能粉碎土塊,疏鬆土壤,使空氣流通,有利於根系呼吸和土壤好氣微生物的活動,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增加土壤肥力,還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可使土壤熱力不易散失,提高土壤溫度,冬季及早春中耕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中耕還可以消滅雜草和蟲害。在蘆薈每次澆水後都要進行適時中耕或培土一次。

除草是為了減少土壤中水肥的消耗,防止病蟲害的滋生和蔓延。適時消滅雜草是使蘆薈正常生長髮育的一項重要措施。除草可人工,也可用化學除草劑。

培土可加固蘆薈植株,防止倒伏,在蘆薈的生長過程中,尤其是到栽培的中後期,植株較大,加之採收葉片,應及時合理地進行培土擁根防倒伏,保持植株中後期鮮葉的產量和質量。培土還會使採葉後莖部多萌發側芽,在夏季起到降溫的作用,在冬季可提高地溫保護植株越冬。培土可減少水分蒸發,促進生根。蘆薈的培土應結合中耕,除草,施肥和採葉一起進行,可省工省時,又有利於蘆薈的生長。

(6),除芽

蘆薈一旦進入開花期,就會長出許多塊莖芽,有些品種甚至在種植半年後就發生大量塊莖芽。子芽多時,會大量消耗母株的養分,影響母株的產葉量,為保證母株正常產葉,要及時地多次摘除子芽,特別是地叢生芽,但是不能一次摘除太多,否則傷口太多會造成莖部萎縮。摘除子葉時要選晴天干爽時進行,以免引起腐爛汙染。

(7),越冬防寒

蘆薈栽植地,如果最低氣溫達不到5℃以上,就應該採取相應的防寒保暖措施。此外,為了增強蘆薈植株的抗寒能力,在栽培管理上要注意:

秋季開始逐漸減少澆水,增施有機肥。培土保溫。把葉子綁成一束或多束,防霜防寒。

(8),病蟲害防治

蘆薈葉片中含有多種化學物質,具有很強的抗菌和殺菌作用,因此在蘆薈的栽培過程中,病蟲害很少。

蘆薈發生的蟲害主要有紅蜘蛛,蚜蟲,棉鈴蟲,介殼蟲,這些害蟲主要危害蘆薈的幼苗或嫩葉,但發生量不大。對於這些蟲害的防治,可以噴施一些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如阿維菌素,吡蟲啉,螺蟲乙酯,甲維鹽,苦參鹼,Bt類農藥等。

蘆薈的病害主要是黑斑病和軟腐病。在蘆薈的栽培中,黑斑病的發生較普遍,並且危害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甚至可以使蘆薈失去應用和觀賞價值,雨水較多的地方蘆薈黑斑病發生比較嚴重。

蘆薈軟腐病主要發生於盛夏高溫高溼季節,造成蘆薈的部分葉片或整株或成片植株腐爛。另外,蘆薈還會發生生理性病害——日灼現象。


對於蘆薈黑斑病的防治,一是要選用抗病能力強的品種。二是在栽培管理中,首先保證蘆薈在生長過程中最低溫度不低於8℃,與此同時減少菌源。儘量從植株莖部澆水,減少噴水,以免噴溼葉片。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施足底肥,並結合使用代森鋅,磷酸二氫鉀,四硼酸鈉等肥料,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三是可使用百菌清,多菌靈,甲基託布津,代森鋅等殺菌劑做葉面噴施防治。保護設施內可使用百菌清等煙燻劑防治。

蘆薈軟腐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蘆薈生長季節均可發病傳染,導致蘆薈的葉片,莖稈的腐爛,並伴有臭味,靠雨水,灌溉水及昆蟲傳播,由傷口侵入。春季蘆薈植株感病後,能繁殖大量細菌,成為多次侵染的病源。

對於軟腐病的防治,主要是加強管理,減少連作,土壤消毒,注意排水,合理灌水,注意通風,保持植株基部乾燥。發病植株及時拔除燒燬,並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處理土壤。在軟腐病發病初期,用波爾多液,氫氧化銅,新植黴素,農抗120等殺菌劑噴施植株的莖基部,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用藥2–3次。

