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的粉絲經濟?

宜生


粉絲經濟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粉絲經濟必將成為各行業的經濟收入主體!分析如下:

  1. 第一,所謂的粉絲經濟廣義來講,就是對某一事物感興趣的一群人對這一事物願意付出金錢去獲得體驗感而創造的經濟價值!比如明星演唱會門票就是粉絲對某位自己喜愛明星的支持而創造的粉絲經濟!

  2. 那麼我們個人如何打造自己的粉絲經濟呢?現在最流行的方式就是打造個人自媒體,吸粉,變現。

  3. 變現方式有三種:一,快手、抖音玩家,發佈自己的生活視頻,獲取大量粉絲關注,然後接廣告商投資幫其宣傳產品,並引導粉絲消費!二,入住頭條號,寫文章、圖集,發視屏,吸引粉絲,當粉絲足夠多後,獲得平臺的廣告收益分成!三,自媒體平臺,發佈作品吸引粉絲,打造個人IP流量,形成一個交流圈子,分享自己的個人心得,獲得粉絲支持支付圈子費用,創造粉絲經濟!

  4. 未來的世界,必然是一個粉絲對自己所追求的事物願意作出巨大付出的時代,粉絲經濟必將撐起一切商業和個人事業的一片藍天!


九尾獵妖記


謝謝悟空問答的兩個答題邀請。一個是問給一歲半小孩讀書,推薦什麼書。這個實在沒有發言權,自己本身是丁克,沒娃,確實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粉絲經濟,剛好最近玩頭條接觸到粉絲兒概念,這裡可以淺談一下。

對於粉絲的理解,我一直停留在早年的追星族那個階段。多年前玩過幾個月的微博,來了不認識的粉絲,我還特意刪除了呢。因為不想自己的生活記錄被不認識,不瞭解自己的人窺視及評論。後來有了微信,也是同樣的理念,除了身邊認識的人,還有不曾謀面的同好驢友,閒雜人等一概不加。保持自己後花園的寧靜致遠。

今年年初,在家庭群公婆經常轉發一些新鮮事兒,點開一看要下載今日頭條。果斷關閉,平時最討厭這種綁架式的app。直到一個多月前,老公說他開通了頭條號,他覺得在這裡可以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分享自己的丁克生活,讓一些對丁克家庭存在質疑和誤解的人,瞭解丁克的真實生活。還有那些想做丁克卻差那麼一點兒勇氣的人,我們也特別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給予參考。

就這樣,我們接觸了頭條號,擁有了以前最不屑一顧的粉絲。4月6日第一天發文,粉絲3。今天粉絲109。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心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看著很多頭條號幾十萬幾百萬的粉絲,還有一些跟我們一樣剛接觸頭條的,漲粉速度卻很驚人,我們是先好奇,然後是羨慕,現在已經化為動力,開始認真琢磨如何獲得粉絲的關注,如何與粉絲互動,如何帶來收益。這好像不是我們的一貫風格,但確實接觸頭條號的這段時間,改變了我們以往的理念。就像學生時代玩網遊,過關斬將,越挫越勇。

所以,我們算是後知後覺的追趕著粉絲經濟時代了吧。共享經濟,粉絲經濟,為現在緊繃繃冷冰冰的社會環境帶來了暖洋洋人氣兒,也給各種束縛中的人們更多的新概念,新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70後丁克的詩與遠方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題主的問題範圍有些廣,為了更好的表達我的觀點,同時也是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所以我要用“林氏木業”舉例說明一下粉絲經濟的來龍去脈。

粉絲”,往往被定義為“支持者、追隨者和用戶”,而在互聯網時代,龐大的粉絲流量池正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小米就是培育粉絲經濟的典型的案例。創立之初,小米從最初開發MIUI系統,在論壇裡供使用者交流、互動,不僅能夠及時回覆每一位使用者的建議,同時快速採納、跟進,由此為品牌積累了約50萬粉絲,“米粉”的誕生成為小米手機業務的種子用戶。

近日,林氏木業天貓旗艦店粉絲數亦正式突破千萬,並且還在快速增長。林氏木業深耕發展13年,其銷售額曾13年霸佔淘寶、天貓住宅傢俱第一,且連續7年獲得天貓“雙十一”傢俱銷售冠軍。如今,林氏木業天貓旗艦店的粉絲數已遠超行業第二名,再次坐穩坐實住宅傢俱行業品牌領導地位。

