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

╰冷月残星べ


汉武帝期间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此后中国封建王朝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思想体系,直到今天对我们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唯独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为主流呢?

因为“天人三策”为汉武帝提供了统治思想。

汉武帝一生做了两件事,一件为加上中央集权,一件为打击匈奴。


在第一件事情上董仲舒为他提供了思想体系。

“天人三策”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第一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天爷让我给你们做皇帝的,这是上天的意思,老百姓要认同“天”的决定,服从我的统治。“天子”天的儿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董仲舒还有一层意思,当天子做错事了老天爷会以天灾为信号,告诫皇帝你的做法不对,当然天灾根本不会由人能够决定的,所以这层意思实际上是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帝王的权利。

所以说第一条的意思是使广大群众认同自己的统治有了理论基础,这是不是在加上中央集权呢?应该是的。


第二条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秦始皇期间曾经焚书坑儒,其目的呢?

无非就是限制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焚书。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以前中原大地散乱都是由于大家看杂七杂八的书,通过读书大家渐渐产生了各种想法,所以一概烧掉,只留种树,卜卦,医药之类的书。

这个方法对吗?

肯定不对,于是汉武帝改了方法,如果说秦始皇属于禁止,那么汉武帝属于引导。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这些思想都是对汉武帝的统治有好处的。

所以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也是加强汉武帝的统治的。

第三条 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简单点理解就是说江山统一这个事十分重要,而且突出王的重要性。

秦始皇统一以后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但是秦亡以后各路诸侯纷纷建国,刘邦建立西汉以后采取了折中的方法,边远地区分封制中央地区郡县制。

所以说汉武帝名义上为权利最大的拥有者,但是地方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皇帝的权利。

这就为刘邦的后代子孙出了难题。

而大一统和尊王攘夷的提出又让汉武帝有了理论基础,我们都知道分封制实际上属于国中之国,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汉武帝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加强集权,于是有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一步步的削去地方权利,使权利回归中央。

所以说大一统和尊王攘夷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至于第四点就更好理解了,就是选拔人才,只有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服务才能更好完成中央集权。

综上所述:董仲舒上书的天人三策完全符合了当时汉武帝的政治需求,而董仲舒本为儒生,由此确立了以儒家思想的为正统的主流思想,班固在《汉书》评价为罢黜百家,表彰六义,直到后来演变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上内容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

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关注,我是爱好历史的上班族。


上班族聊历史


所谓正统思想,即在该社会占据统洽地位的阶级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正统思想就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_经形成地主阶级就千方百计地宣传它、利用它,并不断地改造它,使之更适合他们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延续,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便成了正统思想。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汉代儒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探究竟。

适应了当时社会思想发展的需要

汉朝初期,百废待兴,黄老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暴秦的灭亡给汉初黄老思想的统治开辟了道路,也为儒学思想的复兴提供了巨大机会。当时的儒生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担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首先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其次要深化儒芓经典硏究;最后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代表人物有叔孙通、陆贾、贾谊、韩婴等人。

叔孙通积极入仕,主动向皇权靠拢。秦朝时被征为特诏博士。西汉初年,叔孙通与诸儒生杂采古礼及秦制共立朝制礼仪,因时制宜地将儒家学术运用于社会政治现实,使最高统治者意识到儒学的作用从而对汉初儒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司马迁在《史记·叔孙通列传》中,誉叔孙通为"汉家儒宗。陆贾是刘邦的左右近臣,据记载,陆贾写了十二篇政治论文每在宫廷中读篇高祖皇帝都会高声喝彩。从那时起陆贾思想即成为汉初的国家哲学。其核心是老庄的自然无为原则。所谓自然无为并非要求政府什么都不管而是要求政府不要恣意妄为尽量对民间事务少干预。贾谊主张礼法结合,以礼为主,其思想

的基本出发点是仁义和法治要本末分清,仁义德教是根本权势法制只是辅助,这就表现贾谊的融合儒法为的新儒家思想特点他的民本、礼治洽思想也有明显儒法融合的特点。

韩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思想,采取阐述经义的形式,即通过对儒家经典《诗经》的诠释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他从反思秦王朝的败亡入手,对秦的苛政暴刑进行严厉的批判提出礼法结合、王霸并用、顺圣养民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陆贾、贾谊和韩婴的思想共同的特点是荀子的影响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其表现形式是儒法融合,以法家的精神理解儒家的仁乂礼制,或在儒家思想中渗透以法家的思想和观点。正是这些思想,在当时产生实际的影响,并为后来的董仲舒所继承和发挥,成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重要特征。