蘆薈的日灼病是因為在冬季生長的新嫩葉,因氣溫低,陽光不足,葉肉組織積累的有機物很少,生長的很弱,當遇到早春或初夏的強陽光,使生長弱的葉片受到灼傷,出現像開水燙過似的白色或淺白色斑塊。

對於這種生理性病害的防治,主要是提高冬季溫度,增加光照時間和強度,增強蘆薈葉肉組織的充實。另外,在早春和初夏強陽光的時期,注意適當遮陰降溫,可以減少或避免日灼病這種現象的發生。

總之,蘆薈的栽培還算是比較簡單的,只要做好溫度和水分的管理工作,一季栽培可多年收穫,並且病蟲害發生的較少。隨著現代科學對蘆薈的逐步認識和不斷研究開發,目前蘆薈被廣泛用於食品,化妝品,及染料,冶金,農藥,畜牧,製藥等工農業領域,所以,蘆薈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經濟植物。


努力就好


蘆薈怎麼種植?可能知道能種植的人不少,但真正知道如何種植的人並不多。今天,我就來科普一下,蘆薈到底該怎麼種植?它的種植技術要求是什麼?

蘆薈的栽培技術

蘆薈是多年生常綠肉質的草本植物,是一種全株可入藥的藥材。主要生長在南方地區的山坡草叢、海灘沙地灌木叢中。隨著價值被人發掘之後,人工種植就成了現實。蘆薈栽培技術,主要注意兩點:一是土壤的選擇,二是種植的方法。

1、土壤選擇:蘆薈是一種喜光耐溫、喜溼怕澇並且怕凍的作物,所以多種植南方,對土壤的要求是壤質肥沃、疏鬆透水、富含有機質的沙土。耐高溫,不耐寒,要求陽光充足,不能廕庇,否則易生病害,導致局部腐爛。怕積水,怕黏土,土壤透水性必須要好。

2、種植方法:

蘆薈的種植有扦插繁殖、分株繁殖、組織培養苗等方法。蘆薈好種,在整個生命期的任何時候都可繁殖。扦插繁殖與分株繁殖的方式應用較多,當然,一般根據種植的習慣,在春、秋兩季時作栽培繁殖比較多。最適宜溫度25~28℃,當基質溫度比氣溫高2~4℃時適宜扦插繁殖,當基質溫度與氣溫持平或比氣溫低時適宜分株繁殖。採用繁殖方法,以此方法為基準,成活率高。



蘆薈的生長規律

蘆薈是多肉草本植物,根鬚發達,葉片多肉,水分含量高,高達90%以上。它花期是12月至次年3月,果實期是2~5月,是不能自花傳粉結實的作物,需要人工輔助。蘆薈喜光,但光週期為短日照,這一點需要把握好。

蘆薈的田間管理

在蘆薈生產過程中,田間管理只要做好溫度、溼度、肥力、捆葉等幾個主要問題的處理,即可達到高產的目的。

1、溫度:蘆薈的生長溫度相對廣泛,要求不太嚴格,當氣溫在15℃以上、30℃以下時皆可生長,但最適宜溫度是25~28℃。由於蘆薈怕低溫,冬天要做好保溫工作,冬季溫室溫度不能低於8℃,否則會發生冷害、凍害。

2、溼度:蘆薈的澆水很有講究,因為它喜溼怕澇,春夏秋冬應區別對待。澆水要根據植株長勢、天氣晴雨、土壤乾溼等因素而掌握,春夏氣溫高,蒸發量較大,生長髮育快,需要勤澆水。立秋後秋雨增多,天氣轉涼,要減少澆水次數與澆水量。無論什麼時候,澆水要澆透,而不積水。因為蘆薈怕積水太多而爛根,所以田間排水溝渠一定要做好。

3、肥力:蘆薈的生長期對肥力需求量不太大,做到保持營養均衡就可以。相對而言,蘆薈對氮、磷、鉀、鈣、鎂、鐵等肥料相對較多,而對其它元素的肥料相對較少。

4、捆葉:蘆薈每到秋天後要少澆水,增施有機肥,將每株葉片捆成一束或多束,可以增強抗旱力,但注意捆葉時動作力度要輕,別傷害葉片。



蘆薈的防病治蟲

蘆薈的病蟲害不多,常見病害就褐斑病、炭疽病、葉枯病、白絹病、白根病、根腐病,常見蟲害就棉鈴蟲、介殼蟲、紅蜘蛛,總共加起來才10來種病蟲害,在種植植物中預防病蟲害相對簡單。

