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在的粉丝经济?

宜生


粉丝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粉丝经济必将成为各行业的经济收入主体!分析如下:

  1. 第一,所谓的粉丝经济广义来讲,就是对某一事物感兴趣的一群人对这一事物愿意付出金钱去获得体验感而创造的经济价值!比如明星演唱会门票就是粉丝对某位自己喜爱明星的支持而创造的粉丝经济!

  2. 那么我们个人如何打造自己的粉丝经济呢?现在最流行的方式就是打造个人自媒体,吸粉,变现。

  3. 变现方式有三种:一,快手、抖音玩家,发布自己的生活视频,获取大量粉丝关注,然后接广告商投资帮其宣传产品,并引导粉丝消费!二,入住头条号,写文章、图集,发视屏,吸引粉丝,当粉丝足够多后,获得平台的广告收益分成!三,自媒体平台,发布作品吸引粉丝,打造个人IP流量,形成一个交流圈子,分享自己的个人心得,获得粉丝支持支付圈子费用,创造粉丝经济!

  4. 未来的世界,必然是一个粉丝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愿意作出巨大付出的时代,粉丝经济必将撑起一切商业和个人事业的一片蓝天!


九尾猎妖记


谢谢悟空问答的两个答题邀请。一个是问给一岁半小孩读书,推荐什么书。这个实在没有发言权,自己本身是丁克,没娃,确实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粉丝经济,刚好最近玩头条接触到粉丝儿概念,这里可以浅谈一下。

对于粉丝的理解,我一直停留在早年的追星族那个阶段。多年前玩过几个月的微博,来了不认识的粉丝,我还特意删除了呢。因为不想自己的生活记录被不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人窥视及评论。后来有了微信,也是同样的理念,除了身边认识的人,还有不曾谋面的同好驴友,闲杂人等一概不加。保持自己后花园的宁静致远。

今年年初,在家庭群公婆经常转发一些新鲜事儿,点开一看要下载今日头条。果断关闭,平时最讨厌这种绑架式的app。直到一个多月前,老公说他开通了头条号,他觉得在这里可以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分享自己的丁克生活,让一些对丁克家庭存在质疑和误解的人,了解丁克的真实生活。还有那些想做丁克却差那么一点儿勇气的人,我们也特别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给予参考。

就这样,我们接触了头条号,拥有了以前最不屑一顾的粉丝。4月6日第一天发文,粉丝3。今天粉丝109。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看着很多头条号几十万几百万的粉丝,还有一些跟我们一样刚接触头条的,涨粉速度却很惊人,我们是先好奇,然后是羡慕,现在已经化为动力,开始认真琢磨如何获得粉丝的关注,如何与粉丝互动,如何带来收益。这好像不是我们的一贯风格,但确实接触头条号的这段时间,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理念。就像学生时代玩网游,过关斩将,越挫越勇。

所以,我们算是后知后觉的追赶着粉丝经济时代了吧。共享经济,粉丝经济,为现在紧绷绷冷冰冰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暖洋洋人气儿,也给各种束缚中的人们更多的新概念,新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70后丁克的诗与远方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题主的问题范围有些广,为了更好的表达我的观点,同时也是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所以我要用“林氏木业”举例说明一下粉丝经济的来龙去脉。

粉丝”,往往被定义为“支持者、追随者和用户”,而在互联网时代,庞大的粉丝流量池正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小米就是培育粉丝经济的典型的案例。创立之初,小米从最初开发MIUI系统,在论坛里供使用者交流、互动,不仅能够及时回复每一位使用者的建议,同时快速采纳、跟进,由此为品牌积累了约50万粉丝,“米粉”的诞生成为小米手机业务的种子用户。

近日,林氏木业天猫旗舰店粉丝数亦正式突破千万,并且还在快速增长。林氏木业深耕发展13年,其销售额曾13年霸占淘宝、天猫住宅家具第一,且连续7年获得天猫“双十一”家具销售冠军。如今,林氏木业天猫旗舰店的粉丝数已远超行业第二名,再次坐稳坐实住宅家具行业品牌领导地位。

