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古希臘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幹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建築是歐洲建築的先河。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古希臘的紀念性建築在公元前8世紀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紀已成熟,公元前4世紀進入一個形制和技術更廣闊的發展時期。由於宗教在古代社會據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國家的神廟往往是這一國家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臘亦不例外。古希臘是個泛神論國家,人們把每個城邦,每個自然現象都認為受一位神靈支配著,因此希臘人祀奉各種神靈建造神廟。希臘神廟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會活動和商業活動的場所,還是儲存公共財富的地方。這樣神廟就成了希臘崇拜的聖地,圍繞聖地又建起競技場、會堂旅舍等公共建築。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希臘最早的神廟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在他們看來神廟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過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廟也不過是更高級的人的住宅。


古希臘三柱式


柱式: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築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則。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徑為一個單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則,計算出包括柱礎(Base)、柱身(shaft)和柱頭(Capital)的整個柱子的尺寸,更進一步計算出包括基座(Stylobate)和山花(Pediment)的建築各部分尺寸。古希臘的建築從公元前7世紀末,除屋架之外,均採用石材建造。神廟是古希臘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築,其典型型制是圍廊式。由於石材的力學特性是抗壓不抗拉,造成其結構特點是密柱短跨,柱子、額枋和簷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決定了神廟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種種改進,也都集中在這些構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組合上。公元前6世紀,這些形式已經相當穩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後古羅馬人所稱的“柱式”。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古希臘建築基本上是三種主要柱式:
多立克柱式:希臘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壯,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柱式:希臘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科斯林柱式:希臘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採用的是克林斯柱式。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從左到右依次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斯林柱式
雅典衛城:女神雅典娜的城池雅典城得名於女神雅典娜,而衛城則是供奉雅典娜的地方,原為雅典奴隸主的城堡,公元前5世紀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時期改建為宗教活動中心。它位於雅典城中心偏南的一座小山頂的臺地上,是希臘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品。


衛城的建築與地形結合緊密,極具匠心 。如果把衛城看作一個整體,那山崗本身就是它的天然基座,而建築群的結構以至多個局部的安排都與這基座自然的高低起伏相協調,構成完整的統一體。它被認為是希臘民族精神和審美理想的完美體現。衛城的古蹟中,著名的有山門、帕提農神廟、厄瑞克提翁神廟和雅典娜勝利女神廟。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如果設想衛城的平面圖是一片樹葉,那衛城的入口就是葉柄。走進入口,迎面第一個建築群就是山門。它建於公元前437~前431年,由尼西克利斯設計。這是一座大理石建築,中間是寬大的門廊,兩邊是柱廊,通往衛城的聖道即由此開始。門廊的兩翼不對稱,北翼過去曾是繪畫陳列館,南翼是敞廊。土耳其人佔領時期,曾將山門作為火藥庫,土耳其總督也曾在此居住。1640年,山門因遭雷擊而受到嚴重破壞。


歎為觀止的帕提農神廟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帕提農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廟,又稱萬神殿,建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公認是多利亞柱式(三種希臘古典建築柱式中最簡單的一種)發展的頂峰。神廟在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主持下,由雕刻家菲迪亞斯監督,建築師伊克蒂諾斯與卡利克拉特承建。公元前447年動工,前438年建築本體完工,同年由菲迪亞斯用黃金和象牙製作的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在廟內落成,外部裝飾於公元前432年結束。神廟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外部呈長方形,廟內設前殿、正殿、後殿。廟底部有三層基座,從基座的最上一層計算,神廟長69.54米,寬30.89米。