1、前三種褐斑病、炭疽病、葉枯病為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前噴施波爾多液,能有效預防、控制病菌的侵入與蔓延。

2、第四種白絹病也是真菌病害,能危害全株,預防方法與前三種相同,病發後噴施甲基託布津液或黴素系列藥劑,能殺滅蘆薈體內的病原菌,控制病害蔓延。

3、白根病:病發後,根基部上面有一層白色粉末狀,可用70%代森錳鋅液進行噴施預防。

4、根腐病:因土壤溼度過大而引起,預防首要任務時注意排水、通風,避免太潮溼。可噴施藥劑多菌靈進行預防。

5、棉鈴蟲:這是目前危害比較嚴重的蟲害,主要危害嫩葉、花朵,從而造成葉片殘缺、落花等。可用黑光燈進行誘殺,或直接噴施50%鋅硫磷乳油進行噴霧防治。

6、紅蜘蛛:重在預防,冬季來臨前,清除田間雜草。紅蜘蛛主要發生在天旱時節,5~7月、8~9用為高發期。當紅蜘蛛出現後,及時噴施藥劑將其殺滅,不能讓它蔓延繁衍。

7、介殼蟲:相對來說,這種蟲害發生率不高,主要發生在皂質蘆薈上,其它品種比較少。預防為主,可用50%鋅硫磷乳油進行防治。



蘆薈的採收方法

蘆薈是多年生植物,種植一次可採收多年,採收時要講科學,不得亂採,是很有講究的。在正常管理條件下,蘆薈種植1.5~2年後,即可採收。

1、採收標準:單葉重量0.8~1.0公斤,葉基部寬度16釐米以上,葉片長度50釐米以上。

2、採收時以先老後嫩的採收原則,即按照生理年齡的先後順序進行採收。原則上,每次只採收一片,要將整片割下。

3、採收時要注意方法,得從葉莖的交界處,一邊割一開口,然後用手輕輕的掰下來,不要用力過猛而傷到未採收的嫩葉片。

4、蘆薈採收,是否為採收的最佳時期,不能以眼睛判斷,而是要以科學儀器分析檢測為準,通過對蘆薈有效成分進行檢測分析,該採收時再採收,勿提前,勿延後。

5、蘆薈從第一次採收,到採收高峰期的到來,有2~4年的時間,之後的產量便明顯下降。因此在產量開始下降時,就得考慮更新換代了,否則不能確保畝產量的最大化。

綜上所述,是關於蘆薈種植的要點,包括栽培技術、田間管理、防病治蟲、採收技巧等。蘆薈好種,病蟲害不多,易於管理,種一次可採收多年,在南方地區,可考慮多多發展。隨著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上升,蘆薈的經濟價值將會越來越大,發展前錦將更好!


貴州山妹妹


你好,小魚兒仙倌為你解答。蘆薈又稱盧會、象膽,具有耐熱耐旱、耐貧瘠,生命力旺盛的特性,是一種多年生常綠多肉質的草本植物。蘆薈屬於小型草本植物,園藝觀賞價值較高, 藥理活性廣泛,經常食用可以起到護膚美容、消炎止痛、抗衰老的作用。

隨著人們對於蘆薈認知不斷的深入,蘆薈的藥理效果不斷被發現並認可,逐步成為日常餐桌中的美味菜餚,是當下重要的營養保健菜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歡。因此,小魚兒仙倌從選擇適宜的種植地、優良的品種以及蘆薈的高效種植技術入手,對蘆薈高產種植技術進行一些分享,供大家借鑑參考。


一、選擇適宜的種植地

蘆薈是一種耐熱耐旱、耐貧瘠,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在種植蘆薈要根據品種特性,選擇地下水位低、便於排水、地勢較高、土質疏鬆肥沃、痛風性好、陽光充足的砂質土壤(pH值在6.0-7.5之間)進行種植較為適宜,可以保證蘆薈正常生長,降低病蟲害的發病率。