实际上,面对新冠疫情,林氏木业线下门店也不例外地遭受了不小的冲击。对消费品牌而言,一段时间业务量骤减,一个关键的风险就是客户流失。与此同时,家居行业客单价高、消费频次低,疫情对家居企业的冲击尤其严重。然而,林氏木业在线上却在依旧迎来了销量、粉丝数量大爆发,这与其深厚的新零售功底和一直贯彻的年轻化战略有关。

具体而言,林氏木业又是如何做到的?在疫情冲击之下,对于一家家居企业来说,一千万粉丝又意味着什么?

和年轻消费者沟通

1000万个粉丝,都是林氏木业的年轻朋友。

如果说林氏木业过去的成功是跟上了互联网电商红利,如今的成功则出于大数据时代对消费群体的精准理解。

年轻人是林氏木业1000万粉丝的中坚力量。林氏木业通过分析消费者大数据,对自己的受众进行了用户画像,并将其命名为“精置青年”。 精置青年指的是为追求更精致的居住空间生活方式而精打细算、精心布置的年轻人,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居住在一至五线城市。

从2019年双十一林氏木业卖得最好的产品排名来看,不难发现年轻人是林氏木业最大的受众群体。销售排行榜第一名的是北欧简约沙发,第二名是现代小户型沙发床,无不体现着当下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功能需求。

一直以来,林氏木业的优势之一也是善于与年轻人沟通,并将这种优势发挥至极,力求做年轻人的朋友。林氏木业的目标,也是成为年轻人第一次购买家具的首选品牌。

吸引了年轻人,又要如何留下年轻人?对于林氏木业来说,社群经济就是成就其千万粉丝体量的“秘密武器”。可以说,社群经济是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与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

例如,林氏木业在抖音、小红书和微博的玩法上,更多倾向于人格化账号的打造,进行长期内容种草。用买手和功课类的人设为用户提供干货满满的内容,以解决用户需求,用场景化的内容促进用户黏性,用产品折扣与的定期活动进行高效转化,打造账号内容与粉丝数量的良性增长。

相较之下,直播则是疫情期间林氏木业的直接发力点。疫情发生以来,林氏木业推动全公司线下业务接入直播,由总部牵头,协同全国250个门店2000多人投入线上直播来加速复工。截止目前,林氏木业线上访客流量和销售同比去年增长20%-30%。

虽然过去林氏木业也在做直播,但主要仍是在线上,本次疫情则加速推动林氏木业将线下部分接入直播。“业务上我们有解题的方法论——线上和线下两大块业务里,线上部分,疫情基本没有影响到我们,我们就继续保持原来的节奏;线下部分,直播就是我们的解题方案。” 林氏木业全渠道中心副总裁崔杰慧说。

疫情之下,林氏木业却逆风强劲生长。在2020年初的行业寒冬中,林氏木业的粉丝却迎来千万级大关。

某种意义上讲,庞大的粉丝流量池,是品牌最重要的护城河。对品牌而言,“粉丝”就意味着“忠诚”与“购买力”。苹果、小米都形成了“发烧友”的粉丝文化,造就了庞大的“果粉”“米粉”群体。1000万粉丝,意味着每140个中国人中,就有近一个人关注并支持着林氏木业品牌。

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正是每一次销售奇迹的坚实基础。从过去的“发烧友”文化,到近年来各路KOL横空出世,粉丝效应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也日益凸显。凭借着千万级的粉丝流量池,林氏木业已连续10年全网住宅家具行业销售冠军,在2019年双11开售25秒销售额就突破1亿元,240秒突破2亿,1小时17分突破5亿元,在第17个小时破8亿,超越2018年双11单店全天GMV,最终以9.8亿元总销售额夺下全网住宅家具行业销售NO.1。