實際上,面對新冠疫情,林氏木業線下門店也不例外地遭受了不小的衝擊。對消費品牌而言,一段時間業務量驟減,一個關鍵的風險就是客戶流失。與此同時,家居行業客單價高、消費頻次低,疫情對家居企業的衝擊尤其嚴重。然而,林氏木業在線上卻在依舊迎來了銷量、粉絲數量大爆發,這與其深厚的新零售功底和一直貫徹的年輕化戰略有關。

具體而言,林氏木業又是如何做到的?在疫情衝擊之下,對於一家家居企業來說,一千萬粉絲又意味著什麼?

和年輕消費者溝通

1000萬個粉絲,都是林氏木業的年輕朋友。

如果說林氏木業過去的成功是跟上了互聯網電商紅利,如今的成功則出於大數據時代對消費群體的精準理解。

年輕人是林氏木業1000萬粉絲的中堅力量。林氏木業通過分析消費者大數據,對自己的受眾進行了用戶畫像,並將其命名為“精置青年”。 精置青年指的是為追求更精緻的居住空間生活方式而精打細算、精心佈置的年輕人,年齡在25至35歲之間,居住在一至五線城市。

從2019年雙十一林氏木業賣得最好的產品排名來看,不難發現年輕人是林氏木業最大的受眾群體。銷售排行榜第一名的是北歐簡約沙發,第二名是現代小戶型沙發床,無不體現著當下年輕消費者的審美取向和功能需求。

一直以來,林氏木業的優勢之一也是善於與年輕人溝通,並將這種優勢發揮至極,力求做年輕人的朋友。林氏木業的目標,也是成為年輕人第一次購買傢俱的首選品牌。

吸引了年輕人,又要如何留下年輕人?對於林氏木業來說,社群經濟就是成就其千萬粉絲體量的“秘密武器”。可以說,社群經濟是建立在產品與粉絲群體之間的情感信任與價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運轉、自循環的範圍經濟系統。

例如,林氏木業在抖音、小紅書和微博的玩法上,更多傾向於人格化賬號的打造,進行長期內容種草。用買手和功課類的人設為用戶提供乾貨滿滿的內容,以解決用戶需求,用場景化的內容促進用戶黏性,用產品折扣與的定期活動進行高效轉化,打造賬號內容與粉絲數量的良性增長。

相較之下,直播則是疫情期間林氏木業的直接發力點。疫情發生以來,林氏木業推動全公司線下業務接入直播,由總部牽頭,協同全國250個門店2000多人投入線上直播來加速復工。截止目前,林氏木業線上訪客流量和銷售同比去年增長20%-30%。

雖然過去林氏木業也在做直播,但主要仍是在線上,本次疫情則加速推動林氏木業將線下部分接入直播。“業務上我們有解題的方法論——線上和線下兩大塊業務裡,線上部分,疫情基本沒有影響到我們,我們就繼續保持原來的節奏;線下部分,直播就是我們的解題方案。” 林氏木業全渠道中心副總裁崔傑慧說。

疫情之下,林氏木業卻逆風強勁生長。在2020年初的行業寒冬中,林氏木業的粉絲卻迎來千萬級大關。

某種意義上講,龐大的粉絲流量池,是品牌最重要的護城河。對品牌而言,“粉絲”就意味著“忠誠”與“購買力”。蘋果、小米都形成了“發燒友”的粉絲文化,造就了龐大的“果粉”“米粉”群體。1000萬粉絲,意味著每140箇中國人中,就有近一個人關注並支持著林氏木業品牌。

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正是每一次銷售奇蹟的堅實基礎。從過去的“發燒友”文化,到近年來各路KOL橫空出世,粉絲效應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也日益凸顯。憑藉著千萬級的粉絲流量池,林氏木業已連續10年全網住宅傢俱行業銷售冠軍,在2019年雙11開售25秒銷售額就突破1億元,240秒突破2億,1小時17分突破5億元,在第17個小時破8億,超越2018年雙11單店全天GMV,最終以9.8億元總銷售額奪下全網住宅傢俱行業銷售NO.1。

林氏木業成長為千萬級粉絲量級的行業龍頭,在粉絲數量池幾何級增長的同時,其獲客成本也在不斷降低。基於高效的全渠道佈局能力,2018年林氏木業獨佔行業線上流量 33%,全網營銷獲客成本僅需147元/人,新零售獲客成本則會更低。而根據第三方平臺監測顯示,2018 年天貓和京東的平均獲客成本已暴漲到 964.5 元。

