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非遺文化傳承的醉一斗春分復工,開始釀酒。120個窖池,有五糧濃香和九糧芝麻香兩種香型的酒。一場疫情延長了發酵時間,出的酒更加醇香了。懂酒的人可以包酒池,見證出酒的全過程,瓷壇放存,62度的九糧芝麻香最好喝了。

一個品牌的產生來自於地域文化的厚土,今天請跟隨我們尋訪丁塊鄉和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茌平,夏、商屬兗州,周屬齊國,三國時為魏地;丁塊鄉在茌平縣城西南,丁塊鄉亦名丁家崗,此處有一大土崗,高二丈餘。周圍蜿蜒二百步,因其高大獨特又名丁家巋。鄉因駐丁家塊村得名。

這裡曾為歷史上濟南府通往東昌府的官道必經之處。緊鄰官道有一東北西南走向蜿蜒二百餘步的巋崗,據考證此地實為黃河改道後留下的沖積塊壘。清正德年間東昌府巡守葉天球曾寫有“丁家塊”一詩:“頻年幾度丁家塊,一塔孤懸官道旁,不為春遊勞吏館,卻因午餉借禪房;山僧識我非生客,野老逢人指故僵,此去茌平三十里,萬家田地漸開荒。”由這裡的“一塔”、“官道”、“吏館”、“禪房”,當知丁塊當年的繁華勝景。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這裡有個景隆禪寺,不知道是何年所建,1621年,明朝天啟元年在景隆禪寺東側又建了一處文昌閣。一時香火鼎盛,朝拜者連綿不斷。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這是史書記載的明清時期的繁盛。再往前呢?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這是在廠房重建時挖出來的一個碑帽,雙面,虎頭,龍身,字是隸篆?

還有下圖的無頭的馱碑贔屓,石料厚重,圖案古樸。

通過規制,圖案,查史書,是否可以推論年代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探討一下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蒸溜酒是元明朝發展,清朝普及。

對,這就是原本的白酒發展史,但是有人經過考證,認定蒸餾酒是始於宋朝,這首詩就是明證。

宋金元明清,醉一斗的酒歷史可以追溯到金朝,有的也認定是宋朝,南宋。宋朝歷史是960年—1279年;金朝的歷史是1115年-1234年。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醉一斗酒名的由來有兩種: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楊秋雲老先生來醉一斗參觀之後,他寫文提及:

醉一斗酒名的由來與文昌閣有直接聯繫,文昌帝君管科舉,管考試,奎星是西方白虎七宿的頭一宿稱奎星。奎星左手擎鬥,右手執筆,向鬥裡點誰,誰就得中。所以文昌閣中供奉奎星,“魁星點鬥,獨點鰲頭”有此一說。醉一斗酒名因奎星一斗一筆,藉此地靈應而得名。

現在的文昌閣只留有一個土崗子尚在,每次來都會登高遠望懷古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醉一斗酒名的由來還是來自乾隆的一首詩:

杏花村外青帘有,賣得茌山丁塊酒。

李白狂歌樓上眠,想復此間醉一斗。

《東昌府志》、《茌平縣誌》記載,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御駕“茌平道中”品嚐過這裡的酒,欣然揮筆,從此,美酒得美名!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乾隆到山東喝丁塊酒,估計是早有耳聞。明朝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朱國禎就有記載這裡的酒,稱讚:真絕品!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康熙二年(公元1662年),帝師茌平籍翰林王曰高在其編著的《茌平縣誌》上記載:“酒泉有二,一在茌山驛後,一在丁家塊,其泉芳潔,取以釀酒,香美異常。”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民國二十四年《茌平縣誌》“物變”目載:“丁巋間路西岸上有古槐一株,高丈餘,枯一枝下垂多年不折損,其餘枝葉崢嶸,翠蔭濃郁,其幹中段東偏,龍鍾如瘰癧,大如覆盆,下心則空可容六七歲小兒,相傳唐代植之,千數百年猶茂密異常,亦奇矣。學堂外東北隅有古井,釀酒芬香異常,與茌山酒泉齊名。”由之不但使我們知道了丁家塊“酒泉井”在哪裡,而且進一步印證了丁家塊曾經的古鎮淵源。

好酒離不開好水釀,醉一斗美酒傳至今天,就離不開這個酒泉井。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醉一斗酒廠院內現有兩口井,銅井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建造的。石井則歷史悠久,至少在明代時已經有記載,酒泉千年來一直使用,日本侵入中原後於1939年在酒泉的北側建了一口銅井,供生活中使用。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附近的水都又鹹又澀,但是唯有醉一斗這一片的水是特別好,水質經防疫站檢測,遠高於自來水,這些水都經過了地下層土沙的過濾。這裡的土稱神砂,用來鑄造鐵器做模具用。有神砂的地方並不多,因為稀少所以稱為神砂。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華夏第一棗木鍋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明人程肖莪曾在此釀酒,美酒稱為天下第一,宰相朱國楨為其題記。《湧幢小品》記載:“東昌府茌平縣西北有丁家崗,出泉甘冽,釀酒甚美。諺雲:茌平丁塊酒。又稱曰酒泉。餘同年程肖莪嘗就崗下造酒以歸,號為天下第一。”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固態發酵,蒸餾萃取,獨特配方,非遺文化遺產醉一斗酒業,堅持傳統濃香型,獨創了九糧芝麻香,研製了養生酒,讓千年美酒,實至名歸!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我愛祖國”之品讀聊城篇—非遺醉一斗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