林氏木业成长为千万级粉丝量级的行业龙头,在粉丝数量池几何级增长的同时,其获客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基于高效的全渠道布局能力,2018年林氏木业独占行业线上流量 33%,全网营销获客成本仅需147元/人,新零售获客成本则会更低。而根据第三方平台监测显示,2018 年天猫和京东的平均获客成本已暴涨到 964.5 元。

换言之,林氏木业的获客成本仅为全行业的约七分之一。在流量为王,流量定价越发昂贵的时代,低获客成本和千万粉丝体量互相成就,获客规模效应显著,林氏木业的营销能力在良性循环的粉丝流量基础上越发娴熟。可以说,1000万粉丝中的每一位客户,都是对林氏木业全域营销实力的认可。

2020年初,线上巨头林氏木业粉丝破千万,成为自身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随着线下巨头宜家亦强势入驻天猫,整个线上家居行业市场为之一振,两大行业龙头企业终于在天猫平台相遇,战果如何,让人拭目以待。


散人解盘


说偶像经济只是新的圈钱手法就太肤浅了,钱是不是应该流到更有价值的地方去,资本比普通人更精明,他们时刻关注的公众需求的变化,既然现在钱往这里涌入,说明现在这里就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我随便举个例子——偶像经济,尤其是颜值类新生代偶像的井喷,和近5-10年来整个社会年轻人不谈恋爱不结婚的单身潮完全契合,说明了什么?说明今天的偶像担任的是一个公共的恋爱替代品的角色。这种角色已经成为了社会稳定器之一。 今天大城市女性的单身状况已经不是个体努力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无解的结构性问题。偶像的涌现填补了这其中相当大的一块的感情需求(类似的还有宠物经济)。所谓的偶像经济,一切都是为满足一个“公共男友”的幻想而应运而生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人设营建、星粉间交流、以及恰到好处的八卦花边(用来模拟类似恋爱的情绪波动)。偶像经济成功的把“很难找到意中人”这件事合理化为“因为没人比得上我偶像所以我选择单身”。 有人会说那20年前也有追星啊,这有什么新鲜的。其实今天的偶像经济和当年的追星相比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首先是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距离比前互联网时代缩短了太多,演艺公司和营销团体为粉丝全天候全方位地更新艺人信息,把偶像彻底渗入粉丝的日常生活。“云恋爱”的生意模式越发可行了。 正因为如此,偶像经济某种程度在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因而被上层鼓励,并成为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所以不仅要满足年轻人的性幻想,现在的偶像还要做道德完人,十几二十年前那样用负面来炒作自己的方式被迅速抛弃,现在当偶像比过去当明星累的多,一丁点负面就会毁掉自己的前程。 比之20年前,明星产业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数字化的改造,不同于当年港台明星的真实个性,今天从明星的选拔环节开始就实时反馈着受众的评价,数据不行的苗子会被整个工业体系迅速放弃(当然资本家会把这个叫做“偶像养成”)。 过去的明星只靠影视音乐作品传播,今天是先用选秀节目初筛,筛过之后的胜利者才能得到作品的机会。整个造星工业早已经天翻地覆了。而且这个模式还在不断更迭之中,现在观众对明星户外真人秀这一曾经霸屏的综艺节目形式开始出现审美疲劳,《中国好声音》《跑男》等综N代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的主题化综艺节目来加速筛选过程。 当然这对“偶像们”来说是一个越来越残酷的世道。20年前那批的明星成长于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所以可以轻易收割了极为庞大的粉丝数,这样的情形随着供给端的日益丰富将越来越不可能。以后的偶像经济将会是极为碎片化分布的,明星和大V,网红这类普通人的界线也会越来越模糊。但因为粉丝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都在明显增长,总的蛋糕还是会越做越大。 以前的粉丝群体,以没有太多经济能力的年轻人为主,比如高中生和大学生,现在的粉丝群体的范围已经向两侧延伸,小学生和三四十的人也是粉丝主力。 举个例子,20年前只有学生追星,老师只会没收学生的偶像纪念品。而现在大把的中学80后女老师都是易烊千玺的粉丝,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老师自己写的,她甚至比学生还要疯狂。我学妹在喜马拉雅工作,刚刚请了易烊千玺作代言人,她说这一次请他来代言的效果,下载量、DAU、单日收入各方面,比投放亿级综艺还要好。 选对流量明星对品牌来说是一件超级赚的事情。至于说偶像经济是社会肤浅的表现,我觉得只能是说这话的人可能还没想明白一个道理—— 明星偶像的存在本身就解释了一种长期以来人类原始的心理机制层面的巨大需求(所以偶像和明星崇拜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恰逢互联网能更好释放天性里的“围观欲”罢了。 这种以少年经济或者是以幻想和梦想驱动的经济,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在没有影视明星的年代一样会有领袖崇拜,人们天生对享有大量社会财富或占有极优质基因资源的人会产生幻想。 现在所有的消费端产品都在搞人格化营销,最成功的内容营销团队都是人格化的。人格化营销和偶像经济是一根树上长出来的两根树枝。商业上普遍推行,说明这种模式最有效果。 更何况,偶像经济具有自我催生性:偶像经济的发展让青少年认识到商机的多样性,已经教会他们能够让现代人买单的不仅仅是真正使用的实体物品,更是寄托于他人的情愫。这将鼓励一批又一批的新人进入自我展示的行列,最后偶像的供给端会大大扩容。而正符合我国上层建筑的本意,也和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娱产业爆发增长的窗口期吻合。我觉得也不必担心偶像经济的一些负面现象,随着国家加大版权保护+大众付费习惯养成,偶像快速迭代的时代也将来临,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市场将会淘汰大量的投机参与者。