換言之,林氏木業的獲客成本僅為全行業的約七分之一。在流量為王,流量定價越發昂貴的時代,低獲客成本和千萬粉絲體量互相成就,獲客規模效應顯著,林氏木業的營銷能力在良性循環的粉絲流量基礎上越發嫻熟。可以說,1000萬粉絲中的每一位客戶,都是對林氏木業全域營銷實力的認可。

2020年初,線上巨頭林氏木業粉絲破千萬,成為自身發展中的里程碑事件,隨著線下巨頭宜家亦強勢入駐天貓,整個線上家居行業市場為之一振,兩大行業龍頭企業終於在天貓平臺相遇,戰果如何,讓人拭目以待。


散人解盤


說偶像經濟只是新的圈錢手法就太膚淺了,錢是不是應該流到更有價值的地方去,資本比普通人更精明,他們時刻關注的公眾需求的變化,既然現在錢往這裡湧入,說明現在這裡就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我隨便舉個例子——偶像經濟,尤其是顏值類新生代偶像的井噴,和近5-10年來整個社會年輕人不談戀愛不結婚的單身潮完全契合,說明了什麼?說明今天的偶像擔任的是一個公共的戀愛替代品的角色。這種角色已經成為了社會穩定器之一。 今天大城市女性的單身狀況已經不是個體努力就能解決的,而是一個長期無解的結構性問題。偶像的湧現填補了這其中相當大的一塊的感情需求(類似的還有寵物經濟)。所謂的偶像經濟,一切都是為滿足一個“公共男友”的幻想而應運而生的。手段包括但不限於人設營建、星粉間交流、以及恰到好處的八卦花邊(用來模擬類似戀愛的情緒波動)。偶像經濟成功的把“很難找到意中人”這件事合理化為“因為沒人比得上我偶像所以我選擇單身”。 有人會說那20年前也有追星啊,這有什麼新鮮的。其實今天的偶像經濟和當年的追星相比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首先是偶像和粉絲之間的距離比前互聯網時代縮短了太多,演藝公司和營銷團體為粉絲全天候全方位地更新藝人信息,把偶像徹底滲入粉絲的日常生活。“雲戀愛”的生意模式越發可行了。 正因為如此,偶像經濟某種程度在有著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因而被上層鼓勵,併成為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的導向。所以不僅要滿足年輕人的性幻想,現在的偶像還要做道德完人,十幾二十年前那樣用負面來炒作自己的方式被迅速拋棄,現在當偶像比過去當明星累的多,一丁點負面就會毀掉自己的前程。 比之20年前,明星產業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和數字化的改造,不同於當年港臺明星的真實個性,今天從明星的選拔環節開始就實時反饋著受眾的評價,數據不行的苗子會被整個工業體系迅速放棄(當然資本家會把這個叫做“偶像養成”)。 過去的明星只靠影視音樂作品傳播,今天是先用選秀節目初篩,篩過之後的勝利者才能得到作品的機會。整個造星工業早已經天翻地覆了。而且這個模式還在不斷更迭之中,現在觀眾對明星戶外真人秀這一曾經霸屏的綜藝節目形式開始出現審美疲勞,《中國好聲音》《跑男》等綜N代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的主題化綜藝節目來加速篩選過程。 當然這對“偶像們”來說是一個越來越殘酷的世道。20年前那批的明星成長於娛樂資源匱乏的年代,所以可以輕易收割了極為龐大的粉絲數,這樣的情形隨著供給端的日益豐富將越來越不可能。以後的偶像經濟將會是極為碎片化分佈的,明星和大V,網紅這類普通人的界線也會越來越模糊。但因為粉絲的購買力和購買意願都在明顯增長,總的蛋糕還是會越做越大。 以前的粉絲群體,以沒有太多經濟能力的年輕人為主,比如高中生和大學生,現在的粉絲群體的範圍已經向兩側延伸,小學生和三四十的人也是粉絲主力。 舉個例子,20年前只有學生追星,老師只會沒收學生的偶像紀念品。而現在大把的中學80後女老師都是易烊千璽的粉絲,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老師自己寫的,她甚至比學生還要瘋狂。我學妹在喜馬拉雅工作,剛剛請了易烊千璽作代言人,她說這一次請他來代言的效果,下載量、DAU、單日收入各方面,比投放億級綜藝還要好。 選對流量明星對品牌來說是一件超級賺的事情。至於說偶像經濟是社會膚淺的表現,我覺得只能是說這話的人可能還沒想明白一個道理—— 明星偶像的存在本身就解釋了一種長期以來人類原始的心理機制層面的巨大需求(所以偶像和明星崇拜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恰逢互聯網能更好釋放天性裡的“圍觀欲”罷了。 這種以少年經濟或者是以幻想和夢想驅動的經濟,任何時候都會存在。在沒有影視明星的年代一樣會有領袖崇拜,人們天生對享有大量社會財富或佔有極優質基因資源的人會產生幻想。 現在所有的消費端產品都在搞人格化營銷,最成功的內容營銷團隊都是人格化的。人格化營銷和偶像經濟是一根樹上長出來的兩根樹枝。商業上普遍推行,說明這種模式最有效果。 更何況,偶像經濟具有自我催生性:偶像經濟的發展讓青少年認識到商機的多樣性,已經教會他們能夠讓現代人買單的不僅僅是真正使用的實體物品,更是寄託於他人的情愫。這將鼓勵一批又一批的新人進入自我展示的行列,最後偶像的供給端會大大擴容。而正符合我國上層建築的本意,也和宏觀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文娛產業爆發增長的窗口期吻合。我覺得也不必擔心偶像經濟的一些負面現象,隨著國家加大版權保護+大眾付費習慣養成,偶像快速迭代的時代也將來臨,隨著新鮮血液的不斷湧入,市場將會淘汰大量的投機參與者。