迎合了汉武帝治国方略调整的需求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儒家来完成思想上的大统,是因为经董仲舒发展后的儒家思想迎合了汉武帝治国方略的转换。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从他16岁登基开始就想调整治国方略。每个朝代都有大的方针国策周朝是以礼治天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是以法治天下,西汉初期是以黄老之术,无为治天下,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个皇帝,登基后摆在他面前有三个大的问题:

  • 诸侯国的权势过大。西汉初年,刘邦借鉴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经验,刑白马盟势,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大封同姓王,到了后期弊端就显示出来了,封国过大,几乎所有封国都有能力与朝廷抗衡,比如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宝玉器,多于京师。像这种情况“无为能解决问题么,汉武帝认为不能。

  • 无为而治难以为思想上的大统服务。当时人们思想上的状况,董仲舒曾概括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断变化,下级官吏和普通百姓无所遵从。面对这种情況无为能解决么不能。

  • 和亲不能根本解决匈奴的潜在威胁。西汉自高祖白登之围后对匈奴都是忍气吞声,睁一只眼闭只眼,希望借和亲保边境的安宁,但自高祖以来文帝景帝一直到武帝初,匈奴就没有停止过对西汉边境的骚扰不同的只是规模而已,或大或小,面对这种情况无为能改变么,最起码汉武帝认为不能。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汉武帝要重新调整治国方略,他会选择法家吗?不会,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法家适合治乱,在和平时期仍用严刑酷法会激起民变,加速朝代的灭亡,所以他不会选择法家,但他又觉得法家法术势思想很管用;他会完全拋弃道家么,也不会,毕竟文景之治向他证明了道家思想无论是宏观的理论体系还是具体的执政方案有高明的地方,使得西汉政权不断强大他把目光投向了儒家,但又觉得原始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说不到他心里,其仁政理念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就在这个时候代大儒董仲舒横空出世。董仲舒引道入儒,提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并且王霸杂之,以法释儒,最终实现儒道法的融合。

经董仲舒等发展了的儒家举解决了汉武帝所面临的冋题: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王攘襄夷。当这盆菜放在汉武帝面前时,他再也无法拒绝,照单全收从此儒家高居庙堂之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所谓"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

适应历代帝王专制统治的需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之所以能被历代帝王所青睐根本原因在于他提供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洽的理论基础。

其一,它提供了大统的政沿洽思维定势和政洽价值取向。在三国演义中有段经典台词,那就是—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为历代统治者如果身处已合,则想合久一点如果身处分大统更是人心所向。纵观我国朝代更迭真是应了这句话,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大乱之时,大统不但为帝王心仪更是民心所向,其他时期帝王都想江山统万万年。这种统一当然不但仅指政治局势还指思想。

其二,儒家天人合”的天命观,主张君权神授,为皇权的天然合法性摇旗呐喊。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绝对服从他们。这样儒家就把神权和君权串在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皇权貝有天然的权威性,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他朝会的地方称为“奉天殿ν从此之后皇帝的诏书第-句话必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其三,以“仁为中心的“三纲五常确立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人伦规范。所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三纲理论最早是由韩非子提出的,他在《韩非子忠孝篇》中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三纲理论体现的是完全的君本位思想关于君臣等关系原始儒教也有专门论述: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体现的都是民本位思想。董仲舒融合法儒,把民本思想转化为君本位思想,并引入道家的阴阳观念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面,臣子妻体现

了天的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洽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洽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五常”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可作简单解释如下:仁者,爱人。在与另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信者人言也,要讲诚守信。

儒家思想统治中国2000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家学说的影响之大、之深、之久可以和儒学相比。它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开创私教之先河,有弟子三千,是伟大的教育家,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比如愠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以及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等,至今都仍为我们所遵循。放眼世界,无论是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中国还是中国历经外族入侵依然保持融合而生生不息,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东亚乃至全世界,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国的汉字、律令等儒家文化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受到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晌,至今都还很明显,韩国女性成年时都要进行月光祭这就是儒文化。在欧洲以伏尔泰、卢梭等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了孔孟学说伏尔泰甚至建议用儒教代替基督教。欧洲新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积极推动了近代启蒙运动的发展。


历史365


两者是互利互惠的关系,简单地说来,汉初的政治结构是皇帝和地方诸侯共治天下,中央之中还容易有外戚、军功贵族干政。皇帝想要加强权力,可是朝廷的中上层全部被军功贵族垄断,只能够提拔寒门出身的儒家士子作为自己的爪牙,同时从思想上向天下人灌输“君为臣纲”的观念,所以儒家文化就成为了正统思想,国家也实现了皇帝的中央集权。