维康财富


粉丝经济是一个非常大而有前景的课题。粉丝经济拥有着大量的投机者、入局者和买单者。简而言之,粉丝经济是由粉丝、明星及第三方资本家支撑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在这个利益场中,明星是商业价值的承载体,粉丝是商业价值的实现者,资本家是商业价值的投资者。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以前,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比如,在音乐产业中的粉丝购买歌星专辑、 演唱会门票,以及明星所喜欢或代言的商品等。现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束缚,粉丝经济被宽泛地应用于文化娱乐、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多领域。商家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粉丝圈,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

粉丝经济说到底还是要仰仗大量粉丝的力量,因此粉丝运营是粉丝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看,粉丝运营和用户运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环节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获取粉丝、粉丝转化、粉丝留存、粉丝自扩展,对应着产品运营的吸引、消费、留存、推荐四大环节。

获取粉丝: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大量关注,将关注者转变为粉丝,扩大粉丝数量,以期打开偶像知名度,提升自身商业价值。

粉丝转化:指的是通过培养粉丝的忠诚度和责任感,来触发一系列粉丝的自发行为。例如关注活动、收看作品、做数据、买代言等,将粉丝转化为愿意付出情感、关注、时间、精力、钱财等的深度粉丝。

粉丝留存:目的是防止粉丝的流失,保证粉丝数量、质量等的稳定性。其中流失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防止粉丝数量的流失,另一方面是防止粉丝活跃度的流失。

粉丝自扩展:是说粉丝自发的扩大群体的行为,就是粉丝向外扩张的行为。换句话说,可以替代为粉丝自发的拉新行为——由粉丝发起,想非粉丝人员进行推荐和安利,并获取一定比例的有效新增粉丝。


经济情报站


1998年8月18日、2007年6月18日后,中国即将第三次发行特别国债。

业内人士表示,本次发行特别国债一旦予以落实,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有望探明底部并迎来长期繁荣的景象。

