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会“遗臭万年”?而汉武帝罢黜百家,却名声要好的多?

致富先锋玛尔扎哈


其实这两种措施对于当时的百家来说都是过,但是因为对后世的不同影响所以造成一个功一个过的现象,来看分析: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历史上杰出的两位帝王,秦始皇统一战国建立秦朝,虽然一生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他的功绩,修长城抵御匈奴,统一天下形成疆域基础。而汉武帝虽然不及秦始皇这般丰功伟绩,但是相比较其他皇帝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长期抵御匈奴,并实行推恩令,让汉朝再度强大。

这两位伟人在位期间有一项政策非常的相似,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对当时思想上的一种整改,让天下人顺从自己的思想更加利于统治,那么既然性质一项,为何始皇得到抵触,汉武帝得到推崇呢?往下看:

为何在当时会形成这两种政策?

其实采取这两种分别都是无奈之举,始皇虽然靠武力统一了六国,但是奈何各地都非常的不服,暴动的事情时有发生,虽然这些武力都可以镇压,但是有一种是镇压不了的,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当时的儒生就遍天下的宣传反动思想,让始皇烦不胜烦。

于是当时的丞相就献出这样一个计谋,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这些人都杀了,并且把书烧了,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没有人带头再加上没书籍可以看,虽然思想愚钝但是最起码不会有反动的思想。

始皇同意了李斯的观点,于是就酿成这样一件千古惨剧,但站在始皇角度来看的话,实则是无奈之举。

而汉朝则是没有书生宣传反动思想这么严重,毕竟在汉武帝时期还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但是国家的君王自然不可只看到稳定,都会想让国家有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推崇的是法家和黄老等学说,这些利于建国但是不利于治国。

为此董仲舒献上一计,没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较之其他学说来说更加的利于治国,但是由于其他学说的根深蒂固无法撼动所以最终才选择罢黜百家,这样才能让全国都学习儒家文化。

虽然对于其他学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但是可以看出汉武帝也是无奈之举,只有这样,国家才可以长久不衰。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两种政策都有过

虽然后世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正确之举,但是实际上跟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无太大差距,都有一定的过错。

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有效地控制了国家的反动思想,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无疑对始皇更加的仇恨,以暴制暴从来都不是一个良好的措施,并且对于后世来说影响也是巨大,大量的书籍被烧毁导致出现了思想上的断层。

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虽说有利于国家,但这种有利是建立在罢黜百家的基础上,不然儒家文化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深入人心,这自然对于其他百家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让其他学说得不到推崇从而有些开始消亡在历史之中。

为何汉武帝得到推崇?

虽然两者性质差不多,并且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国,但是我们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就不一样了,始皇的焚书坑儒带来的是什么?大批量的儒生被杀,书籍得到焚毁,这些种种自然就遭到了各代儒生的抵触,而传播最快的人群是哪个?没错,就是儒生。

再看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对其他学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儒家文化也因为得到大力的推崇,而且汉朝之后哪家学说更受世人和统治者喜欢?没错,就是儒家。

而独尊儒家也就被儒生们认为是正确的一套,虽然是建立在遏制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但是这并不妨碍对儒家的推崇,再加上因为独尊儒术导致儒生越来越多,自然不会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产生什么抵触。

结语

不难看出这两项政策的出现实则都是无奈之举,一个是如果不控制,那么国家内部的反动思想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只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另一个则是如果不进行改变,则国家就会陷入到一个瓶颈期,虽然不弱小但是也不会再强大。

但是因为解决方法的不同,所以就导致了不同的影响。


文青聊史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帝王,史称“秦皇汉武”。两位帝王都加强中央集权。那么同样是加强集权的政策,始皇的“焚书”(坑儒乃儒生诽谤始皇而起,与焚书不能并称)为什么会遗臭万年,而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留下美名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政治上废分封,设郡县,军事上收天下之兵,文化上统一文字度量衡,思想上焚毁与政治相关的书籍。这些措施对于当时的天下是个新鲜事物,天下实行分封久矣,所以始皇的措施一出来,所有人都很难适应,甚至认为其是“暴君”。


统一是当时历史潮流的必然,因为人的思想总是落后的,所以秦朝被推倒后,项羽又恢复了分封,结果天下再次大乱。即使是汉高祖也迫于形势实行一半分封,一半集权,虽然陆续消灭了分封的诸侯,但后来又分封了同姓王,结果又造成了“天下大乱”—“七国之乱”。

到了武帝时代,人们对分封带来的影响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时候中央集权慢慢被接受,因为它有利于国家稳定。注意,这时候的国家概念是整个中国,而不是某一个诸侯国,说明统一已深入人心。所以接下来武帝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就那么顺应人心了。对外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力量,对内设立“内朝”,加强皇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皆用儒家思想来巩固国家统治,始皇有“坑儒”之举,自然在后世留下骂名。