在汉初,汉高祖和诸侯王之间缺乏严格的君臣关系,他们实际更类似于合伙人的合作伙伴关系。汉高祖登基为帝是因为“功最高,德最厚”,被诸侯拥戴为天子。君臣尊卑的等级观念体现得并不明显。而列侯在侯国内的权力几乎可以比照天子,犹如国中之国。吕后崩逝后,绛侯周勃、曲逆侯陈平剪除诸吕之后废黜少帝,拥立新君。其权势之大甚至已经超越了天子,绝非人臣之礼。所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汉初的军功贵族实际上是与天子共治天下。天子治理下辖的中央地区,诸侯王、列侯管理自己的封邑。本质上是一种分权的思想,还遗存着周代分封的核心理念。而儒家则将求“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臣尊卑分明,犹如天地云泥之别,这条红线是任何人也无法逾越的。儒家尊崇君权的核心思想也是其延绵千年而不断的理论根基。君王为了得到真正的大权、实权,自然要重用白衣儒生、寒门贵子,用他们来取代军功贵族。再通过酎金失侯等一系列事件,从根本上削减贵族的势力,力求达到“朕即天下”的大国气象。

所以说,儒学和皇帝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儒家思想替皇帝管理天下人的思想,皇帝有了权力之后重用儒家士子,儒家士子再帮助皇帝进一步实现中央集权,彼此成为了更好的合作伙伴,各取所需。


经典守望者


1、汉武帝继位后,朝政由窦太后把持,且推崇的是道家学说。

2、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形势严峻:

a、边疆受到少数民族的威胁,如匈奴等。

b、地方藩镇势力过大对中央形成威胁。

c、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加剧!

面对这些严峻的形势,只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使汉武帝的主张得到实施,才能改变文景两帝和窦太后所倡导的道家无为,对匈奴等少数民族、对地方藩镇不动用武力的策略!

而儒家的君权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正好可以解决中央集权的问题。同时,儒家的仁政也有助于减轻对农民的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于是,汉武帝为了实施自己的主张,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就要是儒家成为官方正统的思想!


洪古太荒


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套强调君权、强调大一统的思想来装扮和教化人民。汉代儒学,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它的新思想成分恰好成为汉武帝打造一个中央集权主义国家的必需。


一、改头换面的新儒学

传统的儒学,或者说儒家思想更为贴切,它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思想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周礼、诗经、鲁乐、骑射技术等,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做人的品德和自我修养,对于社会的建设国家的统治只是提供了空泛的口号,并没有提供实际的搭建国家权力机构的方法。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这位纵横于学术江湖的儒家大拿,他清楚经历过混乱的战国时代,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无论是思想界还是朝廷建设,都需要一个统一的、利于国家统一的、满足统治者需求的一种思想理论,于是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和董仲舒的操作下,一个不同于过去儒家思想的新儒学出现了。

新儒学,是董仲舒结合道家、阴阳五行学说、法家等思想提出的新的儒学,它强调三纲五常,强调君权神授,强调天人感应等,它主要要求社会需要秩序,而皇帝的权力是神明赐予的,不得违反等,这是一种比传统儒家思想更注重政治需要和实际应用的新儒学。

二、和新儒学一拍即合的汉武帝

经过了汉初的建设发展,到了汉武帝这个年轻天子的时候,汉朝已经有了盛世前的光芒,那么一个盛世王朝应该是怎么样的?仅仅是辽阔的疆土吗,仅仅是强悍的军队吗,仅仅是繁荣的经济吗?都不是。因为再辽阔的疆土、再强悍的军队、再繁荣的经济,一旦不在自己掌握之中都将成为灾难。所以,真正的盛世王朝一定是一个掌握在自己手里并有序运作的王朝。于是汉武帝找到了董仲舒,一拍即合,维护汉武帝中央集权统治的新儒学产生了。

强调三纲五常、强调君权神授、强调天人感应的新儒学,其目的本就是为了服务于汉武帝打造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是思想发展受制于帝皇意志的表现。


爱铲屎的猫


汉代初期,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因为实行了这种废除别家的思想,推崇儒家思想的统治政策 汉武帝时因为多年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逐步强大。统治者可以改变无为而治的策略,开始有所作为。董仲舒提出了这种方略,以统一思想,并且为政策寻找合理解释。他改革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宣扬统一。被皇帝接纳。所以独尊儒术了,其他家的思想被拒绝在国家的主流思想之外。


伟哥随拍


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此时的儒家已经进化成了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百家争鸣,秦朝以法家为尊,导致爆秦二世而亡。汉初推崇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随着国家发展,经济恢复,实力强大,百姓也安居乐业,但是朝廷的掣肘太多,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建立新的统一思想。

儒家的思想本是“民贵君轻”,忽视了皇帝,于是董仲舒应运而生,他认为天与人相关,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改造成了天人感应“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皇帝代表了天道,任何人都要服从。

这些都是服务于皇帝的统治,于是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集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