維康財富


粉絲經濟是一個非常大而有前景的課題。粉絲經濟擁有著大量的投機者、入局者和買單者。簡而言之,粉絲經濟是由粉絲、明星及第三方資本家支撐起來的新型經濟形態。在這個利益場中,明星是商業價值的承載體,粉絲是商業價值的實現者,資本家是商業價值的投資者。

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係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 是一種通過提升用戶黏性並以口碑營銷形式獲取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商業運作模式。

以前,被關注者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比如,在音樂產業中的粉絲購買歌星專輯、 演唱會門票,以及明星所喜歡或代言的商品等。現在,互聯網突破了時間、空間上的束縛,粉絲經濟被寬泛地應用於文化娛樂、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等多領域。商家藉助一定的平臺,通過某個興趣點聚集朋友圈、粉絲圈,給粉絲用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商品和服務,最終轉化成消費,實現盈利。

粉絲經濟說到底還是要仰仗大量粉絲的力量,因此粉絲運營是粉絲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從產品運營的角度看,粉絲運營和用戶運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主要環節可以劃分為四個大的階段——獲取粉絲、粉絲轉化、粉絲留存、粉絲自擴展,對應著產品運營的吸引、消費、留存、推薦四大環節。

獲取粉絲:主要目標就是獲得大量關注,將關注者轉變為粉絲,擴大粉絲數量,以期打開偶像知名度,提升自身商業價值。

粉絲轉化:指的是通過培養粉絲的忠誠度和責任感,來觸發一系列粉絲的自發行為。例如關注活動、收看作品、做數據、買代言等,將粉絲轉化為願意付出情感、關注、時間、精力、錢財等的深度粉絲。

粉絲留存:目的是防止粉絲的流失,保證粉絲數量、質量等的穩定性。其中流失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防止粉絲數量的流失,另一方面是防止粉絲活躍度的流失。

粉絲自擴展:是說粉絲自發的擴大群體的行為,就是粉絲向外擴張的行為。換句話說,可以替代為粉絲自發的拉新行為——由粉絲髮起,想非粉絲人員進行推薦和安利,並獲取一定比例的有效新增粉絲。


經濟情報站


1998年8月18日、2007年6月18日後,中國即將第三次發行特別國債。

業內人士表示,本次發行特別國債一旦予以落實,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有望探明底部並迎來長期繁榮的景象。

發行特別國債意在穩定經濟增速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財政收入下行壓力較大,通過發行政府債券彌補財政支出不足,加大財政的逆週期調節作用勢在必行。由此可見,“發行特別國債”是接下來宏觀調控“逆週期調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有效彌補財政支出不足,提高穩增長的能力。