张真人说史


因为如果“焚书坑儒”不是罪的话,那么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人的起义就是真正的暴民。因此,在大汉王朝创立后,一定要将秦朝的罪过最大化地夸大,否则“大汉王朝”就没有正当性,就失去了天道人心。


而事实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以讹传讹,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 秦始皇画像

《资治通鉴》所载“焚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封建时期以“农业文明”为主,因而“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没有被烧,而《诗》《书》等书籍常常被一些“诸生”用来以诽当世,因此民间的被烧毁。但官方仍然在“博士官”保留,并未全部破坏。

▲ 焚书

《资治通鉴》所载“

坑儒”的主要内容如下: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事件的起因是侯生、卢生等人讽刺、非议秦始皇,引起秦始皇暴怒,派人查探都有谁在妖言惑众。结果诸生互相揭发,最后确定的违法“犯禁”者460余人,在咸阳活埋。这件事情本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侯生、卢生等人都是方士,只是寻找“不死之药”的人,并非儒生;而现在这460人违法犯禁,按律坑杀,没有什么错。

▲ “坑儒”

但是在汉王朝的正统下,需要全面否定秦朝的一切。因此,秦朝的“焚书”、“坑儒”都是错的,全都是暴虐的象征,因此,“高祖斩白蛇起义”是顺应天意的,大汉王朝是正统的。


而汉武帝“罢黜百家”,同样是为了正当统治。需要说明的是,董仲舒的“儒术”,已经完全不是孔子所说的“儒”了,而是彻彻底底为统治所服务的学说。

▲ 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以“神学”为基础,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政治学说,强调君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这些都是逢迎统治者的口味的,在汉武帝这样的君主面前,一拍即合。而后世各朝各代君主,都是以这样的“权威”来统治的,他们自然而然认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合理性。因此在统治者的眼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功。如果这一点有问题,就意味着“君权”的神圣性、合理性存在问题,那是没有哪一位皇帝认同的。


安若凡


历史上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与他的功劳齐名的还有他的暴虐。

说起秦始皇的残暴例子不胜枚举,其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焚书坑儒”。

本质上看“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中国文化都是无法度量的损失。

但为何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了千古骂名,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变成了伟大的政绩?

1、“焚书坑儒”虽然焚的是诸子百家的书,但坑杀的多数人都是儒生。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是同时打压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单单只发扬儒学一家。而最终儒学得以兴起,并在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都是因为汉武帝的这场改革。

所以后来在中国占有绝对地位的儒生,大有诋毁秦始皇抬高汉武帝的意思,这也是造成历史对二者之间评论的差别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的功绩在于统一中国,武力征服难免会做出许多过激的事,当时之人对他可谓是恨之入骨。

2、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本意是要维护秦朝的统一,把与秦朝当时统治相违背的言论抹杀掉。显然这种愚民政策没有达到秦始皇想要的结果,但这件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远远超过了秦始皇的预料。打压方士、坑杀儒生使原本就受残暴统治的百姓更加激愤,也加速了大秦帝国的土崩瓦解。

由于经历了几百年的诸侯兼并战争,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汉朝建立之处就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董仲舒把儒家学说与当时社会相结合并吸收了许多其他学派的理论,创立了一个以儒家学派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等都是其中的观点。

从这些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质上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控制人思想的形式。而世人对罢黜百家与焚书坑儒差别对待的原因也许就出在了这“高级”二字上。

汉武帝是兵不血刃,用温和的方式引导人们接受,并且被董仲舒重新塑造之后的儒学本身就有一种魅力。在自汉代以后儒学在中国就是唯一的正统思想,虽然它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但确实起到了维护阶级稳定的作用。

反观秦始皇则做的太暴力,他强硬的砍杀与自己相悖的言论,不给人缓和喘息的机会,不变通、不折冲最终的后果可想而知。

因而才有了后世对“焚书坑儒”的贬,对“罢黜百家”的扬,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

欢迎关注“春朝青牛”,每天坚持分享感兴趣的历史知识。

实说历史


秦始皇时期,第一次完成中国的统一,所以秦始皇很是得意,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迈五帝”,但是这时候有很多儒生针对当时秦朝制度等方面有很大怨言,动不动就搬出古代圣人言论,孔子言论来说道,让秦始皇不胜其烦。这时候李斯站了出来,李斯虽然出身儒家,是为荀子的学生,但是他也是中国极端法学主意的执行人,给秦始皇建议除了秦史以及一些医药占卜,农业方面的书可以由地方“吏”保管,其余全部限期上交,不然就要论罪处置。经过这次大清洗,中国秦朝之前百家兴盛时期留下来的著作,相当大部分被付之一炬,尤其《尚书》从此缺失,导致孔子提倡的“六艺”不全了,而后来儒家一家独大,当然要对秦始皇这一做法大加抨击,秦始皇的苛政从此流传千古。