发行特别国债意在稳定经济增速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财政收入下行压力较大,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弥补财政支出不足,加大财政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势在必行。由此可见,“发行特别国债”是接下来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有效弥补财政支出不足,提高稳增长的能力。

历史上2次特别国债,对A股影响走势迥异

相信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特别国债”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东东,其原因在于管理层发行“特别国债”的频率极低。实际上,截至目前,中国仅仅只发行过2次“特别国债”:一次是1998年8月18日,另一次是2007年6月18日——这两次发行特别国债,对当时和日后的中国股市影响非同小可。

【第一次】

1998年8月18日,财政部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

二级市场上,就在“特别国债”发行当天,上证指数结束了为期54天、幅度为26.70%的暴跌行情,当日见到了长期大底1043.02点,并于随后3个月反弹至1300.15点,涨幅为24.65%。值得一提的是,1043.02点这个长期大底,支撑了接近7年的时间。

【第二次】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批准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8月29日,2007年第一期6000亿元特别国债到期兑付,是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采取了滚动发行的方式,依法合规、稳妥有序地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6000亿元特别国债。

二级市场上,当时的“特别国债”发行后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见到短期顶部4311.99点,随即大幅下跌至3563.54点,13个交易日区间跌幅17.36%。不过之后4个多月,上证指数68个交易日一路飙升71.85%至6124.04点牛市大顶后,1年狂泻72.81%。

【原因探析】

华龙证券人民大道总经理牛阳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前两次特别国债发行后股市的走势截然相反,与当时的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第一次特别国债发行时,我国正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南北特大洪水的双重打击,因此发行特别国债本质上是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事实上发行特别国债后的1999年6月9日,央行审时度势地在互联网技术革命高潮来临前宣布降息,让实体经济在互联网信息革命的提振下由冷变暖,所以股市走出了慢牛行情。第二次特别国债发行时,我国经济处于高度繁荣的过热阶段,流动性泛滥使得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于是在特别国债发行前,管理层对股市双倍上调印花税遏制过度投机,2007年6月12日又宣布对经济政策由‘稳健’变为‘适度从紧’,因此当年6月18日发行特别国债,具有分流资金对抗通胀压力的作用。事实上特别国债发行后半年时间,央行3次加息5次提升准备金,终于化解了经济过热的危险,但A股也因此由盛转衰,6124点至今亦未能超越。”

本次特别国债发行后

经济股市将长期走牛

“如果本次发行特别国债得到落实,那么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将结束探底筑底并开启全面繁荣的新时代。”华龙证券新华路总经理邓丹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本次提到的发行特别国债,既不是画饼充饥也不是望梅止渴,而是脚踏实地拉需求稳就业。保经济必定是永恒不变的主线,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基建!很简单的一点,2008年新增就业中超过50%是农民工且呈现老龄化趋势,而现在农民工占比只有15%,核心已经不是农民工。国内一季度的疫情直接冲击以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业,这些服务业不仅就业占比大(占到整个城镇就业人口的40%),而且受疫情影响持续时间长,所以将大幅影响城镇就业。统计局3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录得5.3%,2月数据则升至自6.2%,为2015年以来最高水平。因此,未来保经济的重点稳就业,而要稳就业,政策转向稳就业,那么促消费将成为政策主要抓手,因为消费不仅是国内经济第一增长引擎,也直接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对稳定就业提供支撑。”

邓丹还指出:“消费将成为国内经济最关键的一辆‘马车’,后续诸如发行特别国债这样的财政政策可能将重点围绕促消费展开。现在基建本身占GDP比例25%左右,第三产业占比接近60%。所以远水不解近渴的时候,必须重点选择可以最快有效拉动经济和解决就业的产业——这些,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走出低谷走向黎明并迎来新一轮长期繁荣的关键!”