歷史上2次特別國債,對A股影響走勢迥異

相信對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特別國債”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東東,其原因在於管理層發行“特別國債”的頻率極低。實際上,截至目前,中國僅僅只發行過2次“特別國債”:一次是1998年8月18日,另一次是2007年6月18日——這兩次發行特別國債,對當時和日後的中國股市影響非同小可。

【第一次】

1998年8月18日,財政部向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了2700億元長期特別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全部用於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

二級市場上,就在“特別國債”發行當天,上證指數結束了為期54天、幅度為26.70%的暴跌行情,當日見到了長期大底1043.02點,並於隨後3個月反彈至1300.15點,漲幅為24.65%。值得一提的是,1043.02點這個長期大底,支撐了接近7年的時間。

【第二次】

2007年6月18日,財政部批准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購買約2000億美元外匯,作為即將成立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資本金。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8月29日,2007年第一期6000億元特別國債到期兌付,是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採取了滾動發行的方式,依法合規、穩妥有序地向有關銀行定向發行6000億元特別國債。

二級市場上,當時的“特別國債”發行後2個交易日,上證指數見到短期頂部4311.99點,隨即大幅下跌至3563.54點,13個交易日區間跌幅17.36%。不過之後4個多月,上證指數68個交易日一路飆升71.85%至6124.04點牛市大頂後,1年狂瀉72.81%。

【原因探析】

華龍證券人民大道總經理牛陽對上游新聞記者表示:“前兩次特別國債發行後股市的走勢截然相反,與當時的經濟形勢與貨幣政策密切相關。第一次特別國債發行時,我國正遭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南北特大洪水的雙重打擊,因此發行特別國債本質上是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來穩定經濟,事實上發行特別國債後的1999年6月9日,央行審時度勢地在互聯網技術革命高潮來臨前宣佈降息,讓實體經濟在互聯網信息革命的提振下由冷變暖,所以股市走出了慢牛行情。第二次特別國債發行時,我國經濟處於高度繁榮的過熱階段,流動性氾濫使得通脹壓力不斷加大,於是在特別國債發行前,管理層對股市雙倍上調印花稅遏制過度投機,2007年6月12日又宣佈對經濟政策由‘穩健’變為‘適度從緊’,因此當年6月18日發行特別國債,具有分流資金對抗通脹壓力的作用。事實上特別國債發行後半年時間,央行3次加息5次提升準備金,終於化解了經濟過熱的危險,但A股也因此由盛轉衰,6124點至今亦未能超越。”

本次特別國債發行後

經濟股市將長期走牛

“如果本次發行特別國債得到落實,那麼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將結束探底築底並開啟全面繁榮的新時代。”華龍證券新華路總經理鄧丹對上游新聞記者表示,“本次提到的發行特別國債,既不是畫餅充飢也不是望梅止渴,而是腳踏實地拉需求穩就業。保經濟必定是永恆不變的主線,但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基建!很簡單的一點,2008年新增就業中超過50%是農民工且呈現老齡化趨勢,而現在農民工佔比只有15%,核心已經不是農民工。國內一季度的疫情直接衝擊以批發零售、餐飲住宿為主的服務業,這些服務業不僅就業佔比大(佔到整個城鎮就業人口的40%),而且受疫情影響持續時間長,所以將大幅影響城鎮就業。統計局3月1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1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錄得5.3%,2月數據則升至自6.2%,為2015年以來最高水平。因此,未來保經濟的重點穩就業,而要穩就業,政策轉向穩就業,那麼促消費將成為政策主要抓手,因為消費不僅是國內經濟第一增長引擎,也直接帶動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需求,從而對穩定就業提供支撐。”

鄧丹還指出:“消費將成為國內經濟最關鍵的一輛‘馬車’,後續諸如發行特別國債這樣的財政政策可能將重點圍繞促消費展開。現在基建本身佔GDP比例25%左右,第三產業佔比接近60%。所以遠水不解近渴的時候,必須重點選擇可以最快有效拉動經濟和解決就業的產業——這些,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走出低谷走向黎明並迎來新一輪長期繁榮的關鍵!”