對種植地進行深耕整畦、施基肥處理。先用農機進行深翻晾曬,深度在35-40cm之間,土粒細碎,每畝按照1200-1500kg腐熟農家肥有機肥以及50-70kg氮肥進行施撒,與砂土混合均勻,耙平土地,起0.8-1.0m寬的高壟平畦,,畦面要疏鬆平整。


二、選擇優良的品種

在國內,蘆薈除了作為觀賞性植物,還主要作為保健菜品供人們食用。全世界共有800多個蘆薈品種,但絕大部分品種只能夠當做觀賞性植物,卻無法進行食用。

因此,為了保證蘆薈種植的經濟效益,一般選擇株高20-30cm之間株高幼苗進行栽培,而且幼苗無病斑、無損傷、肥大健壯。現階段主要種植的可供食用的優良品種有中華蘆薈、庫拉索蘆薈兩種,兩種品種特性如下:

★中華蘆薈品種:是由我國自行培育品種,具有肉質多汁、抗病能力強、葉片聳立等優良特性;

★庫拉索蘆薈品種:是由美國引進,具有葉片寬大、株型緊湊、抗病能力強、產量高的優良特性。


三、蘆薈的高效種植技術

1、移栽定植

蘆薈一般在9月上旬至10 月上旬是最理想的移栽定植的時期。適合在晴天早上,選用株高20-30cm或者3-4片葉的壯苗進行移栽。每畦按行距30-40cm挖穴進行栽植,株距控制在20-30cm左右,幼苗栽植要挺直,嚴禁傾斜,覆土後澆足定根水,畦面覆蓋稻草或灰渣,可以起到補充有機質、防除雜草的作用,為保證蘆薈優質高奠定基礎。一般每畝種植1800-2000株幼苗為宜。

2、水肥管理

為保證蘆薈的正常生長,需要為蘆薈提供足夠的肥料及水分,肥料以有機肥(氮、磷、鉀)為主,無機肥為輔。

蘆薈栽植前要施足基肥,栽植後進行一次灌溉,然後等幼苗返青後20天左右開始追肥、灌溉,每隔30-40施肥灌溉一次即可。每株按1.5~2kg三元複合肥或5-10kg腐熟有機農家肥進行施肥,不易施肥過多,少施、勤施為宜;灌溉不易過勤,平時保持土壤溼度在 60%~左右即可,及時排除積水,以防漚根爛葉,你,避免嚴重影響鮮葉的品質及產量。

3、中耕除草

為保證蘆薈長勢良好,除提供充足的陽光、水肥等條件以外,還應對種植地勤中耕除草,以保持土壤疏鬆通透;隨著蘆薈的不斷生長,鮮葉不斷增大,為防止植株倒伏,應及時進行中耕培土,支撐植株直立生長,避免倒伏後影響鮮葉品質。在生長後期,應及時除去病苗、幼苗以及蕾薹,保證葉片生長需要的水分及養料,穩定產量。

4、病蟲害的防治

蘆薈葉片種含有蘆薈酊等殺菌物質,具有很強的抗蟲害能力,一般病蟲的危害較少。因此,蘆薈的生長過程中,主要受病害影響較大,影響蘆薈生長的病害主要根腐病 、軟腐病和黑斑病。

蘆薈發生根腐病 、軟腐病和黑斑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是種植地中氮、磷、鉀元素以及水分的失衡而引起,因此合理的調控土壤中的肥料、水分含量,可以有效的對根腐病 、軟腐病和黑斑病等病害起到防治作用,進一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5、鮮葉採收

一般蘆薈長到10片葉肉片以上為最佳採收期。採收選擇晴朗天的早上較為適宜, 注意避免暴風、暴雨等天氣,選擇飽滿、光滑、肉汁清澈透明的肥厚葉片用採割刀從葉基部進行切割,儘量保持植株葉片齊全,裝框密封后及早運走,以保證蘆薈的生物活性及品質,提高市場價值。