基座上由46根圓柱組成的柱廊圍繞著帶牆的長方形內殿,柱廊的東西面各有8根柱,南北面各有17根。圓柱的基座直徑1.9米,高10.44米,每根圓柱都由10~12塊上面刻有20道豎直淺槽的大理石相疊而成,它有方形柱頂石、倒圓錐形柱頭、額枋,簷口等處有鍍金青銅盾牌和各種紋飾,還有珍禽異花裝飾雕塑。由92塊白色大理石飾板組成的中楣飾帶上,有描述希臘神話內容的連環浮雕。東西端山花中的雕刻是圓雕,東面表現雅典娜的誕生,西面表現她與海神波塞冬爭奪雅典統治權的鬥爭。神廟的主體建築為兩個大廳,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帶6根多利亞圓柱的門廊。東邊的門廊通向內殿,殿內原來供奉著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高11.89 米,由總重約40~50塔倫特的金片鑲著木框架製成,其臉面、手、腳部分用象牙雕刻,眼睛的瞳仁由寶石鑲嵌。神像設計靈巧,可以活動或轉移隱蔽。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神廟一些校正視覺的措施,令人歎為觀止。基座臺基的稜線向上拱起成弧線形,東西端中部高起60毫米,南北兩側的稜線中線處高起110毫米。簷口、簷壁的水平線也做了類似處理,有效地防止了中部下陷的感覺。角柱的軸線向裡傾斜60毫米,各柱軸線按其延長線在臺基上空2.4公里處相交的規律排列,避免了外傾感。其他如柱身輪廓有卷殺和收分,盡端開間稍小,角柱稍粗,以避免在天空背景上會顯得細小的錯覺,使建築形象穩定、平直、豐滿。但這一藝術傑作,於公元5世紀被東羅馬帝國皇帝搬走後失蹤,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的一大憾事。
帕提農神廟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臘國寶”之稱,也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5世紀中葉,神廟被改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佔領雅典後將神廟改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作戰時,炮火擊中了神廟中的一個火藥庫,炸燬了神廟的中部。1801-1803年,英國貴族埃爾金勳爵將大部分存留的雕刻運走。許多原屬神廟的古物,現散落在不列顛博物館、盧浮宮和哥本哈根等地。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但已無法恢復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優雅輕盈的厄瑞克提翁神廟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厄瑞克提翁神廟位於帕提儂神廟的對面。 這是一座愛奧尼亞式的神殿,建於公元前421-前405年,是培里克里斯制訂的重建衛城山計劃中最後完成的重要建築。神廟因其形體複雜和精緻完美而著名。它的東立面由6根愛奧尼亞柱構成入口柱廊,西部地基低,西立面在4. 8米高的牆上設置柱廊。西部的入口柱廊虛實相映。南立面的西端,突出一個小型柱廊,用女性雕像作為承重柱,她們束胸長裙,輕盈飄逸,亭亭玉立,是這座神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古典建築中也是罕見的。雕像正面朝南,在白色大理石牆面的襯托下,格外清晰悅目。神廟中的雅典娜女神雕像是所有雅典娜雕像的藍本。神廟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一說為紀念傳說中的雅典王厄瑞克西阿斯,一說是紀念希臘英雄厄瑞克蘇尼阿斯。神廟屢遭兵毀,已遠失原貌,廟內文物也散失殆盡。


雅典娜勝利神廟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雅典娜勝利神廟建於公元前449-前421年,採用愛奧尼亞柱式,臺基長8.15米,寬5.38米,前後柱廊雕飾精美,是居住在雅典的多利亞人與愛奧尼亞人共同創造的建築藝術結晶。勝利女神是巨人帕拉斯與冥河斯提克斯的女兒,她作為智慧女神雅典娜和主神宙斯的象徵,在藝術品中表現為他們用手牽領著的小人兒,她手持棕櫚枝或花環,在比賽勝利者頭上展翅翱翔。她不僅司戰爭的勝利,也司其他賽事的勝利。


狄奧尼索斯劇場(THE THEATRE OF DIONYSSOS)

走進古希臘建築,探尋歐洲建築的先河

狄奧尼索斯劇場建於公元前6世紀,是最古老的露天劇場。在這足以容納17000人的劇場裡曾經上演過無數場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的悲劇作品及阿里斯托芬的喜劇作品。劇場依山坡而建,大得驚人,似凝結了天地大美之氣。
由於希臘戲劇都是在白天演出,所以從觀眾席上能看到鄉村的壯麗景象,但戲劇本身的波盪起伏使觀眾的注意力無法離開主題而轉向背景。希臘人認為看戲,意謂著某種“激情般的快樂”,在2500多年後的今日,劇場上座位和舞臺還大致完整,古劇的演出和雅典藝術界的頒獎依然在這裡舉行—古文化的花朵仍然芬芳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