新型环保节能设备


粉丝经济就是利用了人性中,追求认同,逃避排斥的动机。现代社会变化很快,选择很多,儿时的伙伴可能都各奔东西,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此时人是很缺乏认同感,很孤独的。再加上国内独生子女政策,经济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利益至上的友谊让人忘而却步。

而此时网红明星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不同地方的人因为喜欢相同的明星聚集在一起,一起做一个追星梦。

我个人理解的粉丝经济就是一个贩卖梦想的商店和一群抱团取的人。毕竟人都是需要鼓励和认同的,如果不安的情绪得到了安抚,为信仰充值也合情合理。



诸葛驴鲤鱼


近期颜值崇拜、拜金、攀比、暴力等粉丝追星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与价值观相关的乱象不断浮出水面,引发社会舆论争议。

这些粉丝们创造出了成百上千个专用术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语言体系,其中不乏“坐地排卵”“白嫖”之类的低俗词语;这个群体戾气丛生,掐架不断,一旦有人与自己意见相左,他们就会诉诸人肉搜索、人身攻击、诋毁造谣,甚至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粉丝的消费行为越发狂热,“爱他就为他花钱、不花钱不是真粉丝”,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生活费,理直气壮地掏空父母家人的钱包;大行其道的粉丝集资应援也成为灰色地带,由于集资行为不规范,往往给诈骗等不法行为可乘之机。

此外,粉丝追星属于偶像崇拜行为。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尤其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往往容易将偶像视为其精神寄托和学习榜样,加以追随模仿。因此,在充分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理性选择偶像,合理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对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进入新世纪后,在泛娱乐化浪潮助推下,粉丝经济快速崛起,粉丝群体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为了迎合大众八卦心理,狗仔、媒体、网络、经纪公司大量曝光明星隐私、炒作其绯闻,将其日常生活透明化。对于粉丝而言,明星不再像天上的星星那般遥不可及,而更像是关系平等、联结紧密的朋友、恋人、合作伙伴。他们的追星行为也越来越强调明星与个体成长的参与性。

除了以前那些常规活动,粉丝在网络上组织无数个应援站,刷流量、控评论、造话题,深度参与到明星形象运营的商业活动之中。在新的粉丝文化结构下,明星和粉丝结成了一荣俱荣的利益情感共同体。

从某种程度上说,粉丝群体已成为左右偶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从单纯的仰慕者、追随者,到明星的制造者与推动者,青少年粉丝在追星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其中一部分盲目而缺乏理性的人就这样在市场的纵容怂恿之下走向疯狂,使应援行为僭越了道德底线,变成干预社会健康发展的“暴行”。

如若往更深层次思考,当前粉丝文化的形成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内在变化不无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脚步加快,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家庭结构逐步瓦解,人际关系疏离,青少年的社会化、个体化趋势越发明显。再加上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群体性孤独”,使这一代人渴望获得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些诉求正好可以在与明星的高频互动、参与粉丝组织的活动中得以实现。只有充分理解这种深层社会结构性变化,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前青少年粉丝群体价值取向得以塑形的根源所在。

社会进步,观念更新,“偶像”概念的变迁是一种必然,但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等传统榜样被娱乐明星所掩盖,却不是必然。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应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充满包容、尊重、温情的成长环境,搭建主流文化与粉丝文化之间沟通的有效渠道,引导粉丝以更加理性积极的心态认识“偶像崇拜”这件事——不能只图一时的情感宣泄或寻求逃避现实的港湾,而应以精神的成长和个体的完善为目的,从表层感性地崇拜向深层理性地敬仰转变。

相关部门也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粉丝群体的情感结构、和自我认知的结构性变化,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资本对粉丝文化的投机、利用、操纵。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规范网络文化秩序,进而系统性地实现我国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陈永信老师


粉丝经济由来已久,并不是新鲜事物。

早期有戏子,现有歌星,球星,再到现在的网红。

并没有什么不好,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众人喜欢,目前已成为一个产业,专门有人在研究其发展前景,相信作为新世纪,新型产物将越来越多,且国家也会越来越关注其发展。


非鱼知路


网红经济,空手套白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