【結語】:蘆薈作為一種重要的營養保健菜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歡,市場前景廣闊。在不斷擴大種植的過程中,種植戶要不斷引進優良的品種,完善種植環境,合理運用高效的種植技術,以保證和提升蘆薈的產量和質量。


小魚兒仙倌


現在很多人家都願意種蘆薈,需要的時候掐一塊用就行,蘆薈這種植物最好不要在太陽底下暴曬,尤其是剛種植的蘆薈,更不能經太陽暴曬。但是蘆薈是比較喜光喜溫暖的一種植物,所以說在種植的時候還是要多見光的,只不過要掌握好分寸。就好像是我們人一樣,雖然喜歡曬太陽,但是也不能大熱天的站在太陽底下硬生生的曬不是。要更好的栽培蘆薈的話,要掌握一定的栽培技術。



一、栽培方式

蘆薈有很多種栽培方式,在廣東、廣西、福建這些熱帶亞熱帶氣候地區,一般都是露天栽培,在栽培的過程當中要注意,防止積水時間過長引起蘆薈爛根死亡或者患上斑病。

在我國亞熱帶偏北的長江流域一帶,很多是採用塑料大棚栽培,這樣可以使蘆薈安全過冬,還可以避免夏季高溫暴曬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東北華北地區一般是在溫室裡栽培,因為蘆薈耐熱力強,但是不耐寒,在我們北方地區必須要注意保暖才能健康生長。



二、栽培技術

①選擇適宜的土地。蘆薈種植最好選在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上,土壤以弱酸性到中性為宜,如果ph值過低,可以加入少量的石灰進行中和,在種植的時候耕翻土地,施足底肥就可以了。

②定植。選擇一些生長整齊的健壯苗進行定植,最好是在晴天的時候進行淺植,定植後澆少量的水。春季的時候3~4月份,秋冬季的時候9~12月份定植最佳。緩苗期基本上是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③水肥管理。在蘆薈的生長過程中一定要勤除草,每年至少要除草2~3次,正好還可以趁著這個除草的機會,同時鬆土培土。在施肥方面一年施肥3~4次,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也可以結合施用一些化肥。夏季乾旱的時候要適當的澆水,雨季一定要注意排水,否則很容易爛根。蘆薈一般在種下之後20天左右就會長出新根,如果是大批量種植蘆薈的話,要進行檢查,缺苗補苗。

蘆薈如果長得很好,收割時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種一棵蘆薈一年最多采收2~4片,而且要選擇在晴天的時候進行採收,雨天不能割,以免細菌從傷口處侵入。


一品小十六


蘆薈生長期時需要不斷補充水份,蘆薈養殖時不能過度澆水不要出現積水,蘆薈不能過度澆水會澇死,蘆薈葉子厚,富含水分,所以澆水不必太多。不耐澇,不然會爛根。喜歡偏乾燥的土壤,乾燥的空氣,所以養殖蘆薈的環境不能太潮溼,不要和喜歡溼潤的室內花卉放置一起養殖。記住,蘆薈不能積水、潮溼、要通風透氣。

養的蘆薈並不是說說的,要觀察它的土壤和水份是否適宜、適當的施肥有利於葉肉的寬狀有型,莖的吸收,之前我養蘆薈時就是一個小盆栽,把它埋進土裡後就不管它了,那時候是冬天天氣很冷,空氣乾燥土壤也是結塊的那種,慢慢的它發黃了,我偶爾的澆水也於事無補後來還是枯萎了,冬天的氣溫本來就不適合蘆薈的生長,葉肉容易變軟,加上不澆水、不鬆土、又沒有養份仙人掌也會枯萎的。


連陽地區第一吃喝玩樂


選擇土壤,種植蘆薈最好要選擇肥沃的、適合生長的土壤。 平時注意一下哪些地方的土容易長草,這些土壤就是可以用的。 找一個稍微小點的花盆,把土壤裝在花盆中,儘量要讓土壤鬆軟些,選擇的蘆薈植物要帶根,根部帶有適當的土壤。 給蘆薈澆水千萬不能過多,大概三天澆一次水就可以了,最好晚上或者早晨澆水,如果想讓蘆薈長得大,葉子厚實,儘量不要放在向陽處,常溫、通風處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