新型環保節能設備


粉絲經濟就是利用了人性中,追求認同,逃避排斥的動機。現代社會變化很快,選擇很多,兒時的夥伴可能都各奔東西,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此時人是很缺乏認同感,很孤獨的。再加上國內獨生子女政策,經濟發展迅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缺失,利益至上的友誼讓人忘而卻步。

而此時網紅明星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不同地方的人因為喜歡相同的明星聚集在一起,一起做一個追星夢。

我個人理解的粉絲經濟就是一個販賣夢想的商店和一群抱團取的人。畢竟人都是需要鼓勵和認同的,如果不安的情緒得到了安撫,為信仰充值也合情合理。



諸葛驢鯉魚


近期顏值崇拜、拜金、攀比、暴力等粉絲追星過程中存在的諸多與價值觀相關的亂象不斷浮出水面,引發社會輿論爭議。

這些粉絲們創造出了成百上千個專用術語,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語言體系,其中不乏“坐地排卵”“白嫖”之類的低俗詞語;這個群體戾氣叢生,掐架不斷,一旦有人與自己意見相左,他們就會訴諸人肉搜索、人身攻擊、詆譭造謠,甚至打架鬥毆等暴力行為;粉絲的消費行為越發狂熱,“愛他就為他花錢、不花錢不是真粉絲”,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的生活費,理直氣壯地掏空父母家人的錢包;大行其道的粉絲集資應援也成為灰色地帶,由於集資行為不規範,往往給詐騙等不法行為可乘之機。

此外,粉絲追星屬於偶像崇拜行為。偶像崇拜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人們尤其是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體往往容易將偶像視為其精神寄託和學習榜樣,加以追隨模仿。因此,在充分尊重多元價值觀的基礎上,引導青少年理性選擇偶像,合理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對社會主流價值理念的構建具有積極意義。

進入新世紀後,在泛娛樂化浪潮助推下,粉絲經濟快速崛起,粉絲群體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強。為了迎合大眾八卦心理,狗仔、媒體、網絡、經紀公司大量曝光明星隱私、炒作其緋聞,將其日常生活透明化。對於粉絲而言,明星不再像天上的星星那般遙不可及,而更像是關係平等、聯結緊密的朋友、戀人、合作伙伴。他們的追星行為也越來越強調明星與個體成長的參與性。

除了以前那些常規活動,粉絲在網絡上組織無數個應援站,刷流量、控評論、造話題,深度參與到明星形象運營的商業活動之中。在新的粉絲文化結構下,明星和粉絲結成了一榮俱榮的利益情感共同體。

從某種程度上說,粉絲群體已成為左右偶像前途命運的重要力量。從單純的仰慕者、追隨者,到明星的製造者與推動者,青少年粉絲在追星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其中一部分盲目而缺乏理性的人就這樣在市場的縱容慫恿之下走向瘋狂,使應援行為僭越了道德底線,變成干預社會健康發展的“暴行”。

如若往更深層次思考,當前粉絲文化的形成與我國社會結構的內在變化不無關聯。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的腳步加快,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傳統家庭結構逐步瓦解,人際關係疏離,青少年的社會化、個體化趨勢越發明顯。再加上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群體性孤獨”,使這一代人渴望獲得參與感、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這些訴求正好可以在與明星的高頻互動、參與粉絲組織的活動中得以實現。只有充分理解這種深層社會結構性變化,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前青少年粉絲群體價值取向得以塑形的根源所在。

社會進步,觀念更新,“偶像”概念的變遷是一種必然,但英雄人物、道德模範等傳統榜樣被娛樂明星所掩蓋,卻不是必然。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應努力為青少年營造充滿包容、尊重、溫情的成長環境,搭建主流文化與粉絲文化之間溝通的有效渠道,引導粉絲以更加理性積極的心態認識“偶像崇拜”這件事——不能只圖一時的情感宣洩或尋求逃避現實的港灣,而應以精神的成長和個體的完善為目的,從表層感性地崇拜向深層理性地敬仰轉變。

相關部門也需要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粉絲群體的情感結構、和自我認知的結構性變化,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資本對粉絲文化的投機、利用、操縱。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規範網絡文化秩序,進而系統性地實現我國文化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陳永信老師


粉絲經濟由來已久,並不是新鮮事物。

早期有戲子,現有歌星,球星,再到現在的網紅。

並沒有什麼不好,憑藉自己的努力,達到眾人喜歡,目前已成為一個產業,專門有人在研究其發展前景,相信作為新世紀,新型產物將越來越多,且國家也會越來越關注其發展。


非魚知路


網紅經濟,空手套白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