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非遗文化传承的醉一斗春分复工,开始酿酒。120个窖池,有五粮浓香和九粮芝麻香两种香型的酒。一场疫情延长了发酵时间,出的酒更加醇香了。懂酒的人可以包酒池,见证出酒的全过程,瓷坛放存,62度的九粮芝麻香最好喝了。

一个品牌的产生来自于地域文化的厚土,今天请跟随我们寻访丁块乡和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茌平,夏、商属兖州,周属齐国,三国时为魏地;丁块乡在茌平县城西南,丁块乡亦名丁家岗,此处有一大土岗,高二丈余。周围蜿蜒二百步,因其高大独特又名丁家岿。乡因驻丁家块村得名。

这里曾为历史上济南府通往东昌府的官道必经之处。紧邻官道有一东北西南走向蜿蜒二百余步的岿岗,据考证此地实为黄河改道后留下的冲积块垒。清正德年间东昌府巡守叶天球曾写有“丁家块”一诗:“频年几度丁家块,一塔孤悬官道旁,不为春游劳吏馆,却因午饷借禅房;山僧识我非生客,野老逢人指故僵,此去茌平三十里,万家田地渐开荒。”由这里的“一塔”、“官道”、“吏馆”、“禅房”,当知丁块当年的繁华胜景。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这里有个景隆禅寺,不知道是何年所建,1621年,明朝天启元年在景隆禅寺东侧又建了一处文昌阁。一时香火鼎盛,朝拜者连绵不断。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这是史书记载的明清时期的繁盛。再往前呢?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这是在厂房重建时挖出来的一个碑帽,双面,虎头,龙身,字是隶篆?

还有下图的无头的驮碑赑屃,石料厚重,图案古朴。

通过规制,图案,查史书,是否可以推论年代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探讨一下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蒸溜酒是元明朝发展,清朝普及。

对,这就是原本的白酒发展史,但是有人经过考证,认定蒸馏酒是始于宋朝,这首诗就是明证。

宋金元明清,醉一斗的酒历史可以追溯到金朝,有的也认定是宋朝,南宋。宋朝历史是960年—1279年;金朝的历史是1115年-1234年。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醉一斗酒名的由来有两种: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杨秋云老先生来醉一斗参观之后,他写文提及:

醉一斗酒名的由来与文昌阁有直接联系,文昌帝君管科举,管考试,奎星是西方白虎七宿的头一宿称奎星。奎星左手擎斗,右手执笔,向斗里点谁,谁就得中。所以文昌阁中供奉奎星,“魁星点斗,独点鳌头”有此一说。醉一斗酒名因奎星一斗一笔,借此地灵应而得名。

现在的文昌阁只留有一个土岗子尚在,每次来都会登高远望怀古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醉一斗酒名的由来还是来自乾隆的一首诗:

杏花村外青帘有,卖得茌山丁块酒。

李白狂歌楼上眠,想复此间醉一斗。

《东昌府志》、《茌平县志》记载,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御驾“茌平道中”品尝过这里的酒,欣然挥笔,从此,美酒得美名!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乾隆到山东喝丁块酒,估计是早有耳闻。明朝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朱国祯就有记载这里的酒,称赞:真绝品!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康熙二年(公元1662年),帝师茌平籍翰林王曰高在其编著的《茌平县志》上记载:“酒泉有二,一在茌山驿后,一在丁家块,其泉芳洁,取以酿酒,香美异常。”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民国二十四年《茌平县志》“物变”目载:“丁岿间路西岸上有古槐一株,高丈余,枯一枝下垂多年不折损,其余枝叶峥嵘,翠荫浓郁,其干中段东偏,龙钟如瘰疬,大如复盆,下心则空可容六七岁小儿,相传唐代植之,千数百年犹茂密异常,亦奇矣。学堂外东北隅有古井,酿酒芬香异常,与茌山酒泉齐名。”由之不但使我们知道了丁家块“酒泉井”在哪里,而且进一步印证了丁家块曾经的古镇渊源。

好酒离不开好水酿,醉一斗美酒传至今天,就离不开这个酒泉井。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醉一斗酒厂院内现有两口井,铜井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建造的。石井则历史悠久,至少在明代时已经有记载,酒泉千年来一直使用,日本侵入中原后于1939年在酒泉的北侧建了一口铜井,供生活中使用。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附近的水都又咸又涩,但是唯有醉一斗这一片的水是特别好,水质经防疫站检测,远高于自来水,这些水都经过了地下层土沙的过滤。这里的土称神砂,用来铸造铁器做模具用。有神砂的地方并不多,因为稀少所以称为神砂。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华夏第一枣木锅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明人程肖莪曾在此酿酒,美酒称为天下第一,宰相朱国桢为其题记。《涌幢小品》记载:“东昌府茌平县西北有丁家岗,出泉甘冽,酿酒甚美。谚云:茌平丁块酒。又称曰酒泉。余同年程肖莪尝就岗下造酒以归,号为天下第一。”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固态发酵,蒸馏萃取,独特配方,非遗文化遗产醉一斗酒业,坚持传统浓香型,独创了九粮芝麻香,研制了养生酒,让千年美酒,实至名归!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我爱祖国”之品读聊城篇—非遗醉一斗的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