实话说起来,秦始皇这一做法虽然非常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但是确实过于苛刻,尤其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承险些中断掉,尤其汉朝建立后,政府多方收集古代经典,让很多人踊跃的编造假书,给我们后人的学习造成很多不利影响。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方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受到的抨击并不厉害,我想那是因为从那时开始,儒家文化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官场一家独大,其它门派都已经彻底衰败下来了,更别提对汉武帝和董仲舒的做法进行质疑和嘲讽了。

其实儒家虽然好,但是其结合到帝王之术后给中国后来的社会发展也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社会文明几千年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尤其到了近代,更让中华文明蒙受了长期的耻辱。


阿庆还是阿庆


为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会“遗臭万年”?而汉武帝罢黜百家,却名声要好的多?二者的行为,对儒家来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

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儒家的进阶历史上,换个说法就是,子曰:我们在过去的秦朝时期,走过一些弯路。对儒家而言,西汉后期之前,都是黑暗的“末法时代”,都是暴虐的时代,只有儒家的时代才是正义的。战国时代,骂周天子自坏名分,不作为。骂各路诸侯国狼子野心,扰乱时代。但目标太多了,也不好集中骂。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儒家还是不受重用,秦始皇自然就成了有眼无珠,暴虐天下的代表。毕竟儒家是后来的胜利者,可以尽情的曲意2000年,胜者为王嘛。

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在儒家的奋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开始,儒家开始正式走上政治舞台,这一走就是2000年,直到近代才被赶下神坛,在这之前百家都是失败者,没有发言权来批判“罢黜百家”是暴政。

三、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就像个小姑娘,胜利者可以肆意打扮。首先、秦始皇并未“焚书坑儒”,焚的是玄学,坑的是方士跳大神儿的。也可以说是秦朝时代的破四旧,扫除奴隶时代的迷信,迎接美好的封建新时代。汉武帝也并未“罢黜百家”,而是启用儒生,征召儒学博士。儒生也得到重用了,但直到汉宣帝依然是百家并用的。班固《汉书》载:汉宣帝看太子痴迷儒学,尊崇儒生,非常担忧,语重心长的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一语中的,汉元帝继位后独尊儒术,很快西汉就亡了。


布谷鸟讲历史


崇祯皇帝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



当煤山的树枝出现在他头顶上时,如果可能,他也想当一回秦始皇。

如果东林党把一北京的四书五经拉到他面前,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一把火给他烧了。

没落户溥仪也许会插上一嘴:先祖大搞文字狱的时候,为何不搞个彻底,之乎者也的是干嘛啊,朕的大清都亡了!

OK?


太阳系公理


因为后来是儒家得势。

秦始皇焚书坑儒,自然不受儒家待见,肯定是一黑再黑。

汉武帝虽然和秦始皇都做过不符合儒家道义(穷兵黩武)的事情,但是人家独尊儒家,就这一点就足够儒家人去吹捧的。



明翊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中央政权。控制有学之士借用古代圣贤来评论不利于政权统治的言论。排除不同的政治理念及思想,虽然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团结和长治久安,引起了社会动荡。困固了人们的思想,手段残忍残酷。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及文明的进步。
秦朝灭亡后,汉朝“尊儒”,文人之士能说他好吗?还不是让一个成功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造成不可磨灭的污点。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和秦始皇的目的性质一样,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统一。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对社会文明、民族心里素质产生了深刻影响。汉代儒家思想发展为后世的正统思想。而另一面也阻碍了社会人类的思维,使各种学术自由交流得不到发展空间。学术自由成为了学士们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秦始皇和汉武帝,一个是“坑儒”、一个是“尊儒”,其目的都是为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及自身对政治的统治。只是用的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后果,从而影响后世社会的发展。


历史兴趣


因为儒家掌握着古代中国的史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除去医药、天文、农业诸种书籍之外,其他书籍一律焚毁。第二年因为当时儒生批评这位修筑长城的秦始皇,他下令活埋了儒生460人。为了统治思想言论,特别是一些革命的东西,只要不符合专制主义口味的不惜摧残文化,实行焚书坑儒,严厉打压,以为这样便能杜绝对人民的影响。



跟秦始皇不同的是,汉武帝采取的是用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来引导人们,便产生了董仲舒哲学,它的体系基本是孔孟以来的一贯精神,以“三纲五常”为中心。

但是董仲舒为了皇帝的专制地位以及专制政府政权分配的现实情况,创造了一套神学和性论。他确认有一个神在主宰一切,而皇帝就是神派来统治人的世界的。而性三品论认为人有三品:第一品人性善的即统治阶级;第二品人性可善可恶的即中间阶层;第三品是人性恶的即底层的农民、工人阶级。这就是他的反动阶级论,这种思想受到统治阶级的喝彩,支配了专制主义封建制全时期的地主哲学思想。不得不说正是这种思想祸害了中国几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